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北人,「硬氣」應該會是第一個蹦出來的詞兒。
身高壓制,語速壓制,吵起來跟倒豆子似的,一身能耐的德雲社在東北人跟前也得認慫。
能讓硬氣的東北人變奶的,怕是只有雪糕了。
東北雪糕往往樸實無華,甚至還有點「寒磣」;有的連產品參考圖也懶得做,就用透明的包裝袋讓人知道,哦它就長這樣。
但只要吃過一次,體會過味蕾被醇香的奶味淹沒的窒息感,然後靠湧上來的多巴胺刺激才找回呼吸,你就知道為什麼東北雪糕會讓他們沉淪。
東北雪糕,撐起了半邊天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東北雪糕就開始靜悄悄地攻陷雪糕市場,氣勢就如同七尺咔嚓嘎不溜脆的東北話。
有以獵奇口味引人關注的東北鐵鍋燉雪糕,「鍋蓋」下藏著肉鬆、蔥花、胡蘿蔔、海苔,還有若隱若現撩撥人的孜然味。
是黑暗料理還是創意料理?有人真實地吃吐了,也有人說要強烈推薦,到底好不好吃見仁見智吧。
△威化做的鍋蓋揭開就能看到裡面的料 / 微博截圖
點燃了鹹蛋黃雪糕「打卡風潮」的奧雪,又往市場了加入了新的柴火——奧雪芥末綠。每一個馬大哈的抹茶控,只有吃到冰凍依然衝鼻的辣味後,才會醒悟。
△別誤會,真的有芥末味 / 微博截圖
要說東北雪糕撐起了半邊天,單單列舉這些紅極一時的單品恐怕不夠充分,畢竟雪糕界還有屹立不倒的和路雪、八喜、伊利、蒙牛等知名大廠……
但東北的雪糕廠子,也不是吃素的。
敦厚的大東北,更多是擁有紮實群眾基礎的本地雪糕。
每一次打開包裝都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的小雪人,是小朋友最愛的「抽獎」遊戲,如果買到了端端正正微笑著的小雪人,足夠炫耀小半天的。
回憶裡的德式小奶糕,雖然縮水成車鑰匙大小,但是吃上一口還是滿嘴奶味,能讓人心情飛馳。
華義大腳板重出江湖,一如往年,用「寒磣」的包裝,還有反差令人驚喜的濃鬱巧克力脆皮、瓜子仁喚起東北人的童年回憶。
以月餅出名的老鼎豐,製作雪糕的業務能力也是超乎想像。
淨含量450克的冰糕,要用勺子舀著吃,堪比家庭分享裝。葡萄乾口味、奶油味、朗姆味,怎麼形容呢——就是賊好吃。
△喜歡ta,就跟ta一起吃冰糕 / 微博截圖
論東北的雪糕大廠,有「三傑」:瀋陽的中街冰點、哈爾濱的馬迭爾和大慶的紅寶石。
其中最年長的馬迭爾已有超百年的歷史,可以說馬迭爾冰棍的存在,是東北雪糕文化之始。
吃馬迭爾冰棍也成為了到哈爾濱旅遊必做的事情之一,最好還是冬天。
△在冬天吃冰棍,才算沒白來東北 / TheSmartLocal
中街冰點,前身是瀋陽中街的一家冷飲店,靠雪糕贏得名氣。個兒頭大,投料考究,奶味醇香,又產自中街,人們就叫它「中街大果」。
經典的麻醬口味是瀋陽人獨特的情懷,新出的十幾種水果口味讓其他地域的人也都愛上了中街大果。
△榴槤味的食物做得好吃的,真的沒幾個 / 微博截圖
老品牌紅寶石在前幾年新推出的東北大板,包裝上印著鄉土味濃厚的藝術字體,但也隱藏不了良心製作的濃鬱奶味。
東北大板只一年半的時間就打入了全國2/3的城市。高人氣還引來了各方山寨:綠寶石、藍寶石出品,還有包裝神似的「東北大咖」。
一直被模仿,還未被超越。
△東北雪糕的山寨款 / 微博截圖
東北三省vs內蒙古,東三省勝
雖然伊利蒙牛兩家乳業龍頭都是出自內蒙古,但是它們的雪糕卻遠沒有來自東北的小廠子火。
其實內蒙古跟東北三省,關係非常緊密。
回溯歷史,清政府在1907年於東北設置三省後,正式使用「東三省」來稱呼作為滿族發祥地的這片區域。
到了1928年,統治中國東北的首領張學良宣布歸附國民政府,此次事件被稱作「東北易幟」。
△張學良和相關報導 / Wikipedia
自此開始流行用東北或者東三省來稱呼遼寧、吉林和黑龍江這三個省份。
後來東三省的西部劃入內蒙古自治區,因此內蒙古東部(東四盟:赤峰市、通遼市、呼倫貝爾市和興安盟)也屬於東北地區。
鑑於老藝術家不是討論地理區劃問題,而是正經地讓內蒙古和東三省的雪糕產業pk。這次勝負,數據會告訴我們。
內蒙古位於北緯37度至53度之間,牛奶的產量穩居全國的第一位,2019年達到577.2萬噸。
△正在擠奶的內蒙古婦女 / 圖蟲創意
但一個內蒙古怎麼也不夠三個省抗打,何況是硬氣的東北三省。
同期黑龍江省產量465.2萬噸,吉林省39.90萬噸,遼寧省133.9萬噸,運算一下簡單的加法就知道,東北三省勝。
光比牛奶產量可能有些「勝之不武」,但在技術層面,高光依然打在東北三省身上。
內蒙古官方承認,目前還存在科技水平和加工水平不高,加工增值率低等問題。有優勢的牛奶產量,並沒有轉化成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其中包括雪糕產業。
