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媽媽」讓她走上近20年禁毒路,幫助多名青少年戒毒的孟繁英...

2020-12-14 瀟湘晨報

6月28日,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園長」孟繁英。圖/記者楊旭

喊一聲「媽媽」為了這句稱謂,孟繁英努力了近二十年。

就是這樣一位「媽媽」和她的團隊,為了挽救誤入歧途的孩子,「媽媽」與失足青少年建立起親情的紐帶,給青少年寫信,為高牆內的青少年送去生活物資,讓曾經迷路的「孩子」重新樹立生活信心,用愛與溫情演繹著一段段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故事……

「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17年前,一名與自己女兒同名同姓、年齡相仿的戒毒孤女給她寄來一封信,讓孟繁英堅定地走上了戒毒志願者的道路,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

那一聲「媽媽」所激起的母愛,讓孟繁英將眼光放到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少年身上。2006年,她創辦了湖南首個社區禁毒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她註冊成立了民間社團「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成為長沙市雨花區「禁毒媽媽聯盟」的帶頭人。

近二十年來,她奔走於高牆(未教所、少管所)、學校、社區之間,和失足青少年建立起親情的紐帶,期待迷途的孩子們「回家」。

成為了在戒人員的「媽媽」

「第一個幫教的孩子,跟我的女兒同名同姓。也是因為她,我才走上了這條路。」孟繁英告訴記者,2000年從單位退休後,孟繁英開始參加志願者活動。

2003年「6·26」國際禁毒日,孟繁英偶然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了小潔的故事——是一個與她女兒同名同姓、年齡還相仿的戒毒者,她年幼喪父,母親因吸毒而自殺。孟繁英當時愣住了,沒想到這個與自己女兒同名同姓的女孩,卻過著另一種生活。

孟繁英幾經輾轉,聯繫上當時在某戒毒所的小潔。孟繁英看著小潔充滿戒備的眼神,心中感到一陣刺痛。為了讓小潔放下戒備,她坐下來與小潔親切地嘮著家常。

因小潔是在戒人員,不方便見面,孟繁英就給小潔買了信封、郵票,希望能與她通過書信的方式保持聯繫。在信中,小潔提到自己曾經的迷惘,寫到孟繁英給她帶來的母愛,她問道:「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

一聲「媽媽」,讓她下決心幫助這些青少年。

驅車300公裡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為了更好地幫助吸毒青少年群體,孟繁英及其團隊開創的親情幫扶模式,即由專業愛心園丁和志願者、社工與戒毒(康復)對象建立一種親人般的關係,讓他們感受親情的溫暖,從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小燕和小毛的父親因吸毒而被強制隔離戒毒,母親因外出打工失聯,一場暴雨將他們家的房子衝壞,他們只能和爺爺寄住在親戚家的倉庫裡,同時還面臨著失學的困境。孟繁英多次與愛心媽媽一起驅車300公裡,為兩個孩子送去生活、學習用品,提供經濟上的幫助。等到他們的父親從戒毒所回家後,兩個孩子已經拿到了畢業證書,失聯的媽媽也回了家。

但孟繁英也知道,儘管與幫教少年建立起了親情的紐帶,但並不能完全代替家人的位置。

一名在戒學員小山因媽媽從沒來看過他而心情低落。孟繁英得知情況後,一邊為小山進行心理疏導,一邊打電話勸小山媽媽來看他。雖然小山媽媽沒有回應,但孟繁英沒有放棄,依然耐心地給小山媽媽做心理工作,終於打動了她。小山媽媽坐火車到長沙是凌晨,孟繁英為了接她,風雨中站了兩小時。說起此事,她坦言「值得」,小山在與媽媽見面後,打開了心結。

常常有人問孟繁英,志願工作累嗎?孟繁英回答:「只要聽到孩子們叫我一聲『孟媽媽』,再累我也感到快樂。」

哥哥拿出治病錢讓她幫助他人

禁毒幫教工作不好做,孟繁英也遇到過不少危險。她曾經被毒販圍追恐嚇,家中也遭遇過惡意盜竊。好在家人一直支持她,讓孟繁英沒被困難嚇倒。

去世前,她哥哥將5000元交給孟繁英,讓她去幫助他人,並囑咐她,在他去世後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而這5000元是哥哥用於治病的錢。哥哥以這獨特的方式給予孟繁英以支持與鼓勵,讓她在戒毒幫教工作中,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

「如果在他們迷途的時候、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們能夠給他指路,或者在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他們會開始他們的新生活。」

