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雞英語,還要雞二外?學西語娃家長這樣回答!

2021-02-17 魚sir家長圈

我是魚sir,星廬課評發起人,全網30W家長信任的「網課人肉詞典」。

魚sir在著手準備這個選題時,一位編劇朋友語帶震驚又有幾分戲謔地回應道:家長們是發現了「小語種」這條新的起跑線了嗎?

中國家長注重起跑線上的競爭,早已不是什麼鮮為人知的事了。

但魚sir了解一圈後發現,在所謂的「小語種」學習上,中國家長並沒有我那位朋友想像的那麼瘋狂,大家普遍還是理性的。

趨勢:「小語種」參加高考人數逐年增加

在國內,大家習慣把除了英語外的其他語言稱為「小語種」,其實這不夠準確。

目前全世界存在7000餘種語言,一般我們會把英語、漢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以及阿拉伯語等6種聯合國通用工作語外的其他語言統稱「小語種」。比如,日韓文娛在國內的大範圍流行,會促使一些迷戀異國文化的年輕人主動去學習日語、韓語。一部分人,則純粹是為了工作,多會一門語言,多一條出路嘛。不過,近些年,一個相對剛性的原因,讓二外得以更快速地「出圈」:高考。大部分人會默認高考外語就是英語,多數學校也只教英語,但中國教育部規定的高考外語有六種,除英語外,還有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
未來,學習除英語外的其他語言,參加高考,可能會成為一種大家應對「過獨木橋競爭」的策略。

根據教育部預測,2020-2030年期間,中國高考人數仍將不斷攀升,但與之相對的是,高校招生規模並無明顯擴大,且自主招生特殊化政策還受限,總而言之,高考競爭會變得越來越激烈。

這種前提下,學其他語言,就容易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搞不好能出奇制勝。

有數據顯示,在不少省份,用其他語言代替英語參加高考人數逐年呈上升趨勢,並且近五年來考生人數每年都在以3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長。數據預測,到2022年,非英語語言報考人數可能會迅速增長到13萬左右,佔到高考總考生數的1%以上。不過趨勢歸趨勢,站在這一趨勢面前的家長,看起來還蠻冷靜的(實則是被現實所迫)。魚sir問一些家長是否會讓娃學習第二外語,他們的反應普遍是,這事兒吧,想過,但「🐔不動呀」!

理由是,一門英語已經夠嗆了,再來一個第二外語,不現實。另外,多數家長都沒有學第二外語的經歷,因此完全沒有條件自🐔。不能自🐔,家長還怎麼在孩子那兒刷存在感,而且容易被「反殺」。整體來說,有意識讓娃學第二外語的家長,要麼是自己有學二外的經歷,要麼是這門語言的使用者。不過,哪怕如此,外部大環境不行,想堅持,異常困難。有家長就嘗試過,她自己會日語,想讓孩子也跟著學點,可,以失敗告終,老老實實退回去只雞英語。

當然,部分家長嘴上說著,雞不動二外呀,暗地裡也在籌劃,看有沒有可能性。

有幾位家長都提到了「西語」,表示以後孩子若學二外,會選擇這門語言。

西語就是傳說中的西班牙語,按照第一語言使用者數量排名,它是除漢語外的世界第二大語言,全球約有4.37億人將其作為母語使用。

就單單這一點,學西語也不虧,更何況,西語還可以拿來高考。

學西語娃家長現身說法:

學好二外,環境很重要

Amanda兒子Mario就在學習西語。

Amanda是一位全職媽媽,她的先生(西語母語級)在秘魯駐外工作,她和孩子隨任。「Mario學西語主要是為了生存,可以準確流暢地講出自己需求,交往朋友,融入當地的生活。」Amanda告訴魚sir。

在和她的交流過程中,魚sir發現,學習語言,天賦、勤奮固然重要,但環境氛圍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重要。

