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sir在著手準備這個選題時,一位編劇朋友語帶震驚又有幾分戲謔地回應道:家長們是發現了「小語種」這條新的起跑線了嗎?
中國家長注重起跑線上的競爭,早已不是什麼鮮為人知的事了。
但魚sir了解一圈後發現,在所謂的「小語種」學習上,中國家長並沒有我那位朋友想像的那麼瘋狂,大家普遍還是理性的。
趨勢:「小語種」參加高考人數逐年增加
在國內,大家習慣把除了英語外的其他語言稱為「小語種」,其實這不夠準確。
目前全世界存在7000餘種語言,一般我們會把英語、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以及阿拉伯語等6種聯合國通用工作語外的其他語言統稱「小語種」。比如,日韓文娛在國內的大範圍流行,會促使一些迷戀異國文化的年輕人主動去學習日語、韓語。一部分人,則純粹是為了工作,多會一門語言,多一條出路嘛。不過,近些年,一個相對剛性的原因,讓二外得以更快速地「出圈」:高考。大部分人會默認高考外語就是英語,多數學校也只教英語,但中國教育部規定的高考外語有六種,除英語外,還有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根據教育部預測,2020-2030年期間,中國高考人數仍將不斷攀升,但與之相對的是,高校招生規模並無明顯擴大,且自主招生特殊化政策還受限,總而言之,高考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這種前提下,學其他語言,就容易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搞不好能出奇制勝。
有幾位家長都提到了「西語」,表示以後孩子若學二外,會選擇這門語言。
西語就是傳說中的西班牙語,按照第一語言使用者數量排名,它是除漢語外的世界第二大語言,全球約有4.37億人將其作為母語使用。
就單單這一點,學西語也不虧,更何況,西語還可以拿來高考。
學西語娃家長現身說法:
學好二外,環境很重要
Amanda兒子Mario就在學習西語。
Amanda是一位全職媽媽,她的先生(西語母語級)在秘魯駐外工作,她和孩子隨任。「Mario學西語主要是為了生存,可以準確流暢地講出自己需求,交往朋友,融入當地的生活。」Amanda告訴魚sir。在和她的交流過程中,魚sir發現,學習語言,天賦、勤奮固然重要,但環境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重要。
為了讓Mario馬上適應當地的環境,到達秘魯首都利馬的第三天,Amanda教了Mario四個單詞就把他送到幼兒園了。靠著天天泡幼兒園,回家學一些數字、顏色、生活常用語、美食詞彙等,一個半月之後的聖誕節演出,Mario已經能上臺表演了。
後續的學習,Amanda也做了規劃,且執行得很好。
比如Mario兩歲三個月的時候,Amanda就開始讓他晨讀,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在國內晨讀以英語西語為主,在國外以詩詞歌賦為主。每天早上晨讀,晚上臨睡前閱讀。」Amanda說。平時,動畫片、電影、中西英繪本隨孩子看,全家也會時不時一起探討書中內容,交流感想。總之,整體學習氛圍鬆弛,同時,又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在西語的學習上,Amanda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和看法,有意向讓娃學二外的家長可以參考:第一,語種的選擇。很多人選西語是覺得西語簡單,能拼就能讀,但是深入學習之後會發現,西語語法對孩子來說還是有難度的。第二,教材和教師的選擇。小語種教培行業良莠不齊,我真的見過有的老師「B」「P」」V」發音不準還在標榜自己的馬德裡發音。有的外教僅僅只會說西語,談不上有多好的幼教能力。第三,啟蒙年齡的選擇。我並不建議太小的孩子一下開三、四門外語,我覺得先把母語學好,英語學到母語程度,二外達到英語程度,一門深入之後,加以引導自然能觸類旁通。第四,方式方法的選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例如我兒子非常喜歡美食,我們就從食物詞彙,餐館點餐入手,事半功倍。至於今後是否會將西語作為孩子高考外語學科,Amanda的回答是否定的,「畢竟國內剛制定小語種高考的政策,師資和教材還是沒有英語教育成熟。」有錢有時間有精力,英語又已經很牛的情況下,當然是學呀,反正技多不壓身。學術領域,半邊天也屬於英語。
不懂英語,你就等於在外圍晃蕩,被排除在最前沿的科技、經濟、文化等知識、理論外。對於英語,魚sir認為,家長在戰略上還是要重視的。當然,如果孩子英語已經很穩很牛了,再學個二外、三外、四外的,那是非常好的。
在拓寬視野、獲取知識信息上,多語言學習是一條非常優質的路徑,幾乎可以作為一個人的競爭壁壘。
就如Amanda所言:
「學一種語言,開啟一個世界。這話也適用於西語,學西語能讓孩子更生動豐滿地了解西語世界的人文歷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