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村民建「仿古建築」,做在土磚屋後面,看70歲奶奶常來幹啥

2020-12-20 今視覺

在農村,近些年,越來越多的村民把房子建造在公路邊,交通方便,另外,漂亮的新房子又成為村中一道靚麗景觀,您見過把新房建造在老屋後面,「隱藏」很難發現的現象嗎?在皖西南山區,有一棟新建的房子卻是在土磚屋的後面,從公路上看不見。不過,一位老奶奶說,村民們這樣建符合規劃,有利於將來發展。圖為近日,一位老奶奶穿過土磚屋巷子去新建的房子。

「這棟新房子主體建造完工已經有兩年了,目前尚未裝修,不過,粗大的柱子和橫梁非常壯觀。」老奶奶站在新房子前的臺階上說,她從小生活在農村,很少見這種設計的房子,稱其「高、大、上」,只是建造在土磚瓦屋的後面,背靠大山,「羊肉藏在碗底下了。」

老奶奶現年70歲,娘家姓儲,婆家姓劉,儲奶奶自19歲嫁到劉家以來,就住在老屋裡,30多年前,他和丈夫一起把老屋進行了重建,東西兩頭各一半,中間還有個大院子,兩個兒子一個住東頭,一個住西頭,如今,兒子都在鎮上建造了樓房,儲奶奶也和孩子們住在一起,不過,她每天白天都到老屋裡來打掃衛生等。圖為巷子裡通住儲奶奶家土磚屋的側門。

老房子始建於100多年前,在上個世紀,裡面住著十來戶人家,隨著社會發展,村民們都重新建造了樓房,土磚屋無人住,只有儲奶奶每天來這裡幹農活,老人說,她喜歡山裡的生活,舍不下那一畝三分地,所以天天來這裡。

以前,村民們住在一起,大家建房子時會做一個公共的堂軒,以逢年過節時一起開展慶祝活動,堂軒一般位於房屋後排的正中位置,雖然只有一層,但高度要比其它房屋高,用村民們的話說,是出於對祖先的敬重才這樣做的。

村民們搬出老屋後,老屋的堂軒不能及時維護,幾年前,村民們便決定一起把堂軒重做,這一決定還得到劉氏在外地居住的村民們的支持,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很快一棟漂亮的堂軒主體就做起來了。圖為新建的堂軒前建造有臺階,使房屋顯得更高大。

下一步,村民們將準備把堂軒進行裝修粉刷,前排安裝仿古木門。圖為堂軒裡堆放著已經做好暫未安裝的木門。

站在新建的堂軒向前看,只見堂軒前兩排土磚瓦屋「夾」出一條巷子,這是通住堂軒的唯一通道。這條通道大貨車無法駛進來,可以想像,建堂軒運材料時花了不少的人力和財力。現在,平時來堂軒的人不多,巷子裡長出了雜草。

儲奶奶走在巷子裡,她脫下身上的圍裙,趕走一隻飛蟲。「土磚屋沒有人住了,如今,這條路走得最多的人便是我。」儲奶奶說自己在幹完農活時,最愛到新建的堂軒裡看看。打掃衛生。也許到不久的將來,這些土磚屋或會維修發展旅遊業。圖為巷子的外邊是樓房。

