古稀老人住土磚屋不離開,家人為其尋1種老物件,看看是啥東西

2020-12-11 今視覺

近年來,在皖西南山區,人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大大提升,村民們家家戶戶建起漂亮的樓房,老房子越來越少,剩下來的土磚屋有的已經作為生產用房之用,譬如堆放農具、雜物,養蠶等。不過,山裡有的老人卻對土磚屋有感情,情願住在土磚屋裡,並且熱衷於用老物件,這是怎麼回事呢?圖為2020年2月18日,在山村拍攝的一棟瓦屋,如今成為村民生產用房。

這種老式木床是當地木匠師傅製作出來的,然後經過油漆粉刷並由藝人彩繪而成,做工精細。製作這種木床需要提前確定好放在哪個房間,再由木匠師傅在房間裡拼裝,否則,一旦拼裝完成後,再抬到其它房間不太容易,因為體積大而無法抬進門。以前,山村家家戶戶都有這種木床,如今,隨著人們建造樓房後,這種床因多種原因已經不流行了,不過,山村有的老人卻喜歡這種床,並且還到處謀求。圖為在一棟老屋裡拍攝的木床。

與老房子相比,樓房別墅特別富有時代氣息,寬寬的門,大大的窗戶,牆壁粉刷顏色搭配深淺相宜,許多人見到後都說這樣的房子很氣派,住著舒服。「這房子確實漂亮,與土磚屋相比,不怕風吹雨淋,而且住在裡面不用擔心漏雨。」一位老人說,不過,土磚屋也有「長處」,那就是冬天暖和夏天涼快。圖為大山裡村民建造的樓房。

「我家建造了樓房,那種老床放在新房子裡不適合,最近,村裡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家的木床損壞了,其家人四處為老人尋這種床,於是,我把這張老床送給他。」一位村民把老式木床拆開後送到公路上,他說,現在,村裡沒有年輕人睡這種床了。

「我就喜歡這種木床,睡在木床裡面感覺特別踏實,睡眠質量好。」老人一邊搬床,一邊說,他一生睡的都是這種床,習慣了,曾經有幾次到親戚朋友家去,晚上睡的是沒有柱子的床,雖然也很暖和,但不知道什麼原因,都沒睡好,整晚上睡不著。

老人介紹說,老式的木床對他來講,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起床時方便。人上了年紀,起床時手總喜歡扶著床邊的柱子,這樣起來很輕鬆,而現在生產的許多床沒有柱子,起床時麻煩,很吃力。圖為老人在搬床。

村民們幫忙把木床拆開,然後一塊塊放到推車上,並推到老人的家裡。「我家原來有三張這樣的床,做新房子時,全部打掉做柴火燒了。」聽到這話,老人直說可惜,然而,該村民表示,倘若不處理掉,沒地方放,並且留下來有什麼用呢。

山村裡的老屋成為山裡一道景觀,村民經過維修成為生產用房。如今,有人來村裡遊玩進總要來看看這棟土磚屋,土磚屋成了不少人「品農村、憶農宿、戀鄉情」的地方。「說不定哪天,還會有人去參觀我家的床和其它用具呢。」老人笑著說,雖然孩子建造了樓房,但他還住在土磚屋裡。圖為土磚屋有三層,其中,三樓的曬筐裡還晾曬著農作物。

土磚屋的一頭鋪著長長的石頭臺階,這條路曾經是山村人家的「主道」,如今,很少有人走了,石頭臺階上長出了青苔。雖然兒子建造了樓房,但老人還住在土磚屋裡,不想離開,老人睡覺的木床壞了,家人專門為其謀老式床,並將土磚屋進行修繕。俗話說,百孝不如一順,村民們都說老人的孩子有心了。

土磚屋靜靜矗立在大山裡面,土黃色的牆,仔細觀察,上面已經有了裂痕,與樓房相比,顯得有些滄桑,然而,土磚屋簡樸而幽靜,悠久而又親切。在農村,一些村民在土磚屋裡長大,對於老房子和老物件,懷念多於遺忘。雖然住在樓房裡,有的村民仍然對其有一份情感。圖為山村裡的土磚屋。