現在,孟繁英的家人也會和她一起參加禁毒的活動,在6月24日下午舉行的「展巾幗情懷築藍結家園」禁毒主題沙龍現場,還可以見到孟繁英丈夫的身影。

「羊羔也有迷途的時候,他想著回家。親愛的孩子,不論你身在何方,孟媽媽總在青護園倚門眺望,盼著你快快回家。」青護園心聲牆上,有這樣一排醒目的大字,這正是孟繁英真實的心聲。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實習生陶夢霞 唐倩 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和祖國共成長⑤|孟繁英:風雨同行 做迷失孩子的「孟媽媽」
    人物名片孟繁英,女,1958年4月生,長沙市人大代表。創辦全省首個社區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成立「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先後獲得「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範提名獎」「全國十大民間禁毒人士」「中華慈善人物」「中國好人榜好人」「全國優秀盟員」「全國最美志願者」「全國百佳優秀志願者」「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 講述道德模範真情故事 長沙首發《大愛媽媽》讀本引領青少年成長
    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孟繁英向青少年贈書。  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孟繁英蒞臨現場,參與首發以她為創作原型的《大愛媽媽》一書,並將上百本書籍贈送給社區居民們。據了解,《大愛媽媽》是針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報告文學作品,由兒童文學作家黃新心撰寫,書籍選取13個真實動人的幫扶故事,真實展現了孟媽媽古道熱腸的公益生涯。
  • 長沙勵志師生走進「孟媽媽青護園」傾聽媽媽的心聲
    「中國好人榜好人」、「全國首屆十大民間禁毒人士」孟繁英媽媽用愛的心聲為師生們講述她的故事,激勵師生們奮發學習、勵志成才。該校活動領隊負責人說,這是新學期開學最有意義的第一課。、雨花區社會禁毒協會與正苗啟德特訓學校80多名師生一道,開展「新學期開學第一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 樂學禁毒知識 護航健康成長
    為進一步加大禁毒宣傳教育力度,提高青少年的法治意識,切實增強全體師生識毒、防毒、拒毒的能力,開福區第一中學於2020年11月開展了一系列禁毒宣傳教育活動。2020年11月30日,全校師生收聽了「中華慈善人物」「全國最美志願者」孟繁英的《遠離毒品擁抱青春》國旗下的講話。14年前,孟繁英首創了社區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在之後又創建了民間社團——「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她幫助了許許多多迷途的青少年。聆聽了孟媽媽的故事,孩子們深刻感受到毒品是萬惡之源,是人類公害,對她的行為表示欽佩和感動。
  • 未成年戒毒人員:花季少年為何走上吸毒路?
    未成年戒毒人員接受音樂治療。任東 攝 「再難,路也要自己走。感恩擁有,相信自己。」6日,在雲南省第一強制隔離戒毒所未成年人大隊,17歲的少年小昌(化名)含淚寫下「離別感言」。今天,他將正式解除強制隔離戒毒,開始新生活。 走出戒毒所大門的那一刻,小昌回望了一眼高牆內的小夥伴們。他們小的14歲,大的18歲。這些花季少年是戒毒人員、違法者,也是受害者。而每個孩子背後,都有著一段讓人心酸的往事。
  • 用關愛感化戒毒人員
    從三尺講臺到禁毒一線舞臺,有著8年黨齡的孫夏冰成功完成職業轉變,用心用情幫助社區戒毒人員,回歸社會、回歸家庭,共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先後被評為湛江市「十佳禁毒社會工作者」、湛江市「先進禁毒個人」等榮譽稱號。
  • 《大愛媽媽》長沙首發 「孟媽媽」贈書兩千冊給志願者
    《大愛媽媽》長沙首發 「孟媽媽」贈書兩千冊給志願者 2017-03-03 09:31:00
  • 聚焦|以「媽媽」之名的呼喚——2019年海南省婦聯禁毒宣教工作巡禮
    ,以「健康人生,綠色無毒,巾幗在行動」為主題,以「六進」(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學校、進監所、進企業)為主要形式,著力打造「媽媽訓教團」精準開展毒品預防教育和戒毒幫教品牌,爭創2019年禁毒「嚴教」工作「開門紅」。
  • 為全市戒毒工作提供「牛江經驗」 「小康農場」讓昔日「癮君子」獲...
    農場為符合條件的社區戒毒(康復)、矯正人員和精準扶貧戶提供服務,積極幫助他們戒毒康復,回歸社會,脫貧奔康,這塊創新「試驗田」是全省戒毒工作的首創。如今,該鎮在冊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29名,全部實行農技戒毒,報到率與執行率100%,無「脫失」吸毒人員,無復吸人員,沒有發生吸毒人員「肇事肇禍」事件,為全市戒毒工作提供了「牛江經驗」。
  • 90後女孩當禁毒社工 戒毒人員成了她「叔」