反觀東北,雪糕廠自二三十年代就一座接著一座冒尖兒,高產能的生產線讓雪糕就像大白菜一樣普通。
更不要提東北人被低估的商業頭腦。
以往東北人貫徹簡樸和接地氣,讓銷售多了一點生活氣息。
公園門口靠在雪櫃邊兒上的老奶奶,推著自行車和沒有多餘裝飾的雪糕箱子的大叔,總能滿足每個小朋友和大朋友的要求,變出各種味兒的冰棍雪糕。
如今在浪潮滾動的消費市場,東北人靠著出彩的「眼力見」守住了江湖地位。
各大東北雪糕廠紛紛推陳出新,努力研製出儘可能符合年輕新生代的審美包裝、口味、價值觀等喜好的雪糕,找到匹配「人設」的銷售途徑。
△符合新生代審美的馬迭爾雪糕車 / 圖蟲創意
馬迭爾專注於有人流量保證的旅遊旺地,東北大板則「大隱隱於市」只出現在街頭巷尾不起眼的冰櫃裡,鹹蛋黃雪糕把分享性社交平臺作為主戰場。
從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到塑造人設、打造網紅IP,都可謂是教科書般的操作。
一個個網紅產品在線上線下都刮著大風,把東北做雪糕的實力,「啪」地一下打在國人面前。
東北雪糕,一年四季不間斷
在老藝術家年輕到訪哈爾濱的時候,曾經妄想用路邊有多少雪糕店來量化東北人民對雪糕的熱愛。
後來看到擺滿了路邊的無數大紙箱子,才知道自己找錯了方向。
平日在南方需要擺在冰櫃裡的雪糕,有一搭沒一搭地一箱箱放在路邊,不需要多有梗的口號,更不需要「相貌良好儀態端莊」的銷售員。
△讓東北人變奶的雪糕 / 圖蟲創意
攤檔的老闆,又或是老闆娘,邊侃大山邊等著客人來。大多數人家會捧著一大兜子走,再不濟也捎上幾聯回家去。
東北人對雪糕的愛,四季不休。
沒有人能告訴你東北人更愛在大冬天吃雪糕的準確原因,但有數不完的理由。
大冷天吃冰凍的才合時宜,吃。暖氣太燥了,吃。冬天不容易化口感好,吃。好吃又便宜,吃。
△有無數個理由吃雪糕 / 視頻截圖
東北人的雪糕自由,其實早在百年前上下就實現了。
1898年,中東鐵路工程局將哈爾濱設為總埠,帶著首批俄國人到了哈爾濱。直到1903年鐵路通車營業,鐵路沿線附屬地內的俄國僑民人數達到了3萬,其中包括大批俄國猶太人。
約瑟夫·卡斯普就是眾多俄籍猶太人中的一員。他於1906年開始籌集資金在中央大街修建旅館,名家設計,選材上等,新藝術風格,名字也很有態度—— 「馬迭爾旅館」,取自俄文MOдEPH的音譯,意為時髦、現代。
當時被稱作「東方凡爾賽」的馬迭爾,見證了哈爾濱的風雲變遷,還留下了延續至今的馬迭爾冰棍。
△馬迭爾冰棍 / 圖蟲創意
甜滋滋的冰棍,就像是沙漠裡的綠洲,給了東北人民短暫地逃離重工業煙燻的機會,也是在當時物資匱乏的年代為數不多的生活調味劑。
因為有預防中暑的功效,冰棍還被官方+V認證為「勞動保障用品」,由單位統一發放,可以和糧食一樣憑票換購。
△當時的冰棍票 / Wikipedia
一度供不應求的場面,催化了一座座冰棍廠在東北拔地而起,甚至建設到了鄉鎮。製作冰棍的手藝,也在流動性很高的東北地區流傳開來。
在東北「自由生長」的冰棍兒,只要幾分錢一根,供應量綽綽有餘;反觀六七十年代的南方,冰棍要賣幾毛錢,和一斤大米的價格相當,而且不是想買就能買。
拼價錢,東北的雪糕是真「貼地氣」。在起步六七塊錢的雪糕市場,東北大板起碼便宜一半,在東北當地甚至能賣到一塊錢。
△東北的冰棍,真的很便宜 / 微博截圖
拼分量,東北人的實誠都擺在稱上了。風很大的索菲亞冰糕滿滿一大桶最低30塊錢不到就能買到,據說還有按斤賣的「飯盒雪糕」。
拼用料,東北產的能叫冰淇淋,而其他只能叫雪糕。
經常被人混著叫的雪糕和冰淇淋,其實是不一樣的。冰淇淋的脂肪、蛋白質含量分別不能低於6%和2.2%,牛奶含量較高;而雪糕對此無要求,僅要求總糖的含量要大於13%。
下足了牛奶的東北大板,已經達到了冰淇淋的標準,給成分黨輸送加倍的快樂。
但是東北雪糕,也並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它的競爭者在更大的領域。
鍾薛高的創始人林盛說在其中一次採訪中說,消費者的錢是無限的,但時間和嘴是有限的。
在某個時間節點,消費者是在選擇吃一根雪糕,還是喝一杯奶茶或咖啡,而不是選擇雪糕A或B。面臨的,是這樣的競爭。
在消費者不再停留於簡單的解饞需求,而關注到更深層次的需求——或許是尋求一劑安慰劑,或許是生活呈現和社交表演,又或許是實現自我價值。
奶裡奶氣的東北雪糕,能否保住地位,還需要接受更多風吹雨打。
△夏天絕色,太誘人的雪糕 / 作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