為了讓Mario馬上適應當地的環境,到達秘魯首都利馬的第三天,Amanda教了Mario四個單詞就把他送到幼兒園了。

靠著天天泡幼兒園,回家學一些數字、顏色、生活常用語、美食詞彙等,一個半月之後的聖誕節演出,Mario已經能上臺表演了。

後續的學習,Amanda也做了規劃,且執行得很好。

比如Mario兩歲三個月的時候,Amanda就開始讓他晨讀,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今天。「在國內晨讀以英語西語為主,在國外以詩詞歌賦為主。每天早上晨讀,晚上臨睡前閱讀。」Amanda說。平時,動畫片、電影、中西英繪本隨孩子看,全家也會時不時一起探討書中內容,交流感想。總之,整體學習氛圍鬆弛,同時,又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在西語的學習上,Amanda也總結了一些經驗和看法,有意向讓娃學二外的家長可以參考:第一,語種的選擇。很多人選西語是覺得西語簡單,能拼就能讀,但是深入學習之後會發現,西語語法對孩子來說還是有難度的。第二,教材和教師的選擇。小語種教培行業良莠不齊,我真的見過有的老師「B」「P」」V」發音不準還在標榜自己的馬德裡發音。有的外教僅僅只會說西語,談不上有多好的幼教能力。第三,啟蒙年齡的選擇。我並不建議太小的孩子一下開三、四門外語,我覺得先把母語學好,英語學到母語程度,二外達到英語程度,一門深入之後,加以引導自然能觸類旁通。第四,方式方法的選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特點。要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例如我兒子非常喜歡美食,我們就從食物詞彙,餐館點餐入手,事半功倍。至於今後是否會將西語作為孩子高考外語學科,Amanda的回答是否定的,「畢竟國內剛制定小語種高考的政策,師資和教材還是沒有英語教育成熟。」有錢有時間有精力,英語又已經很牛的情況下,當然是學呀,反正技多不壓身。
但如果把學英語的精力挪去學其他語言,甚至,打定主意,以後就以非英語參加高考,魚sir覺得不是很妥。
比如今年2月,教育部啟動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教材的編寫和送審工作。教材種類包括三種語言的初中階段教材和高中階段必修、選修教材。換句話說,國家會自上而下推動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在校園的普及,為此,肯定會有些政策、資源的傾斜。就目前而言,國內大部分學校都不具備開設二外的條件,優質師資和系統教材太過匱乏,這些都非短時間內能夠搭建起來的。
而市場資源,則更多是針對成人教育的,孩子在其中的佔比只不過是零星。整個非英語語言教學領域今後如何發展,難以預測,對家長而言,試錯風險太高。另外,用其他語言參加高考,高考本身可能因此暫時獲利,但後面的副作用太大,有點得不償失。截至2015年的一份數據顯示,在全球195個國家中,有67個國家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27個國家/地區將英語作為第二「官方語言」。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英語一直是全球貿易和交流的通用語。一些跨國公司,比如日本本田公司,正努力在2020年前讓英語成為公司的官方語言。哈佛大學2013年的一份報告發現,英語技能和更好的收入密切相關,從而帶來更好的生活質量。

學術領域,半邊天也屬於英語。

不懂英語,你就等於在外圍晃蕩,被排除在最前沿的科技、經濟、文化等知識、理論外。對於英語,魚sir認為,家長在戰略上還是要重視的。

當然,如果孩子英語已經很穩很牛了,再學個二外、三外、四外的,那是非常好的。

在拓寬視野、獲取知識信息上,多語言學習是一條非常優質的路徑,幾乎可以作為一個人的競爭壁壘。

就如Amanda所言:

