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將半機器化?新型材料問世,人體自發電絕對顛覆想像!

2021-01-07 環球科學大觀

科學的眼光觀世界 富有的思維察明理

壓電效應在模擬唱片機中為人所熟知,它可以通過機械振動的針頭讀取唱片的凹槽播放音樂。通過壓電效應,這些振動被轉換成電脈衝,進而產生聲波。而在此之前,壓電效應只在晶體中被觀察到。

最近,瑞士聯邦材料科學與技術實驗室(EMPA)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薄而柔韌的橡膠材料,能夠在其被拉伸和壓縮時產生電能,即將機械運動轉化為電能。這一成果證明了壓電性質也可以存在於彈性材料中。

新材料由極性納米粒子和矽膠連接成形,然後在彈性薄膜中引入強電場,產生壓電效應。這個過程需要將材料暴露在極熱溫度下來實現。由於材料薄而靈活的特性,它可以與人體無縫接觸並開展工作,可以用於壓力傳感器、心臟起搏器和其他醫療設備等方面。

除此之外,該薄膜材料還可以用於服裝、控制按鈕、甚至可佩戴的監視器,從佩戴者的運動中產生電能。甚至還可以把它植入心臟附近,利用心臟的跳動來發電。首席科學家Dorpa Opris和她在EMPA的同事們不僅創造出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新型未來材料,更推動了科學界對壓電效應了解的發展。

很明顯,這樣一種獨特的新材料有朝一日會成為人類的救命之物。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智能電子設備,有些人甚至認為人類最終會演變成為半自動化機器人,因此,智能電子產品的發展趨勢必須考慮到人,彼此更為融合。所以,這種機械應力和運動產生電能的有機橡膠薄膜材料帶來的影響可能是革命性的,它將壓電效應的獨特性能和舒適的可穿戴電子設備的便利性結合於一體,相信未來定會大放異彩…

