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稱:八百孤寒
成語讀音:bā bǎi gū hán
成語解釋: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貧寒的讀書人。許許多多貧寒的讀書人。>> 八百孤寒的故事
成語出處:清·黃景仁《兩當軒集·十四·歲暮懷人》:「幔亭仙客休相待,八百孤寒要此人。」
成語造句:新中國的今天,八百孤寒早已成為過去。
近 義 詞:白衣秀士
反 義 詞:白衣卿相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比喻貧寒之士失去依靠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八拜之交
成語讀音:bā bài zhī jiāo
成語解釋: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謁見長輩的禮節;交:友誼。舊時朋友結為兄弟的關係。
成語出處:宋·邵伯溫《聞見後錄》:「豐稷謁潞公,公著道出,語之曰:汝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得已,只拜之。」
成語造句:今日在聖賢爐前成了八拜之交,有福同享,有馬同騎。(清·李綠園《歧路燈》卷二十)
近 義 詞:金蘭之好、八拜為交
反 義 詞:一日之雅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定語;指結義為兄弟姐妹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八鬥之才
成語讀音:bā dǒu zhī cái
成語解釋:才:才華。比喻人極有才華。
成語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
成語造句:乃歸來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愈弱冠耳。懷八鬥之才,飲萬斛之恨。(清·梁起超《飲冰室詩話·二四》)
近 義 詞:才高八鬥、文江學海
反 義 詞:胸無點墨
成語用法:偏正式;作定語;讚頌文人富有才學
成語繁體:八鬥之才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八方呼應
成語讀音:bā fāng hū yìng
成語解釋:呼應:彼此聲氣相通。泛指周圍、各地。形容各方面互通聲氣,互相配合。
成語出處:毛澤東《文匯報的資產階級方向應當批判》:「上下串連,八方呼應,以天下大亂、取而代之、逐步實行、終成大業為時局估計和最終目的者,到底只有較少人數。」
成語造句:中國申辦奧運的計劃一提出,立即八方呼應,群情激奮。
近 義 詞:一呼百應
反 義 詞:孤掌難鳴
成語用法:偏正式;形容彼此呼應
成語繁體:八方嘑應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成語讀音:bā gōng shān shàng,cǎo mù jiē bīng
成語解釋:將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當作是士兵。形容極度驚恐,疑神疑鬼。>>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故事
成語出處:《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成語造句:「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是錯覺的一例。(毛澤東《論持久戰》)
近 義 詞:驚愕失色
反 義 詞:勇者不懼
成語用法:作主語、定語、分句;形容畏懼驚恐到極點
成語繁體:八公山上,艸木皆兵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