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網民反映,一些面向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竟暗藏「小黃文」「葷段子」。
記者調查發現,此類App確有相當數量涉黃,把網絡課堂變成了「汙穢溫床」。
1
知名平臺互撕
撕開學習類App涉黃「冰山一角」
「科技改變學習」「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挖掘可提升的每一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適合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備受學生追捧,但角落裡暗藏「垃圾」也讓家長憂心忡忡。
此前,新浪微博有大V發布截圖,稱App「小猿搜題」涉黃。隨後,「小猿搜題」發布聲明稱,這是另一個App「作業幫」構陷,雙方由此互撕並對簿公堂。
App涉黃,最憂心的還是家長。
網民「吳北躍」說,他曾在「作業幫」裡搜索出了尺度不一的「小黃文」;近日,記者瀏覽「作業幫」發現,這個App裡被指含有不良內容的「同學圈」已經關閉,「黑板報」的所有帖文取消了文字評論功能,代之以各種徽章點讚。
「小猿搜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目前「小猿搜題」所有內容都是學習,僅保留評論互動功能,且所有評論都是先審後發。
其他App情況又如何?
網民「小馨」說,孩子剛開始用App是在刷題,但後來刷起了「葷段子」。
還有網民反映老師推薦的App也不靠譜,誘惑多,孩子很難安心寫作業。
記者從安卓、蘋果等手機操作平臺的應用商店下載了20餘款學習類App,發現其中近1/4存在數量不等的涉黃內容,尤其是一些互動討論版塊,相當程度上已淪為「黃泛區」。
在「猿題庫」App的討論區,一則感恩節話題「今年你吃雞了嗎」引來眾多跟帖,其中不乏涉黃評論。而在「阿凡題」App的討論區,記者隨機點擊幾條普通帖文,也發現評論內容五花八門,且不時出現「可憐身上衣正單,賓館之中男女歡」等涉黃言論。
2
「黃」從何來?
App自有+第三方生產+「小網民」貢獻
學習類App「黃」從何來?記者梳理發現三個來源,一是App平臺自有內容,二是轉發第三方平臺內容,三是網民討論上傳。涉黃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平臺把關不嚴。
從App平臺自有內容看,部分App討論區推送的帖子,包含或明或暗的性內涵,如《那些年聽過的不正經又搞笑的順口溜》《冬天沒有用舌頭舔過鐵欄杆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今年你吃雞了嗎》等,這些話題很容易把中小學生的討論「帶到溝裡去」。
從轉發第三方內容來看,部分學習類App轉載帖子明顯沒有把好關。
記者在一個名為「互動作業」App的「放鬆」欄目發現,轉自某自媒體平臺的帖文《從哪些細節能發現男生睡過許多女生》,諸多露骨描述,連成年人看了都會臉紅心跳。
在蘋果應用商店,「內涵段子」「糗事百科」等包含「頻繁/強烈的色情內容或裸露」的生活類App被評級為「17+」,意為禁止未滿17歲的用戶下載使用。
但是在一個名為「寒假作業」App的「看段子」欄目,不僅大量轉發相關帖文,更開闢專欄連結推廣,號稱「學霸都在用」,吸引青少年下載應用。
很多青少年網民對這些「又黃又暴力」的內容表示抗議。如「學霸君」App在「作文助手」欄目推送網文「黑道公主的愛情故事」,就遭到網民質疑,「這算作文嗎?」也有不少網民舉報討論區裡隨時爆粗口罵人的討論者,但相關舉報沒有下文,平臺把關機制形同虛設。
3
一入網門深似海
在線教育需加快立法有效監管
據《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預測,到2019年,我國中小學生在線教育用戶將達到8000萬人。還青少年一片潔淨的網絡學習空間,還需要各方合力。
首先,應該加強網際網路教育培訓行業的制度頂層設計。
據了解,已有針對在線教育的法律規範主要是2000年教育部出臺的《關於加強對教育網站和網校進行管理的公告》。
該公告明確,舉辦面向中小學生的網校和教育網站,必須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意,並報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核准。
專家認為,與時下對大規模、多種類在線教育的嚴格監管需求相比,現行規定顯得宏觀粗略,建議加強立法形成有效監管。
其次,App開發企業應加強把關,所有內容「先審後發」。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如果學習類App直接面向青少年,需要承擔更多的義務,對包括評論在內的所有內容都要先審後發,隨時查刪有害信息。
新華社張鐸製作
再次,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監管,排查隱患不留死角,依法查處違法行為。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劉仁堂等法律專家建議由教育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對學習類App設置開發和運營門檻;
對學習類App進行實名備案,對於運營方要進行網絡公示;
加強動態監測,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建立黑名單制度,違者終身禁入教育培訓行業。
最後,學校和家庭積極主動幹預,才能防患於未然。
專家提出,學校有義務事先了解學習類App的開發企業是否具備網際網路教育從業資質,並對內容進行全面檢查確保絕對安全後,才能向學生推薦;
學生使用App相關內容時,老師要同步下載監看,發現有害信息及時提醒學生卸載,並與相關平臺溝通及時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