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字,預計閱讀時間。
本篇簡訊源自AIER(Americ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美國經濟研究所),原文作者James L. Caton,於2019年3月29日發表。
不了解20世紀初經濟學發展的人可能會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思想主要是由哈耶克-凱恩斯(Hayek-Keynes)的辯論所界定的。也許是因為凱恩斯和哈耶克之間辯論的名氣,許多人認為總量分析法是凱恩斯理論的發明。
在撰寫《通論》(GeneralTheory)之前,哈耶克在批判凱恩斯的著作時指出「凱恩斯先生的總量分析法掩蓋了最基本的變化機制」 (VonHayek,1931)。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確實使用了總量分析法,但是凱恩斯之前的很多宏觀經濟學家也是這麼做的。此外,凱恩斯的著作也不是唯一一部受到哈薩克如此批評的著作。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哈薩克完成了《價格與生產》一書。在書中,他反對諸如歐文·費雪(Irving Fisher)等人所推廣的依賴宏觀總量的分析方法。
凱恩斯之前就有宏觀經濟分析的傳統。如果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與傳統的宏觀經濟學混為一談,那我們就會面臨拋棄凱恩斯所傳承的貢獻的危險。我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大衛·萊德勒(David Laidler)指出:「尤其是庇古(Pigou)和奈特尤(Knight),對他(凱恩斯)所宣稱的新穎性不屑一顧」(Laidler,1999)。無視凱恩斯之前的宏觀經濟學,我們就是在冒險拋棄那些反對凱恩斯的支持者們,在這場思想之戰中,他們的觀點同樣創造了價值。此外,通過理解總量分析法的價值,我們可以確定凱恩斯理論分析法在哪些領域取得了飛躍。
當提到總量分析法時,我們指的是交換等式,即經濟體中的名義生產總值總是等於總支出的價值。大衛·休謨(David Hume)最初提出這一命題,而分析的方法起源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這些作者得出的結論就是數量理論的早期形式,簡單來說就是貨幣數量的增加對平均價格水平產生上行壓力。迄今為止,一切都好。即便是哈耶克也不會對此提出異議;想想看,他反對凱恩斯理論觀點,即意味著貨幣數量增加和物價水平上升之間的關係是不成立的。
凱恩斯的根本問題不在於他的分析方法取決於總量,而是他盜用了這些總量的概念。要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顧一下凱恩斯對持有貨幣需求的假設。凱恩斯提出,個人囤積貨幣並不少見。他還認為,利率通常過高,以至於無法鼓勵充分就業。凱恩斯相信,貨幣流通速度可能會長期下降,這意味著用以維持安全而持有貨幣的需求可能會大幅增加。他甚至相信,在大蕭條時期,這種需求的增長沒有嚴格的上限。不願意花錢會降低物價,以至陷入螺旋式通縮。凱恩斯認為這個問題無法通過增加貨幣數量來解決。他的解決方案不是印製鈔票,而是通過貨幣創造來資助並增加支出,以提振疲軟的經濟。凱恩斯相信免費的午餐。
實際上,凱恩斯借用了一個原始貨幣主義者的觀點,並添加了自己的一點細微貢獻。貨幣經濟學家拉爾夫·霍特雷(Ralph Hawtrey)等人指出,總支出的波動可能會推動宏觀經濟表現的波動。總支出與總需求具有相同的含義。雖然霍特雷認識到總需求的波動可能是由於貨幣數量減少或者持有貨幣需求的增加二者其一引起的,但他與在凱恩斯撰寫《通論》時期的大多數高級宏觀經濟學家,都與凱恩斯在哪個更重要的問題上存在爭議。霍特雷和凱恩斯甚至在麥克米倫委員會(Macmillan Commission)就此問題展開了公開辯論。凱恩斯對霍特雷的觀點提出了質疑。霍特雷認為,20世紀20年代末的高失業率是由「貨幣政策中一系列可以避免的錯誤」造成的,尤其是「英國央行本可以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就能解決失業問題。」凱恩斯對貨幣政策本身可以用來穩定總需求的觀點持懷疑態度。
我們有必要將旨在緩解經濟蕭條的貨幣政策與通過貨幣創造來實現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凱恩斯主義政策區分開來。在前一種情況下,央行尋求減輕貨幣動蕩對經濟活動產生的影響。而後一種情況下,由政府資助的經濟活動優先於私有經濟活動,否則(根據凱恩斯的解釋)資源將無法得到充分利用。相反地,貨幣主義者認為,緩解貨幣市場動蕩足以抵消經濟蕭條。在與凱恩斯就「商品儲備本位制」(commodity reserve standard)的提議展開辯論後不久,包括哈耶克在內的許多人都認識到通過制定政策來促進貨幣穩定的必要性。
如今,雙方仍在爭論,一方是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等支持財政擴張,另一方是斯科特·薩姆納(Scott Sumner)和大衛·格拉斯納(David Glasner)等支持貨幣穩定。它們代表著凱恩斯與那些經常被遺忘的貨幣主義者們之間的辯論的延續。
編譯者注釋
本文介紹了凱恩斯主義與其批判者對於如何維穩需求和宏觀經濟表現的觀點。批判的來看這些觀點,無論是哈耶克的自由資本市場主義,還是凱恩斯的政府干預政策主張,還是貨幣主義學派的以調節貨幣供給為目的的貨幣政策,都可能在某些特定的經濟和市場環境下發揮著積極的效果。批判的思考這些經濟觀點將有助推動宏觀政策完善。美國的經驗也應證了這一點。例如,被稱作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美國實行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令二戰後的美國經濟實現了較平穩的增長。然而從70年代初開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增長停滯和通貨膨脹並存的兩難現象,從此宣告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失靈。自此,政府開始基於供給派經濟學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理論制定政策,以政府干預策略為輔,強調刺激供給側生產力發展和自由市場競爭機制的重要性。誠然,發展宏觀政策應基於理論的框架並應運目前的政治經濟情勢。
參考文獻:
Von Hayek, F. (1931). Reflections on the Pure Theoryof Money of Mr. J. M. Keynes. Economica,(33), 270-295.
Laidler, D. (1999). Fabricating theKeynesian Revolution: Studies of the Inter-War Literature on Money, the Cycle,and Unemployment.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非常感謝您的報名,請您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沙龍分享群。
[Source]
本文系未央網專欄作者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為作者授權未央網發表,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網站觀點,未經許可嚴禁轉載,違者必究!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首圖來自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