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當上福建省高考狀元,考上浙江大學;
18歲,憑一己之力,在浙江大學創立數學協會,吸收會員600人,那可都是浙大高材生;
21歲,拿到美國南加州大學計算機系,全額獎學金研究生offer;
24歲,取得南加州大學博士學位;
27歲,進入風頭無兩的臉書工作,年薪22萬美元,那一年是2008年,中國和美元匯率6.9,相當於人民幣151.8萬,大約152萬一年;
……
38歲,從臉書公司樓頂,這個他奮戰過的地方,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原本璀璨的一生。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
高考狀元赴美再難也不回國
這位高考狀元,名叫陳勤。
他是一個典型的農村孩子,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人。
抓住了命運的尾巴,怎麼可能鬆手?
他拿到高薪的第一年,就把父母接到了美國,希望父母能享受晚年,吹一吹大洋彼岸的風。
父母也在鄉親中,好好風光了一把。
或許,這份風光,也成為了他人生的枷鎖。
因為,當遇到困難時,他沒有後路願意退。
許多網際網路公司,包括國內的幾家巨頭,以及國外知名企業,臉書、亞馬遜等,都有一個"末位淘汰制"。
也就是說,公司會給員工一些目標,這些目標如果達不到,員工就要捲鋪蓋走人。
一方面,極大地壓榨員工的主觀能動性。
另一方面,給員工喘不過氣的壓力。
在這個氛圍裡,陳勤,被"末尾淘汰制"選中了。
在美國,如果你是被淘汰的人,無論你履歷再漂亮,去別的公司找工作,都會舉步維艱。
更何況,在臉書做了多年,拿了這麼多年高薪。
心高氣傲的高考狀元,甘心在哪屈就呢?
他也沒想過回國,父母接到美國,就等於是從他心裡切斷了退路。
難道低眉臊眼地,以被淘汰的身份回國?
他可是天之驕子、高考狀元。
鄉親們要怎麼看自己的父母?
陳勤站到臉書樓頂的那一刻,肯定覺得前無進處,後無退路。
於是,他選擇了一躍而下。
是什麼,把陳勤"推下"了臉書大樓?
可是,生命不是電腦,還有重啟鍵可以按。
他徒然留下悲傷的父母妻子,在陌生的城市裡,更加艱難。
有人說,陳勤死於無情的壓榨,死於職場壓力,死於高考狀元和人生贏家的排面。
但我覺得,這些當然都是重要因素。
可最重要的是,他對抗壓力的能力,被自己的心態阻斷。
為什麼不能回國?
就是心態上,抗壓能力差,不然以他在臉書工作的經驗,在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中國,會有更自如的前景。
有些高考狀元,贏了一時,卻沒有贏一輩子。
無論孩子成績如何,無論將來怎樣,父母都應該在孩子心中,修一堵牆,讓孩子有足夠的韌性,對抗世間傳遞給他的壓力。
有足夠從容的心態,面對成年人的挫折。
退一步,可以海闊天空。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一,抗挫折能力要從小培養
沒有人的抗挫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或者後天頓悟。需要父母從小就開始培養,逐漸讓孩子心境變得平和,能夠面對大風大浪。
第二,抗挫折的前提是建立信心
抗挫折教育,不是打擊教育,而是要給孩子信心,讓孩子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能獨立對抗任務。當孩子的信心強大到,對一切挑戰都得心應手的的時候,自然就能夠對抗挫折和壓力了。
第三,教會孩子控制情緒
不可否認,陳勤的事件,或許有激情因素,也許是和領導的爭吵,也許是一時想不通,造成了悲劇。這就要求,每個家長教會孩子控制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成為大腦的主宰。
只有孩子能控制情緒,不斷提高自己的信心,面對一切困難都能從容應對,才能避免如此優秀的人才,因抵抗不了壓力,選擇極端。
家長是孩子的防火牆,建設孩子的心靈,宜早不宜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