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逗逗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緊張又振奮人心的高考結束了,接下來就是等候成績公布和填報志願了。
寒窗苦讀,只為考個好成績,考上理想大學。
有的人希望考上清華北大,有的嚮往985,211大學,有的更看重專業。
還有的一心想要考上心中的象牙塔,即便復讀幾次才考上也在所不惜,只要能考上。
有一個人為了考上清華大學,連續復讀了8年,從19歲一直考到32歲,被人稱為「高考瘋子」,他就是吳善柳。
32歲那年,他以當地理科狀元的身份成功被清華大學錄取,結束了他的高考生涯。
很多人以為他成績不好沒考上,所以才復讀這麼多次,又或者是高考時發揮失常,成績不好,其實,都不是,他成績很好,期間他考上了北大,北師大,中大等國內頂尖大學,但他都沒去。
從清華大學畢業後,他在一家私立學校當教師。很多人都為他感到惋惜,人生最好的時光年華都在學校和考試中度過,最終只是為了回到學校工作。
在高考上,很多人為了理想大學,會選擇復讀,有的復讀一年,有的復讀兩年,很少有人會復讀十年,吳善柳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其實,高考只是人生重要轉折點中的其中一個而已,並不是唯一,考生們要正確看待高考,正確看待高考和人生的關係。
高考是為了好的大學,好的未來,它是人生中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唯一的目標和轉折點。如果把人生十分之一的時間(十年)放在這上面未免有點本末倒置了。
想要讓孩子正確看待高考,家長應該這樣做:
在我國,目前來說,高考是較為公平,公正的考試。考生可以通過高考改寫自己的人生和家庭,特別是寒門子弟,高考更是人生的轉折點,抓住了就有逆襲的可能。
因此,學生在學習的年齡還是得認真學習,只有不斷豐富自己,充實自己,才能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家長要監督孩子學習,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認真學習,掌握更多知識,在任何時候都受用,不僅僅有助於高考考個好成績。
經常聽過這樣的新聞:考上名校的學生沒有自立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甚至有的上大學要媽媽陪讀。
而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無一例外,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太過重視成績,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養,導致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生活的其他能力幾乎為零,甚至是負數。
還記得「神童」魏永康嗎?學習上一路開掛,13歲考入大學,17歲考上碩士研究生。
但離開了媽媽的他連衣服都不會穿,也不知道如何跟人交流和相處,最終,碩士學位還沒拿到,便被學校勸退了。他媽媽跟他說:你只管學習,其他事情不用管。飯,是媽媽一口一口餵的,牙膏,是每天媽媽擠好的,衣服,是每天媽媽搭配好的,考試的地點,是媽媽提醒的。
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僅僅依靠學習能力和文憑是無法在這個社會生存的。想要過得幸福,快樂,應當各方面共同發展,而不是該讀書時就只讀書,這跟「書呆子」沒什麼區別。
其他能力也很重要,如今是人與人打交道的社會,情商,與人交流,與人相處,解決事情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不能只盯著孩子的成績和學習,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不能忽略。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擅長的領域也不同,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可能跳舞很棒,所以,不能因為成績不好就對孩子失去信心。
家長只需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跟孩子一起規劃人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認為最好的未必是最適合孩子的,對孩子來說,適合他的才是最好的。
高考是人生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是通往成功最輕鬆的一條路,但並不是唯一的路。學習能力很重要,但不是人生需要的唯一能力。希望家長和學生們正確看待高考,合理規劃人生。
【今日話題】你是如何看待高考的呢?
(圖片源自網絡,侵聯刪)
關注@逗逗媽育兒可以看到更多精彩內容喲,感謝您的點讚,轉發和收藏,與你攜手同行育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