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江蘇省選拔賽決賽在南京師範大學舉行,經過激烈角逐,連雲港新海實驗中學代表隊脫穎而出,並將代表江蘇參加全國比賽。現代快報記者注意到,學生們面對「狺狺」「蓬戶甕牖」「胼手胝足」這些詞信手拈來,為了參加比賽,他們熟背字典,但難倒他們的不是這些生僻字,而是常用字。(3月31日《現代快報》)
雖然在生冷偏僻的難字面前,大部分選手們都能化險為夷,但面對一些生活中的常用字,他們卻頻頻「觸礁」。例如「間隙」的「隙」,「水獺」的「獺」,「糧囤」的「囤」,甚至連「老嫗」的「老」都寫得不規範,「老」字下面是個「匕」,而選手寫成了「七」,最後被判錯。
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為什麼生僻字信手拈來,而常用字反倒寫錯呢?究竟是學生們準備不充分,還是他們的基礎太差?抑或是其它什麼原因?據悉,為了參加比賽,學生們爭先恐後熟背字詞,有的學校為了獲得好成績,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康熙字典》。這,是否才是問題的根源所在呢?
現在人們電腦用得多,有時候提筆忘字,手寫錯誤率比較高。尤其是孩子們也受此影響,不能不引起重視。通過舉辦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活動,有助於讓全社會加強對語文與漢字書寫的重視。以此培養孩子們的書寫興趣,提高他們學習語文漢字的積極性,意義則更大,更深遠。
但是,正如專家所言,舉辦漢字聽寫大會這樣的活動,最重要的還是要讓孩子們學會規範使用,而不是為了比賽。「漢字聽寫大會不能走進『應試』的死胡同,不能為了獲勝,而專攻偏難怪字,卻忽視了漢字的應用。」
而從首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反響情況看,確實存在導向上的偏差。它因為搞一些偏難怪字考學生而遭人質疑,有人認為這些偏難怪的詞實際上在生活中並不常見。「如果為了比賽獲勝,而讓孩子記憶一些死亡的詞,就是誤導了。」本屆漢字聽寫大會命題組負責人、南師大文學院特聘教授董志翹如是說。
不光是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其它電視臺的相關字詞類節目,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為字詞類節目,確實應該在展現漢字文化的魅力、倡導人們學習漢字、引導人們規範使用和書寫漢字等方面發揮作用。而不能單純為了做節目或搞比賽,誤導學生死記硬背,甚至專攻生冷偏僻的怪字。
這就需要活動組織者在比賽環節上進行重新設計和精心設計,儘可能全面考核學生的漢字水平,而不以能否寫對生冷偏僻字以及寫對多少生冷偏僻字來判定勝負。比如江蘇省這次選拔賽上,有位選手將「老嫗」的「老」字下面的「匕」寫成了「七」,最後被判錯,這就是很好的啟示。如果比賽中多一些這樣的較真,越是簡單、常用的字,越是嚴格進行考核,哪怕是倒插筆也判錯,比起答對生冷偏僻字贏得掌聲來,不是更有教育意義呢?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