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寶寶吐奶四種情況要當心 緊急處理教你三招
寶寶成長過程當中,也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情況,其中吐奶就需要我們引起重視,特別是面對寶寶吐奶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處理的方法。
寶寶吐奶類型
1、生理性吐奶: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越小的寶寶越容易出現,尤其是新生兒。嬰兒時期,寶寶的消化道還沒有發育完善,賁門處也比較寬,餵奶時吸入的奶水和空氣不能被正確地分配到該去的管道,因此容易出現吐奶現象。進入胃裡的空氣在寶寶吃完奶後會上升,最終被寶寶嗝出,因此小部分奶水也會在此時被吐出來。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吐出的奶汁量較少,吐奶後寶寶會感到比較舒服。另外,寶寶的胃部容量是非常小的,媽媽們如果給寶寶餵了很多奶,也容易造成奶水回流,引起寶寶生理性吐奶。而隨著寶寶逐漸發育,這種現象會在大約半歲之後逐漸消失。
2、病理性吐奶:顧名思義,是指在某些病症狀況下寶寶出現的吐奶現象,任何年齡段的寶寶都有可能出現病理性吐奶。這種吐奶的狀況會比較猛烈,也有可能將胃酸一併吐出,媽媽們能聞到寶寶的嘔吐物裡有酸臭的味道,而且寶寶會表現得非常難受。病理性吐奶的寶寶不能當作一般吐奶的情況來處理,找出病因從根源解決問題才是關鍵。
寶寶吐奶嚴重情況
1、寶寶在吐奶時若吐出綠色的膽汁,說明嘔吐現象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此時寶寶還是沒有停止嘔吐的趨勢,請立即把寶寶送到醫院診治。
2、寶寶經常有吐奶的現象並且體重在逐日減輕。日漸消瘦肯定不是什麼好徵兆,這可能說明寶寶的消化吸收功能出現了問題,一歲以內的寶寶生長發育極快,營養供給跟不上會影響寶寶各方面的成長。
3、寶寶的嘔吐物呈噴射狀被吐出。生理性吐奶的症狀一般比較溫和,吐奶的量也不大,而在生病的狀況下,寶寶倒有可能會呈噴射狀吐奶,而且會發生得越來越頻繁。這是寶寶生病的信號,媽媽們千萬不要忽視。
4、有的寶寶可能會經常嗆奶,這是十分危險的情況,嗆奶本身可能會引起氣管堵塞,發生窒息等險情,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會危害寶寶的生命安全。經常嗆奶的寶寶可能是會厭軟骨發育不良或者是缺乏維生素A,建議媽媽們帶寶寶到醫院進行診斷。
寶寶吐奶應對妙招
1、拍嗝法:寶寶的月齡滿3個月後就可以開始豎著抱了,對於這樣的寶寶,拍嗝法可以有效地防止吐奶。餵完奶後,媽媽們可以把寶寶豎著抱起來,讓寶寶的頭靠在你的肩膀上,並輕輕拍打背部。等寶寶打出嗝來之後,讓寶寶保持這個姿勢休息一會,再將寶寶放下來。打嗝標誌著寶寶胃裡的空氣被排了出來,之後再躺下,寶寶的吐奶現象會變得很輕,甚至不吐奶。
2、少吃多餐法:如果媽媽們不確定寶寶的食量有多大,建議給寶寶少吃多餐,減少每次餵奶的量,增加餵奶次數。如果寶寶不哭鬧,說明他們並沒有感覺到餓,媽媽們不用太擔心。
3、按壓乳房法(針對母乳餵養的孩子):有的媽媽乳頭的出奶孔比較大,或部分寶寶天生喝奶比較急,餵奶時容易吸入較多的空氣,會嗆著或者吐奶。媽媽們可以用手指有節奏的按壓乳房,減緩出奶量,控制寶寶的吸奶速度。如果給孩子餵的是配方奶,媽媽們可以考慮更換出奶量小一點的奶嘴。
4、改變衝奶方式法(針對喝配方奶的孩子):這個方法是一把雙刃劍,對於有些的寶寶來說,把奶粉衝稠一點或許會緩解吐奶的症狀,但是對他們的消化功能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爸爸媽媽們要謹慎選擇。
寶寶吐奶緊急處理
1、將寶寶側向一邊,防止嘔吐物回流:一定要幫寶寶清理口腔和鼻腔內的奶汁,防止寶寶再次呼吸時吸入這些汙穢物。媽媽們可以隨身攜帶小手帕、小毛巾、棉籤等清潔物品,做到有備無患。
2、拍打寶寶的背部:吐奶時,媽媽們要注意觀察寶寶的臉色,如果出現臉色發紫或者是憋氣的症狀,極有可能是嘔吐物已經嗆到了氣管,此時一定要馬上拍打寶寶的背部讓他們咳出來。讓寶寶趴著拍打背部的效果會剛好,媽媽們可以讓寶寶趴在床上或者是一些硬的物件上拍打。
3、捏寶寶的腳底板:腳底板上分布著許多穴位和神經反映區,用力的捏腳底板能刺激寶寶的意識,讓寶寶感到疼痛而拼命呼吸。這是個壓箱底的方法,如果之後寶寶的臉上又出現了血色,哭聲開始變的漸漸響亮並能大口呼吸了,那應該沒有什麼大礙。如果沒有,就要趕緊把寶寶送到醫院。
(責編:曾璐、羅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