相關焦點

  • 新型陶瓷材料的發展與應用
    新型陶瓷之所以能得到快速發展, 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原因:①具有優良的物理力學性能、高強、高硬、耐磨、耐腐蝕、耐高溫、抗熱震而且在熱、光、聲、電、磁、化學、生物等方面具有卓越的功能,能滿足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建設的需要。②產品附加值相當高,應用十分廣泛,幾乎滲透到各行各業且未來市場持續擴展。
  • 石墨烯新型材料對人體和環境都存在潛在危害
    石墨烯集合世界上最優質的各種材料品質於一身。石墨烯無疑是過去十年,乃至未來幾十年,所有材料「明星」中最耀眼的一顆。如果說20世紀是矽的世紀,神奇的石墨烯則是21世紀新材料的寵兒。早在去年,泰州巨納新能源有限公司就研製出了全球首臺商用石墨烯飛秒光纖雷射器。同時該雷射器還創造了脈衝寬度最短(105fs)和峰值功率最高(70kW)兩項石墨烯飛秒光纖雷射器世界紀錄。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機器「北鼻」,不香嗎?
    很多反對者認為,伴侶機器人越做越逼真,越來越多的人將與之共同生活——已經有人和充氣娃娃、虛擬玩偶「初音」結婚了——久而久之,人會越來越像機器,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人性。我稱之為智能時代的「人類機器化憂慮」。「人類機器化憂慮」由來已久,可以追溯至工業革命。莫裡森認為:「工業主義的勝利就是不僅將個人變成機器的奴隸,而且將個人變成機器的組成部分。」
  • 《新型運載工具》導讀——未來出行方式將顛覆想像,你準備好大開眼界了嗎?
    其實,現代社會裡,運載工具早已如空氣一般與人密不可分,三四歲的孩子往往最喜歡的就是分辨路上的不同汽車品牌,它們與人的聯繫也許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已建立,誰也想像不出一個沒有運載工具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在人類的心目中,地球在20世紀開始變得非常小,到21世紀又變得更小。人類的棲息模式一直都在變化,從分散的村落到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有些國家又從城市化回到郊區化。
  • 人體多能幹細胞有新用途,新系統可模擬人類胚胎早期發育過程
    科技日報北京9月11日電《自然》雜誌11日發表了一項幹細胞領域研究成果:一種可以成功模擬人類胚胎著床後關鍵過程的系統問世,有助於增強我們對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理解,也不涉及與人類胚胎研究相關的生物倫理問題,因為該系統是在一種嚴格受控的環境下,使用的是人體多能幹細胞。
  • 「前沿科技」未來30年,這20項技術將顛覆人類生活
    社交網絡已經開始展現出改變人類行為的能力。但是在未來的30年裡,社交科技將會給人們帶來可以創造出各自微型文化圈的力量。人們將會使用科技形成社會契約和基於網絡社區的社交結構,從而顛覆許多傳統的權力結構。石墨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二維晶體,強度是鋼的100倍,能夠高效的傳導熱和電,並且幾乎透明。納米材料有著無數種應用,比如作為引擎或其他機械錶面的低摩擦力鍍膜,作為高強度合成材料來建造汽車和飛機,輕便的防彈背心,以及高效的光伏材料。
  • 俄羅斯高效防輻射玻璃問世!各類放射性射線,它都能隔絕
    不過,傳統的防輻射玻璃材料,它的防輻射性能一直並不是非常穩定,所以,多年來科學家也在不斷去研究心得防輻射材料,終於在前段時間,終於通過大量研究,來自俄羅斯的科學家團隊,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型高效的防輻射玻璃材料,它的防輻射效果,是其它同類材料的3倍左右。
  • 新型明膠未來將可能代替人類皮膚展開臨床試驗
    (原標題:新型明膠未來將可能代替人類皮膚展開臨床試驗)
  • 德國製造,世界最大挖掘機,顛覆你的想像
    德國製造, 世界最大挖掘機, 顛覆你的想像大家都知道,德國製造很牛,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機械自動化,德國人製造的機器經久耐用,各種機械顛覆我們的想像,比如炒菜機,全自動殺豬流水線,全自動挪樹的機器,今天我們要給大家分享是一個地球上最大的移動機械
  • 未來的智能機器是否會超越人類?統治地球的最終會是誰?
    人的視力不要試圖和機器相比視力:人類靠視網膜神經捕捉圖像,正常的視敏度是一角分的分辨能力,而隨便一個數位相機都可以超過人的視力的。機器可以捕捉到超聲波次聲波等。觸覺……,嗅覺……等等,其實這些功能性的東西不用比,機器人絕對完勝人類,這個無需懷疑。我們知道,現在的智能可以做到無人駕駛,技術成熟後司機這個行業估計要消失。
  •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具有雙穩態和自發極化態
    首次觀察到:原生鐵電金屬!在2019年7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研究中,澳大利亞科學家公布了對原生鐵電金屬的首次觀察:一種具有雙穩態和電可切換的自發極化狀態的原生金屬——鐵電特徵。研究發現,在室溫條件下,體晶雙碲化鎢(WTe2)中原生金屬豐度與鐵電性共存。
  • 環保材料有哪些_最有前景的新型材料介紹
    環保材料有哪些   1.基本無毒無害型。是指天然的,本身沒有或極少有毒有害的物質、未經汙染只進行了簡單加工的裝飾材料。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   2.低毒、低排放型。是指經過加工、合成等技術手段來控制有毒、有害物質的積聚和緩慢釋放、因其毒性輕微、對人類健康不構成危險的裝飾材料。
  • 熱電材料碲化鉍:從哪裡來?向哪裡去?|NSR
    熱電材料可以將人類使用最廣泛的兩種能量——熱能和電能,相互轉換: 將電能轉化為熱能,可實現固體製冷和溫度控制。熱電材料已應用於小型冰箱、紅酒酒櫃、高功率雷射器的溫控設備等,也有望應用於未來通信技術的控溫。 將熱能轉化為電能,可實現溫差發電。
  • 重磅「膠囊快遞」問世,將顛覆傳統,網友:又有一大批人將失業
    時代變化之快,從寫信電話到現在的網絡,短短的幾十年間科技的發展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直到今天人們或許也無法想像,在未來的某一天機器人或許也會「取代」人類,可以做人類的工作。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機器人已經逐漸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 顛覆你想像的燈光秀!天塔,跨年夜!
    顛覆你想像的燈光秀!天塔,跨年夜!這場燈光秀的展現形式與效果絕對是超炫的——但這是看點,不是重點!劃 重 點 — —這場高塔燈光秀的特別之處在於,它要用超炫的形式,腦洞大開的手法,在240米的高塔塔身上,講述兩個扣人心弦的故事,推出一個可能是當今世界最大屏的室外動態兒童畫展,再加上一組源自古老傳統的百子迎新真人秀 。
  • 顛覆認知!科學家發明多功能新型材料,未來或可用於各類場景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一種特定的材料往往只具備某種特定的屬性。也正因如此,這種材料只能某一個或少數領域得以應用,不具備更廣的通用性。那麼,有沒有可能研發出一種同時擁有多種屬性,且可以應用於多個領域的新型材料呢?一直以來,全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們都在探索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 新型先進陶瓷材料研發商嘉盛電陶獲2000萬人民幣融資
    「嘉盛電陶」成立於2007年9月20日,是一家新型先進陶瓷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企業,在壓電陶瓷、多孔陶瓷、結構陶瓷和IH電子漿料四個主營項目上已擁有和已受理申請的專利超百項,可分別應用於超聲霧化大健康產品的霧化片、新興菸草霧化芯、智能家電陶瓷和5G濾波器等領域。目前公司規模超過500人。
  • 人類能否以接近光速飛行?
    世界最大的國防工業承包商、世界級軍火「巨頭」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吉姆·布瑞說:「我認為100年前,我們可能無法想像人類能以超過40000公裡/小時的速度行進。」   「但我們或許很快就能打破這個紀錄。」布瑞說。他是NASA「獵戶座(Orion)」載人飛船乘員艙的負責人。這種新型飛船旨在將太空人送入低地球軌道,它將非常有希望突破此前已保持46年之久的人類飛行速度紀錄。
  • 外校新聞丨數學能力與性別無關;光合菌如何利用電;新型納米機器
    ▲細菌建立一個管道來接受電子通過其外模這個發現可以作為生物標記,以識別野外的其他食電細菌,幫助研究人員了解這種功能在代謝進化和微生物生態學中的重要性。【幫幫短評:微生物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它一直都在那裡。】
  •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人體腸微生物組藥物代謝圖譜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12 13:20:35 近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Mohamed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