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報融媒記者 李夢虎 於瓏 通訊員 王景光
「親們,今兒天氣不錯,喝碗魏廟冷麵吧,周家的、馬家的,包郵只要5元……」這是沛縣魏廟社區大運河民俗館裡的一幕,每晚6點,39歲的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魏成來都會趕來做直播,帶貨銷售農產品,同時還介紹大運河文化。
魏廟鎮地處沛縣東南部,大運河在境內日夜流淌。魏廟社區下轄4個自然村,共1108戶,總人口4465人,盛產優質稻米、大豆、玉米、蔬菜等。雖然物產豐饒,但銷售模式卻一直傳統單一,許多農戶面臨著產品銷售困難問題。
一個月前,魏廟社區打造的大運河民俗館開館。「運河良品」直播間每晚6點至8點直播,通過直播把當地的農產品銷售出去,這是該社區依託大運河文化,打造品牌助力農產品銷售的最直觀體現。
魏成來是土生土長的魏廟人。高中畢業後,他曾外出闖蕩打拼,積累了創業經驗,5年前返鄉,居委會聘請他當副主任,主管安全生產、治安管理等。
「成來氣質好,普通話說得京味十足,沛縣方言也十分地道,尤其是他的業務知識豐富,社區大會全票通過讓他直播!」魏廟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副站長宋磊說。
「起初有壓力,但是做了幾次後就放開了,自己也對『運河良品』增加了認識,媳婦天天在家幫我矯正發音呢。」魏成來說,雖然每天事務繁忙,但每晚他都會提前10分鐘準時趕到做6點的直播。
「冷麵賣得最好,剛開始直播時觀眾只有100多人,很快就多了起來。」11月8日晚,網絡點擊量達3000多人次,評論量800多條,點讚量1萬次,冷麵、大米、粉條、狗肉、牛蒡醬等賣出了2000多件。
雖說這個直播數據在同類直播帶貨中並不算高,但魏成來越來越精彩的表現贏得了鐵粉和村民們的讚揚,鐵粉們對他講的大運河故事紛紛點讚。
「每天都要擠出兩小時充實大運河文化,做直播不是單純的賣冷麵、賣大米,『運河良品』涵蓋了農副產品、農耕文化等多個方面。」魏成來透露,他每晚趕來做直播是義務的,大運河民俗館不僅是人們了解大運河文化的一扇窗口,也是魏廟社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場所。
「現在從事編茅窩、編席、打鐵、晃香油等手工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了,我們創建大運河民俗館,是想讓後人知道生活在大運河畔的祖輩們有哪些傳統技藝,他們是怎樣生活的。」魏廟社區主任孫統科說,擦亮「運河名片」,致力文旅融合,讓大運河文化遺產活起來,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