相關焦點

  • 10張農村老物件,圖7木製工具不認識,看看是個啥
    端午節期間,攝影師和影友老師一起來到山西省黃河岸邊的農村採風,走進農家我們在7旬姚大娘家拍到了一組「稀罕物」,這些老物件看看您能認識幾種。這是一個直徑僅有26CM的鑄鐵盆,據說已經有200多年時間了,是個洗臉盆盆,如此「玲瓏嬌小」讓人都不敢相信。
  • 南京少婦網戀拋夫棄子 記者幫古稀老夫婦尋女記
    南京少婦網戀拋夫棄子 記者幫古稀老夫婦尋女記     謝芳的父親希望本報記者能夠幫助他找到自己失蹤的女兒,因為女兒離開南京時所乘的航班目的地是哈爾濱。記者表示可以幫忙。    古稀父母千裡迢迢來哈尋女    7月27日中午,記者在編輯部見到了失蹤女小謝的父親謝春和,由於擔心女兒的安危,這位72歲的老人已經好幾天未合眼了。
  • 九種東北老物件,想將它們認全不容易,第一件不少人都不知道是啥
    東北的老物件,老工具真的有很多,有很多老工具讓人耳熟能詳,也有的老物件讓人莫名其妙,更多的東西擺在那裡,讓人不知道它們叫什麼名字。第二種老物件是:鑿子。這種鑿子是幹啥的,是木匠師傅鑿卯用的。我們都知道,在過去的時候,人們製作家具,用的是卯榫結構。有了鑿子,漂亮的家具,就會結合在一起,成為一件高檔的家具。
  • 山西8旬老人住1個百年老宅,言說「門樓」是寶物,看啥樣子
    提起這老宅院,趙大娘說,自己18歲那年嫁過來就一直住在這裡,當時院子是個四合院子,後來老弟兄們分家,我們作為老大分來北房和西房,也就留在這個院子,小夫(老二)分了東房和南房,因為他們要離開,就把這兩面房子拆了,用拆下來的磚瓦和木料,在新院子裡蓋起了五間北房,那時錢不值錢,我們就給老二補助了8塊大洋。
  • 古稀老人不簡單
    宋梓清在整理村志資料  12月8日,記者在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採訪時偶遇的一位老黨員刷新了古稀老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說話思維清晰、心態積極向上,頭髮花白卻能熟練操作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他就是五年如一日為編寫村志奔走忙碌的宋梓清。  宋梓清是土生土長的漢河溝村人,1950年出生的他讀到了高中,在村裡是一個文化人。「70年了,生於斯,長於斯,當過村醫、老師、村幹部,進過煤礦、修理廠,經歷豐富,大家愛管我叫『鄉村百事通』。」宋梓清說。在漢河溝村生活了一輩子,他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
  • 67歲大爺住老屋不願離開,裡面珍藏一件「寶貝」,看看是啥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很多人希望住進漂亮的樓房,然而,山區有的老人卻「情願」住在老屋裡。「我從小就生活在這棟老房子裡,有多大年紀,就在裡面住了多少年。」2019年8月10日,殷大爺站在老屋的堂軒說,他對老屋有著深厚的感情,至今捨不得離開。
  • 陽泉市:古稀老人不簡單
    宋梓清在整理村志資料12月8日,記者在陽泉市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採訪時偶遇的一位老黨員刷新了古稀老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說話思維清晰、心態積極向上,頭髮花白卻能熟練操作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他就是五年如一日為編寫村志奔走忙碌的宋梓清。宋梓清是土生土長的漢河溝村人,1950年出生的他讀到了高中,在村裡是一個文化人。「70年了,生於斯,長於斯,當過村醫、老師、村幹部,進過煤礦、修理廠,經歷豐富,大家愛管我叫『鄉村百事通』。」宋梓清說。在漢河溝村生活了一輩子,他對家鄉有著特殊的情感。
  • 山村村民建「仿古建築」,做在土磚屋後面,看70歲奶奶常來幹啥
    老奶奶站在新房子前的臺階上說,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很少見這種設計的房子,稱其「高、大、上」,只是建造在土磚瓦屋的後面,背靠大山,「羊肉藏在碗底下了。」老奶奶現年70歲,娘家姓儲,婆家姓劉,儲奶奶自19歲嫁到劉家以來,就住在老屋裡,30多年前,他和丈夫一起把老屋進行了重建,東西兩頭各一半,中間還有個大院子,兩個兒子一個住東頭,一個住西頭,如今,兒子都在鎮上建造了樓房,儲奶奶也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不過,她每天白天都到老屋裡來打掃衛生等。圖為巷子裡通住儲奶奶家土磚屋的側門。
  • 山西絳縣古絳鎮白賢德:古稀老人七年扮美一片山
    流連於假山奇石之間,穿行於松柏翠竹之下,觀賞著寺院閣樓,品味著木雕彩繪,遊人於心曠神怡之餘,莫不震驚於一個事實:這樣一處佔地面積達250畝的龐大工程,竟是當地一位古稀老人窮盡一生積累,花費7年時間的嘔心之作!金黃的麥浪翻卷著農民豐收的喜悅,如織的遊人見證著古稀老人白賢德7年妝出一片山的勇氣與執著。
  • 河北正定:七十歲老人劉三亭純手工製作20餘種老物件再現精湛技藝