新建的堂軒雖然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但經過裝修後將成為一棟仿古式建築,外觀裝飾成青磚黛瓦,仿古式門窗,儲奶奶總是說,這棟村民們一起新建的房子要是在路邊顯得更氣派,會有很多人來參觀,不過,老人也認為,堂軒建造在後面,以後,前面的土磚屋再做進一步規劃,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樣建造是對的。圖為老人站在臺階上,對新建的房子談出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74歲大爺住土磚屋50年,兒孫滿堂仍勤儉節約,幹1門手藝58載
    「我是一名理髮匠,從16歲開始學理髮,如今走村串戶做理髮已經整整58年,58年來,我去過集鎮,進過大山,曾經為40裡外的村民理髮,隨著理髮店越來越多,年輕人大都到城裡理髮,雖然現在我的生意變得清淡很多,但我仍然在堅持,目的是為山區老人們提供方便,讓他們不出門就能理髮。」
  • 古稀老人住土磚屋不離開,家人為其尋1種老物件,看看是啥東西
    近年來,在皖西南山區,人們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得到大大提升,村民們家家戶戶建起漂亮的樓房,老房子越來越少,剩下來的土磚屋有的已經作為生產用房之用,譬如堆放農具、雜物,養蠶等。不過,山裡有的老人卻對土磚屋有感情,情願住在土磚屋裡,並且熱衷於用老物件,這是怎麼回事呢?
  • 69歲大爺住山村,30多年前建瓦屋,看他為啥到30裡外扛木材
    在農村,村民們大都建起漂亮的樓房,而建造房子用的鋼筋、水泥、磚等材料以及鋁合金門窗都需要購買,一棟房子做起來開支不小,不過,有村民說,在過去,建造一棟瓦屋就便宜多了,磚和瓦是就地取材用泥巴做,門窗是木頭製作的,材料不用花錢,然而,家住皖西南山區的胡大爺卻說,他在三十多年前建造的瓦房子不亞於建造一棟樓房
  • 山村老屋建成130年,修舊如舊,看65歲奶奶為啥搬進去住
    3年前,原住在樓房裡的王奶奶卻搬進老屋住,這是怎麼回事呢?圖為建於清光緒年間的鳴鶴堂。王奶奶現年65歲,自嫁到儲家以來,她就住在儲氏宗祠鳴鶴堂裡,王奶奶有2個兒子和1個女兒,女兒出嫁,兒子娶親成家後,孩子們先後建造了樓房,王奶奶和老伴也搬出了老屋,和大兒子住在一起,然而,近些年,大兒子、大兒媳婦和孫子出外打工,王奶奶和老伴卻又搬回了老屋。
  • 赤子的禮物 | 從茅草屋到大別墅 網友:住房變遷見證家鄉70年巨變
    沅江市赤山島新灣鎮橋北村的村民彭登科,經歷風風雨雨,55歲的他不斷地為自己的「安居」夢想努力著。2017年,彭登科建成了一棟大別墅,他終於滿意了。「看著他家兩輩人不斷折騰,從茅草屋到土磚青瓦屋,建紅磚屋,又將紅磚屋拆掉修了兩層小樓,最後建成大別墅。」紅網網友、農民作家童曉明將彭登科家的變化曬了出來,他說「這一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屋變遷史,折射出中國農村生活70年來巨大的改變。」
  • 86歲爺爺住瓦屋56年,天天和90歲奶奶閒聊,看他為啥稱幸福
    「老伴,我今年86歲,你比我大4歲,今年90歲,我們在這棟瓦屋裡已經住了整整56年,雖然現在孩子們不在身邊,但我覺得是很幸福的,你說呢?」「現在的生活與往年相比,有天壤之別,當年,我們做這棟房子的時候,吃過多少苦,受過多少累,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 山村老屋歷經百年風雨,門柱精雕細刻,64歲大爺來此「上了癮」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在山裡生活了六十多年,不知道為什麼,近些年,我喜歡到這棟老屋裡來參觀,並且仔細觀察後經常有新的發現。」近日,劉大爺站在老屋走道上,當看到新穎的雕花圖案時,連忙伸出左手指給旁邊的村民看,他說,這裡有很多雕花圖案,細細品味似乎在講述著一個個美麗的故事。
  • 河北社工來了!瞅瞅社工是幹啥的
    當時我們也不清楚他們是幹啥的,就想著能幫著孩子輔導功課就是好事兒,就把孩子送來了。」由於王奶奶家情況特殊,她家的三個孩子是德政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上房鄉開展社工服務的第一批困境留守兒童。「兩個小女孩還好,小男孩就特別靦腆,性子慢、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關鍵寫作業也慢……」28歲的馬妍是德政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一名社工,從事這份工作已有3年的時間。
  • 「大酒罐」村「醒酒」記——烏蘇里江畔一個山村的巨變
    ▲上圖:冷菊貞來小南河之前,是位漂亮的時尚女;下圖:冷菊貞來小南河後幹農活,臉龐變得黝黑,成為一個「農婦」(本報記者何山攝)。▲冷菊貞來小南河村前後村貌對比圖。現在四五十歲的村民以前家裡至少有兩口能裝200斤的大缸,一口缸裝水,一口缸裝酒。一到冬天,大雪封路,這個小村幾近與世隔絕。村民沒事幹,就養成了喝酒的風氣,饒河縣很多地方都知道小南河人能喝酒。村裡有一棟改建的平房,小南河村村民特別熟悉,這是小南河村原來的供銷社。供銷社最好賣的就是酒,有時甚至斷貨。