「學一種語言,開啟一個世界。這話也適用於西語,學西語能讓孩子更生動豐滿地了解西語世界的人文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英語「渣」家長,還能不能愉快地雞娃?
    (具體請見《我家兩娃不同的「雞」英語路線,方法和工具都在這裡了》)除了在態度——重視程度上超過學霸家長,在大家最關心的技術層面,其實英語「渣」家長也能有效並愉快地雞娃。英語不好的家長,在雞娃英文的具體技術層面,最擔心的問題,一般會集中在4個問題上,接下來我就一個個為你們解答。
  • 「評估時事大局後我給娃選了德語」:英語已經累得夠嗆, 這些家庭居然還要進攻第二外語…
    最近,我們做了一次社群調查:你會讓孩子學第二外語麼?結果讓人意外:從將近200份的回答中看出,有幾乎一半的花友打算或正在帶娃「進攻二外」!學與不學是個選擇,學啥更是個難題,看著娃英語也學得費勁,就更一直下不了決心踏上二外之路。也許開始二外真的還需要一點時間,讓娃做好準備,更讓老母親做好準備,錢包也要做好準備。「學校也打算開課,感受到了壓力。」
  • 發誓絕不雞娃的我,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
    葷雞指的是硬核語數外,素雞指的是看起來無用的興趣班。可要知道,管它素雞葷雞,我當年是一個發誓絕對不雞娃的家長, 可現如今,周末還是變得比狗還要忙。到了二年級,一個普通的周末,我們是這樣度過的。 周五放學已經五點,我們先不回家,在學校吃完飯,參加學校的英語培優班。
  • 雞娃的最高境界:雞著雞著娃,把自己雞成了博士
    是某天雞娃群裡聊到自雞,Gogo媽順便應了個話。結果,一秒引發了大家的列隊崇拜。所謂雞娃,多半如此。與其面對娃束手無策,不如,我就陪著Gogo一起吃苦。 離開學校十幾年,我能學什麼呢?想來想去,還是從英語開始吧。就這樣,我從背單詞開始,每天給自己制定背單詞計劃,讓Gogo監督我。從四、六級單詞開始,重新撿起來,一路背到考研詞彙、專四詞彙、託業核心和雅思核心。
  • 在海澱雞娃竟然不雞英語?想啥呢?
    肥腸0-6歲的時候,我沒有專門關注過英語原版娃這個概念,也沒有研究過汪培艇、廖彩杏和安妮鮮花的書單和方法,那時候跟大孩子家長們交流比較多。不少過來人都說英語是學渣與學霸的分水嶺,數學是學霸與學神的分水嶺,語文是學神之間的巔峰對決。按照硬通貨程度排序:語文>數學>英語千萬別以為海澱牛娃們只學奧數,前提是他們英語都挺強的。在海澱雞娃竟然不雞英語?
  • 新潮育兒鄙視鏈:雞娃,牛娃,普娃?網友:雞娃已成流行病
    真的是沒有想到,養娃的道路上面也有鄙視鏈。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孩子之間的競爭,同時也是孩子家長之間的競爭。最近就有一個新潮育兒鄙視鏈的出現,雞娃,渣娃,普娃,牛蛙,素雞,這種新的育兒鄙視鏈已經開始慢慢滲入到家長圈了,快到看看自己家的娃娃屬於哪種吧?
  • 新概念英語,既適合原版娃又適合二外娃,關鍵是把握好開始的時間
    什麼是原版娃?什麼是二外娃?原版娃和二外娃,都是英語雞娃圈的術語。(如果還有家長對英語雞娃圈,或者雞娃這些術語不懂的話,還是請問度娘吧)1、原版娃原版娃,顧名思義,這類娃看的是英文原版繪本和原版動畫片。
  • 圖解「雞」娃是怎樣煉成的?
    「雞」娃是當下的一個流行說法,意思是「給孩子打雞血」。為什麼家長要給孩子打雞血呢?不外乎幾點:一是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好的工作崗位有限,而競爭的人越來越多,僧多粥少,不由得你不「雞」娃;二是別人家的孩子越來越多。以前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現在說「教育要從胚胎抓起」。
  • 好像每個孩子都在學英語,是時候想想二外如何選擇了
    在英語普及的如今,好像每個孩子都在學英語,都會說英語。英語是按照分布面積而言最流行的語言,也是學習最廣泛的第二語言,更是近60個主權國家的官方語言/官方語言之一。與英語為母語的人相比,將其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人更多。漸漸地,掌握英語技能已是一門必修課而不是一件特別的事情,所以很多孩子會在掌握英語的情況下,再去選擇一門二外進行學習。
  • 雞娃先自雞!每個家裡要是都有一個這樣的媽媽,該多好
    Amy媽媽學習高端英語快半年了,我贊同她這種「雞娃先自雞」的觀點,先提升自己,然後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只有孩子身邊的人說英語,孩子才能每天自然的薰陶,也才能自然的開口。 而且研究發現,兒童每天使用詞彙的86%-98%都與父母是一致的。不同收入人群之間,兒童詞彙發展的差異,就是父母詞彙差異的真實體現。
  • 那些 沒被「雞」過的娃,如今怎樣了?