    「這是我親手製作的紡車,在原有尺寸的基層上進行了比例縮小,這樣可以便於觀賞和收藏,有些木製品現在的80、90後可能都不認得,更叫不上什麼名字,這些老物件的製品,在農村已經漸漸地消失了......」劉三亭老人在滔滔不絕地為圍觀的市民講解著......「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 老人生活富足,卻總愛撿垃圾,撿到一堆老物件當成古董珍寶!
    我們在街上會經常碰到撿垃圾的老人。大家會覺得很可憐,甚至會痛斥老人的子女不孝順。其實現如今生活好了,大部分的老人都能妥善的過好晚年,不愁吃穿。除了一些老無所依或者沒有子女,失去老伴的可憐老人之外。很多撿垃圾的老人其實生活都不錯,有些甚至退休金很高。
  • 甘肅嘉峪關古稀老人收藏50載 家中建博物館傳承紅色記憶
    現居住於甘肅省嘉峪關市的古稀老人張天順在不到60平方米的家裡,布置起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圖為張天順(左一)向參觀者進行講解。(資料圖)受訪人供圖中新網蘭州11月26日電 (張婧 高瑩)入伍通知書是張天順的第一件收藏品,那年的他19歲,如今古稀之年,張天順已然成為一名紅色物品收藏家,藏品數量近3000件,而這些老物品就在他不足60平方米的住宅內,滿滿2大間屋子裡,一些不起眼的老照片、宣傳畫、老物件,在這個「方寸天地」都成為記憶的傳承。
  • 瑞昌法院成功為古稀老人討回存款
    何況古稀老人打官司的更稀少了。8月23日,瑞昌法院成功調解了一起涉古稀老人的不當得利糾紛,王奶奶主動向周爺爺返還2萬元。據悉,8月18日,70多歲的周爺爺委託兒子向法院起訴,索要在70多歲王奶奶名下的2萬元存款。法院受理後,承辦法官經了解,發現這2萬元是周爺爺的救命錢,因為周爺爺中風臥床不起,需要錢救治,這才起訴到法院。
  • 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這話啥意思?
    像是這句「老不洩殘精,少不食壯火;富不住大屋,窮不行遠路」就是完美的證明。很多人看到這句俗話時,由於第一句的緣故,會莫名向不好的地方想。其實這句俗話說的是養生和世故。農村俗話的意義便在於此,我們不能因為它通俗易懂就覺得很土,朗朗上口和簡單明了才是最難的,一堆詞堆砌在一起,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並不是什麼好句子。
  • 農村總是有人高價收購石磨石槽等老物件,有什麼貓膩兒?
    在農村,時常能見到有人開著車,吆喝高價收購石磨石槽,象過去的老石磨、老石槽、石磙、棉車子等一應老物件都收,說是高價,其實也就給幾塊或幾十塊錢,不過呢,對新蓋了房子的農民來說,這些老物件沒啥用,還礙事,扔了可惜,現在能換幾個錢,也是好事,於是成交。這樣的事情多了,也就產生了疑問,是不是裡面有啥貓膩?
  • 山村老人春節沒貼對聯,只喜歡吃麵條飯,為省錢小推車拉土墊菜園
    回到家裡,老人忙著挖土墊菜園子。老人說:「別的不說,菜得自己種點,現在不能掙錢了,啥都得買,自己種,還是能省一點……」常大叔有比較嚴重的哮喘,說幾句話就要咳一陣子,別人說他可能是煙抽多了,勸他戒菸。老人笑著說:「別的沒啥愛好,吸菸也是給他們辦事,多年的習慣了,不好改。」常大叔家裡就他一個人,前幾年村裡看他的土房子不安全,幫他拆掉老屋,蓋了兩間平房。
  • 古稀老人鬧離婚 法官調解解心結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美德可兩位古稀老人卻因這個「孝」字鬧起了離婚谷某、高某結婚多年,如今已年過古稀,子女也已成家立業。因為谷某與婆婆不睦,不同意將婆婆接到家中養老,為此,與高某起了爭執。兒子得知老兩口吵架的原因後,也指責母親不贍養老人。聽到兒子的話,谷某頓感委屈,在家中大鬧一場後決定與丈夫離婚。
  • 銅陵古稀老人手工製作嬰幼兒棉衣(圖)
    古稀老人的縫紉人生錢奶奶今年已經71歲了,在市小街附近的康復路上有一間不顯眼的小店鋪,經營手工嬰幼兒棉衣生意已有二十多年,每天都是7時多就開門營業,晚上8、9時關門歇業,一天工作至少12個小時。為什麼要那麼早就開門?面對記者的疑惑,老人家回答得很輕鬆,「早上一來要打掃打掃衛生,然後收拾貨品,開始做衣服,事情很多的,習慣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之古稀老人不簡單
    宋梓清在整理村志資料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老黨員宋梓清,每天為編寫村志奔走忙碌,能熟練操作電腦、智慧型手機,還樂於接受新鮮事物 12月8日,記者在郊區李家莊鄉漢河溝村採訪時偶遇的一位老黨員刷新了古稀老人給人們留下的印象:說話思維清晰、
  • 110歲老奶奶家有2寶,「杵布石「和老酸棗樹,說啥都不賣
    我只喜歡喝高度白酒,烈酒過癮,低度的沒勁,其它東西我更不感興趣。」就此我們拉開了話題。「原本孩子們想把我接到他們家,輪流伺候我,我覺得住在自己的家裡比較自由,平常有侄子一家照顧就不錯,不能給太多的人再添麻煩,我今年都叫110歲了,已經非常的滿足,孩子們都有自己的一家人要過日子,去了別人家也不習慣,就說前半年侄子給我加固房子,我臨時住在小外甥家,地板太光滑我很不適應,差點將我摔倒,說來說去還是自家好,環境熟悉,幹啥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