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園長」孟繁英。圖/記者楊旭
喊一聲「媽媽」為了這句稱謂,孟繁英努力了近二十年。
就是這樣一位「媽媽」和她的團隊,為了挽救誤入歧途的孩子,「媽媽」與失足青少年建立起親情的紐帶,給青少年寫信,為高牆內的青少年送去生活物資,讓曾經迷路的「孩子」重新樹立生活信心,用愛與溫情演繹著一段段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故事……
「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17年前,一名與自己女兒同名同姓、年齡相仿的戒毒孤女給她寄來一封信,讓孟繁英堅定地走上了戒毒志願者的道路,這一走,就是近二十年。
那一聲「媽媽」所激起的母愛,讓孟繁英將眼光放到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少年身上。2006年,她創辦了湖南首個社區禁毒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她註冊成立了民間社團「長沙孟媽媽青少年保護家園」,成為長沙市雨花區「禁毒媽媽聯盟」的帶頭人。
近二十年來,她奔走於高牆(未教所、少管所)、學校、社區之間,和失足青少年建立起親情的紐帶,期待迷途的孩子們「回家」。
成為了在戒人員的「媽媽」
「第一個幫教的孩子,跟我的女兒同名同姓。也是因為她,我才走上了這條路。」孟繁英告訴記者,2000年從單位退休後,孟繁英開始參加志願者活動。
2003年「6·26」國際禁毒日,孟繁英偶然在電視節目中看到了小潔的故事——是一個與她女兒同名同姓、年齡還相仿的戒毒者,她年幼喪父,母親因吸毒而自殺。孟繁英當時愣住了,沒想到這個與自己女兒同名同姓的女孩,卻過著另一種生活。
孟繁英幾經輾轉,聯繫上當時在某戒毒所的小潔。孟繁英看著小潔充滿戒備的眼神,心中感到一陣刺痛。為了讓小潔放下戒備,她坐下來與小潔親切地嘮著家常。
因小潔是在戒人員,不方便見面,孟繁英就給小潔買了信封、郵票,希望能與她通過書信的方式保持聯繫。在信中,小潔提到自己曾經的迷惘,寫到孟繁英給她帶來的母愛,她問道:「我能叫您一聲『媽媽』嗎?」
一聲「媽媽」,讓她下決心幫助這些青少年。
驅車300公裡為孩子送去生活用品
為了更好地幫助吸毒青少年群體,孟繁英及其團隊開創的親情幫扶模式,即由專業愛心園丁和志願者、社工與戒毒(康復)對象建立一種親人般的關係,讓他們感受親情的溫暖,從而得到感化和教育。
小燕和小毛的父親因吸毒而被強制隔離戒毒,母親因外出打工失聯,一場暴雨將他們家的房子衝壞,他們只能和爺爺寄住在親戚家的倉庫裡,同時還面臨著失學的困境。孟繁英多次與愛心媽媽一起驅車300公裡,為兩個孩子送去生活、學習用品,提供經濟上的幫助。等到他們的父親從戒毒所回家後,兩個孩子已經拿到了畢業證書,失聯的媽媽也回了家。
但孟繁英也知道,儘管與幫教少年建立起了親情的紐帶,但並不能完全代替家人的位置。
一名在戒學員小山因媽媽從沒來看過他而心情低落。孟繁英得知情況後,一邊為小山進行心理疏導,一邊打電話勸小山媽媽來看他。雖然小山媽媽沒有回應,但孟繁英沒有放棄,依然耐心地給小山媽媽做心理工作,終於打動了她。小山媽媽坐火車到長沙是凌晨,孟繁英為了接她,風雨中站了兩小時。說起此事,她坦言「值得」,小山在與媽媽見面後,打開了心結。
常常有人問孟繁英,志願工作累嗎?孟繁英回答:「只要聽到孩子們叫我一聲『孟媽媽』,再累我也感到快樂。」
哥哥拿出治病錢讓她幫助他人
禁毒幫教工作不好做,孟繁英也遇到過不少危險。她曾經被毒販圍追恐嚇,家中也遭遇過惡意盜竊。好在家人一直支持她,讓孟繁英沒被困難嚇倒。
去世前,她哥哥將5000元交給孟繁英,讓她去幫助他人,並囑咐她,在他去世後要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而這5000元是哥哥用於治病的錢。哥哥以這獨特的方式給予孟繁英以支持與鼓勵,讓她在戒毒幫教工作中,從未忘記自己的「初心」。
「如果在他們迷途的時候、找不到方向的時候,我們能夠給他指路,或者在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他們會開始他們的新生活。」
現在,孟繁英的家人也會和她一起參加禁毒的活動,在6月24日下午舉行的「展巾幗情懷築藍結家園」禁毒主題沙龍現場,還可以見到孟繁英丈夫的身影。
「羊羔也有迷途的時候,他想著回家。親愛的孩子,不論你身在何方,孟媽媽總在青護園倚門眺望,盼著你快快回家。」青護園心聲牆上,有這樣一排醒目的大字,這正是孟繁英真實的心聲。
瀟湘晨報記者陳詩嫻 實習生陶夢霞 唐倩 長沙報導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