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媒體記者陳文秀
中國江西網訊 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進展備受社會關注。對於「海昏」這一詞的意義,業界也提出了很多猜想。9月5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了解到,廈門大學歷史學系專家周運中以中國古代文學中常用典故的「海氣昏」入手,對海昏的歷史進行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
古人常在詩歌中提到「海氣昏」
對於海昏的意義,業界眾說紛紜。有專家認為「海昏」的「海」其實是「晦」,古代海、晦通假的文獻和文物證據很多,所以海昏是指對劉賀道德的否定。但周運中認為,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有墨書:「南海海昏侯。」古代海、晦確實通假,海昏確實帶有貶義,但此說的問題在於,完全迴避了南海二字,脫離了地理實際。
還有專家認為海昏侯的名字不含貶義,海昏只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但周運中表示,如果海昏是已有地名,漢朝為了貶斥劉賀,為何在當時還很落後的東南無數地方中,偏偏選擇這個似乎帶有貶義的地名。政治鬥爭殘酷,劉賀是失敗的犧牲品,選擇他的封地名號不可能不帶有感情色彩。因為上古史料有缺,不能肯定海昏這個地名是原有地名,還是為劉賀新起的地名。
也有專家把海昏的「海」解釋為鄱陽湖,把「昏」解釋為西部,海昏解釋為鄱陽湖的西部。周運中長年研究中國海洋史,關注各種有關海洋史的資料,甚至包括古代的詩歌,所以很早就搜集了許多古代詩歌中的涉海內容,注意到古人經常在詩歌中提到「海氣昏」三個字。這也是古人常用的文學典故。
「海氣昏」意指東南卑溼、水汽太大
唐代著名詩人元稹《送嶺南崔侍御》有一句:「桄榔面磣檳榔澀,海氣常昏海日微。」韓愈《題臨瀧寺》有一句:「潮陽未到吾能説,海氣昏昏水拍天。」宋代蔡襄《題何山人大隱閣》詩云:「雨霽山容靜,潮生海氣昏。」
為何古人經常說到「海氣昏」呢?韋應物詩云:「地卑海氣昏。」因為東南太潮溼,又靠近大海,所以古人認為東南卑溼,水汽太大,常有陰晦。周運中在論文《從古代文學中的「海氣昏」看「海昏」含義》中闡述,大海蒸發的水汽旺盛,形成強對流天氣,常有雷雨風暴,這就是古人把大海稱為海的原因,因為海通晦。現在看來,也有道理。現在中國東南還比較潮溼,古代的氣候比現在溼熱,所以古人常說東南卑溼。江西北有鄱陽大湖,南近南海古郡,東南是武夷山,溼度很高。既然北方的大湖都能被稱為昏冥,那麼南方的彭蠡澤,更能被看成是昏冥了,何況江西東部在東南地區也非常潮溼。
或被賦予引申含義作為劉賀封地
周運中認為,雖然不能判斷海昏這個地名是原有地名,還是因為劉賀新起的地名,但是可以肯定這個地名一定是表示江西所在的地方,卑溼昏冥。表示天氣陰晦的昏,又有昏庸的意思,所以海昏侯的名字很有可能也含有刻意的貶斥。地名的本義和政治鬥爭中附加的新義,往往並不衝突。比如宋代蘇軾、蘇轍被貶到儋州、雷州,就是因為蘇軾字子瞻,瞻字近儋,而蘇轍字子由,由字近雷字下部的田。因為中國地名太多,想找到一個帶有貶義的地名很簡單,想找到一個和政敵名字相關的地名也很簡單。所以海昏這個地名,既表示江南卑溼的環境,也含有明顯政治色彩。
「應該有辯證的觀點,均衡綜合考慮,不能說古人的思維僅有一個簡單的維度。」周運中認為,海昏這個地名既有可能是因為劉賀新起,也有可能是源自地理環境的原有地名,被賦予新的引申含義,因此被選中作為劉賀的封地。(江南都市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