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家沉迷手機。如今,孩子們沉迷於電子設備的時間越來越多,隨處可見捧著手機、平板電腦玩個不停的學生,特別疫情期間學校沒有複課復學,因為安全考慮又減少了戶外活動的時間,這種情況就更嚴重了。
電子設備帶來的新鮮好玩的體驗極易成癮,倘若孩子無節制地沉浸其中,不僅會消耗大量寶貴的時間,還會損害健康,侵蝕心智,養成壞習慣。
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應該怎麼辦?
我們要接受的是,現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技術早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到了他們的生活中,即使拿走他們的手機,斷掉家裡的網絡,也不能杜絕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畢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孩子們針對家長們的招數,也有各式各樣的應對套路。
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呢?一味堵是不行的,變堵為疏才是上策。以下4招,家長們不妨試試。
1.給手機增加「負面影響」
針對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有的家長選擇不給手機、強制沒收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實上並沒有效果。因為孩子從心裡知道:手機好玩,我要玩手機!
如果手機沒那麼好玩呢?曾有一位媽媽分享過她的防治方法:把玩手機變成作業的一種!
她準許孩子玩手機,唯一的條件是:每玩半個小時手機,就要練一張字,每多玩半個小時,增加一張。剛開始孩子覺得沒問題,放心大膽玩手機,覺得練字是小事一件,但過了兩天就有點吃不消了。每想要玩手機,就想起要練字一張,想想都覺得好累啊!
當孩子從心理上認為「玩手機=練字」的時候,他就自然而然不會覺得玩手機有意思了。
2.陪孩子一起使用
有研究指出,在使用電子產品時,家長高質量的陪伴和溝通,再加上妥善的時間管理,能夠有效地避免孩子電子產品成癮。
所以,我們要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孩子選擇那些畫質精美、情節健康、最好是包含生活或科學知識的遊戲或節目。
和孩子一起觀看,討論,引導他們發散思維,「如果是你會怎麼做?」「這個實驗真有意思,待會我們也試一試。」
3.與孩子約法三章
實踐證明,事先的約定比事後的懲罰效果更好也更容易實施,給大家提供一位媽媽針對孩子沉迷手機,想到的好辦法,就是跟孩子「約法三章」:玩遊戲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
但很多家長表示:我們已經跟孩子約法三章了,為什麼還是沒有效果呢?
首先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以後。目標要具體、明確,便於測量。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麼,和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麼。
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有什麼獎勵,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幹嘛。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與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如果不追究違約責任,約定就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要注重「約」字,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儘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任何時候,家庭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就,都必須建立在無條件地愛孩子、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的基礎上。
4.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家長們可以儘量多陪陪孩子,親子閱讀、做手工遊戲或者一起出去運動。在安全的情況下帶孩子去戶外遊玩,親近自然,用親子活動替代電子產品。
孩子最希望的就是得到爸媽的關注,當他們從親子遊戲中獲得快樂和滿足,就不會吵著要玩電子產品了。
如果工作時間不方便陪伴孩子,也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可以集體遊戲的玩具,鼓勵他邀請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僅可以衝淡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還能鍛鍊社交能力,培養合作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