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稱:阿意取容
成語讀音:ē yì qǔ róng
成語解釋:指曲從其意,以取悅於人。
成語出處:《南史·孝義傳下·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頗忌之,出為輔國長史、北海太守。」
成語造句:當英景之間,國勢初更,人心觀望,執政任事之臣多阿意取容。★《明史·高穀胡濙等贊》
近 義 詞:阿世取容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指曲意去取悅別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阿鬥太子
成語讀音:ā dǒu tài zǐ
成語解釋:阿鬥: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劉禪的小名。此人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興蜀漢。指懦弱無能的人
成語出處:高陽《胡雪巖全傳·燈火樓臺》:「丈夫是個阿鬥太子,哪怕你是諸葛亮,也只好嘆口氣。」
近 義 詞:扶不起的阿鬥
反 義 詞:破口大罵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多用於比喻句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尊事貴
成語讀音:ē zūn shì guì
成語解釋:阿:曲從,迎合;尊、貴:地位官爵高的權貴。指迎合與侍奉權貴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楚元王傳》:「以不能阿尊事貴,孤特寡助,抑厭遂退,卒不克明。」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尊事貴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阿旨順情
成語讀音:ē zhì shùn qíng
成語解釋:阿:曲從;旨:聖旨。曲意逢迎
成語出處:唐 吳兢《貞觀政要 政體》:「比來惟覺阿旨順情,唯唯苟過,遂無一言諫諍者,豈是道理?」
近 義 詞:阿意順旨、阿諛順旨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旨順情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諛順旨
成語讀音:ē yú shùn zhì
成語解釋:阿諛:曲意逢迎;順旨:順從君主意圖。曲意逢迎,順從君主的意圖
成語出處:南朝 宋 範曄《後漢書 嚴光傳》:「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豔。」
成語造句:《隋書 郭衍傳》:「衍能揣上意,阿諛順旨,帝每謂人曰:『唯有郭衍心與朕同。』」
近 義 詞:阿諛順旨、阿旨順情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諛順旨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諛曲從
成語讀音:ē yú qū cóng
成語解釋:阿諛:曲意逢迎。曲意逢迎討好別人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匡衡傳》:「阿諛曲從,阿上罔下,無大臣輔政之義。」
近 義 詞:阿諛奉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諛麯従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諛求容
成語讀音:ē yú qiú róng
成語解釋:容:容色,好的臉色。曲意奉承,取悅於人
成語出處:《孔叢子 抗志》:「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
近 義 詞:阿諛取容、阿匼取容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採取各種手段去討好別人
成語繁體:阿諛裘容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諛苟合
成語讀音:ē yú gǒu hé
成語解釋:阿:迎合,曲從;阿諛:曲意逢迎;苟:苟且;苟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願,無原則地附和
成語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封禪書》:「怪遇阿諛苟合之徒,……不可勝數也。」
近 義 詞:阿意苟合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諛苟合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諛諂佞
成語讀音:ē yú chǎn nìng
成語解釋:阿諛:說別人愛聽的話迎合奉承;諂佞:花言巧語諂媚。指用花言巧語諂媚別人
成語出處: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39回:「這人雖讀經書,卻是阿諛諂佞之徒,心地匾窄,只要嫉賢妒能,勝如己者害之,不如己者弄之,專在鄉裡害人。」
成語造句:清·陳忱《水滸後傳》第一回:「梁師成之輩,都是阿諛諂佞,逢君之惡,排擯正人,朘削百姓。」
成語用法:作定語、賓語;用於處世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意順旨
成語讀音:ē yì shùn zhì
成語解釋:阿意:迎合他人心意;順旨:順從君主意圖。曲意逢迎,順從君主的意圖
成語出處: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人規戒》:「漢人於交友故舊,動存規戒,其不肯阿意順旨,以限於非義,此風凜然可喜。」
近 義 詞:阿諛順旨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成語繁體:阿意順旨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阿意苟合
成語讀音:ē yì gǒu hé
成語解釋:阿:迎合,曲從;苟:苟且;苟合:無原則地附和。曲從別人的意願,無原則地附和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公孫劉車王楊蔡陳鄭傳贊》:「阿意苟合,以說其上。」
近 義 詞:阿諛苟合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處世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順取容
成語讀音:ē shùn qǔ róng
成語解釋:阿:曲從,迎合。曲意順從以博取他人的歡悅
成語出處:《金史 本紀第六世宗》:「以輔朕之不逮,慎毋阿順取容。」
近 義 詞:阿諛奉承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補語;用於討好拍馬
成語繁體:阿順取容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匼取容
成語讀音:ē ǎn qǔ róng
成語解釋:阿匼:一味迎合的樣子。一味巴結別人以求得他們的喜歡
成語出處:《新唐書 楊再思傳》:「居宰相十餘年,阿匼取容,無所薦達。」
近 義 詞:阿諛取容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人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名稱:阿保之勞
成語讀音:ē bǎo zhī láo
成語解釋:阿保:保護養育。保護養育幼兒的功勞
成語出處:《晉書 顧和傳》:「帝以保母周氏有阿保之勞,頜假其名號,內外皆奉詔。」
近 義 詞:阿保之功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指父母的成績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名稱:阿保之功
成語讀音:ē bǎo zhī gōng
成語解釋:阿保:保護養育。保護養育幼兒的功勞
成語出處:東漢 班固《漢書 丙吉傳》:「是時掖庭宮婢則令民夫上書,自陳嘗有阿保之功。」
成語造句:每個父母都有阿保之功
近 義 詞:阿保之勞
反 義 詞:剛正不阿
成語用法:作主語、賓語;指父母的成績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