    三四線城市中學「雞」,二線小學「雞」 ,北上廣深幼兒園「雞」。全名「雞」娃下,搞得每個家長都無比焦慮,也搞得孩子們壓力山大。 原本是一小戳城市中產父母「雞」娃,但網際網路和新媒體將這種焦慮感無限放大,「傳染」和「下沉」到更多家長群體。 全民「雞」娃時代,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仿佛每一個家長都在「雞」娃。你不「雞」,就是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 海澱不缺雞血家長,雞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畢竟,學齡前孩子的家長絕大多數都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水平是與眾不同、高人一等的,孩子年齡越小的,這種感覺越明顯。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還沒有經歷過足夠的社會毒打和生活碾壓的小萌新們意識不到自己有多麼不切實際。絕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來的。
  • 雞英語,要不要找線下機構?
    有家長讓我扒扒成都競賽培養那些事兒,主要是家裡養的是個普娃,感覺競賽和自家娃隔著十萬八千裡,所以沒啥動力去扒,這樣吧,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如果想看競賽培養的比較多,我就把這個主題也定下來。說回英語,雞娃圈的大部分家長普遍認為自雞的效率更高。
  • 雞英語,要不要找線下機構?
    文丨成都菲媽上一篇寫的是數學,大家考慮的是何時找線下機構的問題,畢竟通過自雞把娃帶入小奧、超前賽道,甚至是競賽賽道,還是很難的。有家長讓我扒扒成都競賽培養那些事兒,主要是家裡養的是個普娃,感覺競賽和自家娃隔著十萬八千裡,所以沒啥動力去扒,這樣吧,大家在文章下方留言,如果想看競賽培養的比較多,我就把這個主題也定下來。
  • 對早雞英語的執念,可以稍微緩解一下了(含資源分享)
    現在但凡自詡在進行雞娃事業的爸媽,對於學英語這件事,大家好像都有種執念,超重要,小學到研究生都有用,小學衝到KET,大學還要發SCI,進了211,還想哈佛劍橋
  • 「雞娃」vs娃 哪個才是親生的?
    剛開始,我還以為是形容孩子瘦弱如雞,百度了一番,才知道它真正的含義。何為雞娃?背古詩、學英語、比大小、讀繪本、課間操、親子操……每天的安排豐富充實、勞逸結合。在幼兒園班級群裡,你可以看到一個個小朋友操著只有媽媽才能聽懂的話背古詩、學英語:「搞雨機習節,當春奶發星」「愛(眼睛)忙(嘴)、No(鼻子)」……不需要拍視頻交作業的時候,他是你寵愛至極的小寶寶,喝奶奶、擦屁屁、餵飯飯,指著蘋果說「安跑」,你都恨不得把他誇上天:我家寶寶真聰明,都會說英語了呢;需要拍視頻交作業的時候,
  • 多少雞娃的父母,是因為「逼孩子總比逼自己容易」
    我是黃豆媽Yaya,上海交大英語碩士,分享英語啟蒙和早期教育乾貨,歡迎關注!大家好,我是黃豆媽,提前祝大家周末愉快呀~關於雞娃的相關話題,在媽媽群裡永遠佔據top1,我個人的觀點是認為雞娃一定要,但比起孩子讀過多少本書,做過多少習題,怎樣讓孩子更有興趣地去學,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才是目的。那種強壓式填鴨式的雞娃,還不如不雞,快樂雞娃才是王道。
  • 跟著「娘娘」孫儷學雞娃
    她在微博裡分享,這兩個多月每天早起寫毛筆字,寫完用微信發給老師讓他點評,根據老師指出問題,自己在紙上體會,感覺自己真的在進步,她感慨學習沒有捷徑,就是要一天天這樣練,一筆一划的寫。孫儷說: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日積月累才是學習的根本,要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們,活到老學到老。
  • 每個周末帶7歲兒子,坐12小時火車學古箏:「雞娃」不配有童年
    「英牛」;如果是普通的孩子,沒有上特長班,那就叫做「青娃」;如果是每天被父母「打雞血」一樣,逼著學很多,那就是「雞娃」。因為周六下午,孩子在當地還有一堂英語補習課。這樣趕的行程,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了吧,只是如此行程滿滿的雞娃,能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 一年級娃四個月背會新概念英語二、三冊,看碩士雙學位的媽媽如何雞娃
    工作之餘分享最真實的育兒感悟、具體可操作的家庭英語啟蒙經驗,已幫助上萬個家庭開展英語啟蒙,期待你我共同成長,歡迎關注來和我一起抱團雞娃吧。 我是來自長沙的 Manuel媽媽,本科英語,美國讀了TESOL的碩士,然後又讀了個商科碩士,美國6年,聽了不少西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