  • 瑤寨故事:我73歲的奶奶
    關於奶奶,我曾在一篇文章裡洋洋灑灑寫下近萬字的敘述。但是今天,我只想簡簡單單,用圖片來記錄奶奶的山村生活。
  • 羅家山村的振興之路 - -山西農民報數字報
    羅家山村如何脫貧?又如何走上鄉村振興之路?要從羅家山成立紅棗專業合作社說起。而羅家山村紅棗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不得不提起張福榮。近三年來,從最初的籌備到後來的一步步成熟運營,他和羅家山村負責人張豔兵兩人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
  • 河南9旬奶奶17歲嫁人60歲喪夫,如今她獨居村中老校舍,生活咋樣
    圖中這位笑的一臉慈祥的的老奶奶姓王,老人家說她今年90歲,是我們在三門峽澠池段村鄉採風時偶然遇到的,奶奶說她17歲時候就嫁到這個小山村裡,一輩子生育了三男一女四個孩子,孩子們現在都居住在縣城,老伴在她60歲的時候就去世了,老伴去世後這30年間獨自一人居在村子裡老戲臺對面的瓦房裡。
  • 仿古建築發展的四個階段
    在我國仿古建造相關研究中,近代仿古建造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初,是仿古建築的起步階段。隨著外來文化和勢力的入侵,在文化的交融中,中國開始出現仿古建築。最初的仿古建築不是出自中國匠師之手,而是由西方建造師設計和建設的。其時,西方傳教士為了拉近和華人的心理距離,便於在華進行傳教等活動,請西方建築師利用中國古典建築元素,仿照中國傳統的衙署或廟宇,修建了一批教會和醫院等公共仿古建築。這些仿古建築在建築外觀上呈現了古典建築的元素,使用鬥拱、挑簷等表現形式,蓋在建築的圍合上形成「大屋頂」;在建築內部仍沿用西方的建築材料和建築手法。
  • 山村村民建洗衣池,惠及數十戶,古稀大爺來此「上了癮」
    據大爺介紹,他年近古稀,從小喝著山裡的泉水長大,幹著農活,身體還不錯,很少生病。圖為孫大爺戴著草帽走在田埂上。老人穿過柏油馬路去洗衣池。數十年來,大爺養成了一個「講衛生」的習慣,天天在地裡幹完活後,都要到村中的洗衣池裡洗手。老人家的自來水就是從水井裡引來的泉水,不過,他洗手卻喜歡來村中的洗衣服池,這是為什麼呢?
  • 普寧市池尾貴政山村致力建設美麗鄉村 增強村民幸福感
    張曉生 攝走進普寧市池尾街道貴政山村,一幅美麗鄉村的畫卷躍然呈現在眼前:寬敞平坦的貴湖路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旁邊大池塘圍砌石欄杆,水質清澈,清風拂來,微波瀲灩,景色宜人;文化公園的長廊大紅燈籠高掛,一個大大的茶葉陶罐雕塑矗立在公園中間,格外醒目……這幅畫卷的背後,是貴政山村傾力打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的生動實踐。
  • 76歲大爺住老屋70年,房前屋後栽成樹林,看他現在忙啥
    一起看看他在忙些啥呢?老人姓儲,儲大爺從小在老房子裡長大,現年76歲的他在老屋裡住了整整70年,從40多歲開始,他喜歡在房前屋後種樹,周圍的樹木有的是30年前栽的,有的是20年前栽的,還有的是10年前栽的,6年前,住在老屋裡的村民陸續搬走重建了樓房,近年來,村民們先後將自家的老屋拆除,這個地方已經重新規劃,老人「心疼」種植的樹木,於是,到了春天,他就把有些樹木進行移栽。
  • 山西58歲農民,3年獨自修建好1個古院落150萬也不賣,看是啥樣
    我叫韓玉龍,今年58歲,家住山西省稷山縣馬趵泉村,我小學沒有畢業,可以說目不識丁,在農村就是個沒有文化的大老粗,但是我從小對民間建築木工匠人這個職業非常喜愛,從來沒有拜過師傅,但凡只要我看見的東西沒有自己不會做的,人送我外號「能人韓老二」,最近我一個人修建了3年的明清四合院就快完工了,馬上就能實現我人生最大的願望了。
  • 村民用彩鋼瓦做棚,防千年古物日曬雨淋,看是啥「寶貝」
    棚是遮擋陽光和風雨的簡易「房屋」,如果附近有房子,就沒有必要做棚,在安徽皖西南農村大山中,村民們用彩鋼瓦在一塊平地上做起一個紅色棚子,不過,不是為了住人,也不是為了看護農作物。不遠處還有房子,平時,棚子裡無人住,那麼,做棚幹什麼用呢?「裡面有『寶貝』,為『寶貝』遮風擋雨。」
  • 籌資70萬元,山村裡建起了548平米的農家書院
    圖一 村民們在書院內享受閱讀的樂趣。圖二 書院門口的對聯。茂名晚報訊 昨日上午,橫崗村村民喜氣洋洋歡聚村中的文侃書院,慶祝書院落成開放。橫崗村是信宜市思賀鎮的一個邊遠山村,四面環山,村東面有三座山稱為筆架山,思賀河從山腳下由北往南流入羅定江。
  • 暖屋熱炕 長春蓮花山小山村變身新民宿
    暖屋熱炕 長春蓮花山小山村變身新民宿 作者:李中良    編輯:李雨楠    來源:長春日報    2020-01-16 0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