    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   從2017年12月1日起,鄭州市公安局在全省範圍內首次通過政府購買的禁毒社工服務正式上崗,為期一年。   按照計劃,這些社工要在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站、鄭州市禁毒辦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提供戒毒康復、協助開展禁毒管理事務等工作。
  • 我市社區「戒毒師」評比優秀教案
    本報訊(記者 孫楠 實習生 席聰)7月18日下午,銀川市社區戒毒(康復)專職工作人員培訓暨優秀教案評比決賽拉開帷幕。現場,6名來自基層一線的禁毒工作者通過案例分析等形式,從管控幫教、心理輔導、扶持救助等多方面向300多名基層禁毒工作人員進行了精彩演說。
  • 禁毒社工常遭冷眼 被稱「狗皮膏藥」「住」到戒毒人員家
    禁毒社工孟凡群對社區戒毒人員進行心理輔導。齊魯晚報訊(記者尉偉)您聽說過禁毒社工嗎?他們是一群活躍在社區、在一定時間內為「癮君子」提供生活關心、戒毒康復、就業指導及行為督促等幫助的專業化人員。禁毒社工是禁毒路上不容忽視的力量,他們所做的工作令人心生敬意。
  • 花樣年華青少年禁毒宣傳
    禁毒揚帆 護航青春為構建完善的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工作體系,增強青少年禁毒意識,普及禁毒知識,8月13日上午,寧夏銀川市金鳳區長城中路社區戒毒(康復)中心在魯銀社區組織轄區內的小學生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新少年珍愛生命,遠離毒品」的毒品預防教育知識講座。
  • 鑽研「讀心術」20年,她只為這件事……
    陳佩華,珠海社工協會禁毒專業委員會主任。2010年,她來到珠海,與禁毒工作結緣。從事心理諮詢與治療工作近二十年,接觸了大量案例後,她發現吸毒者要戒除毒癮,先得過心理關。作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督導師,她希望能用自己所學,幫助戒毒者打破「心牢」,重回社會,迎接新生。在戒毒康復工作過程中,陳佩華會用各種心理幹預方法,啟發戒毒者。「曾經有戒毒者情緒壓抑,前來求助。他說他滿口牙要掉,感覺自己快要死了。」
  • 山西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統啟動「6·26」 國際禁毒日主題宣傳系列活動
    8名戒毒人員參加了比賽,他們用樸實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聲情並茂地講述了自己如何一步步走上吸毒的不歸路,又如何在戒毒所找回希望、重拾夢想的人生經歷,引發了在場人的共鳴。「毒品是個可怕的惡魔,只要落入它的魔掌,從此便會踏上一條不歸路,這條路上只有數不盡的痛苦!」戒毒人員劉某用自己的經歷呼籲遠離毒品,從頭再來。
  • 上海將家庭自主戒毒指導職能納入社區戒毒社區康復
    如今,戒毒成功的金偉靜已經成為持證上崗的禁毒專職社工。而之前,她也經歷了反覆吸毒、戒毒的死循環,一度如同行屍走肉,年邁的父母為了挽救她,曾將她送往偏遠的山區進行隔離。2005年夏天,她因再次復吸被送進上海女子勞動教養所,也就是現在的上海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父親被徹底擊倒,腦梗發作進了醫院。「在女所的警官幫助下成功實現生理脫毒。
  • 「長寧青少年禁毒形象大使」來自這個街道→
    ,他們極有可能走上歪路,受到毒品的荼毒。在學校,她每天填寫出勤記錄表,整理班級圖書角,協助老師完成各項班級工作,是老師們的「小幫手」。在家裡,主動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務,是媽媽的「小蜜蜂」。在社區裡,主動參加社區活動,捐獻書本、衣物和零花錢給貧困山區的小朋友,是鄰居眼中的「小慈善能手」。
  • 國際禁毒日特別報導:創建全國禁毒示範城市 共建共治共享美麗貴陽
    2018年,一名30歲不到的男子因吸毒被送到戒毒所。一進來,便開始絕食,10多天裡都靠輸液維持生命。「他不願和任何人說話,為了讓他恢復正常生活,我們只能不厭其煩地做思想工作。」那段時間,這名沉默的男子成了劉青的重點幫教對象。工作時、下班後,只要有空,劉青就面對這名戒毒人員開展「自言自語」式的勸解,同時邀請心理醫生對其進行心理疏導。
  • 青驕第二課堂2019年全國青少年禁毒知識答題活動題庫
    我國法律規定未成年人的年齡是A.16歲B.18歲  C.20歲答案:B150. 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小丁13歲,被毒販子教唆利用幫助販毒集團販毒,並濫用毒品成癮,小丁雖然不用承擔刑事責任,但應該進行戒毒治療。這種說法(  )。A.正確B.錯誤答案:A324. 小王把20克冰毒寄存在小張家裡後離開了,但後來被公安機關查獲。由於小張自己不吸毒,小王也承認毒品是他自己放的,沒有告訴小張是毒品,所以小張他不需要負任何法律責任。這種說法( )。
  • ——我省加大對戒毒人員失管脫管未...
    自此夫妻二人深陷毒海無法自拔,直到2019年3月雙雙被強制隔離戒毒。從那時開始,巫子就成為了「事實孤兒」跟著外婆生活。外婆一共生育了4個子女,大兒子已經過世,兩個女兒吸毒,小兒子癱瘓在家。巫子是外婆大女兒的孩子,近七旬的她照顧著家裡6個未成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