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交房,開發商在售樓時就已承諾的「五證齊全」,卻始終一證未見;無法提供正規銀行貸款,開發商卻一方面以各種名義催促業主補交房款,另一方面向業主提供內部貸款。許多業主從購房時首付30%,無奈之下一次次補交房款,至臨近交房時已交完全款。
在國家重拳規範房地產市場的當下,這一幕卻在德州一個名為至尊名郡的樓盤上演。
「樓盤將在明年1月初陸續交房,本月10日向業主提供土地證相關材料。」11月30日,該項目開發商德州力量安邦置業有限公司(下稱「力量置業」)董事長王冰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12月3日,導報記者通過德州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到,該項目五證不全,並不具備交房資質。
項目資金隱憂更令人擔憂:資質不全無法從銀行辦理按揭貸款,如何保障項目開發期間資金鍊安全?
調查中,導報記者發現,力量置業旗下另一項目———德州新領域小區也存在同樣問題:交房兩年後,依然無法向業主提供曾經許諾的正規五證。資質不全卻能堂而皇之開建新項目,令人深思。
亂象頻頻
11月30日,是至尊名郡一期項目承諾交房的日子。但是,導報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一期6棟樓外牆玻璃、內牆塗料工序等尚未完成。
當日10時,位於德州晶華大道的至尊名郡售樓處大廳,聚滿了業主。
力量置業法律顧問、山東涵諾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張文祥向業主代表們表示,「目前確實是五證不全,土地證正在辦理,其他的證暫時也沒有。」
當業主們質問「明明沒有五證,開發商售樓時卻一再聲稱五證齊全」是否違規時,張文祥回應:「為何你們當初不仔細查看開發商的資質?」將皮球踢還給了業主。
在售樓處,部分業主嚮導報記者聊起了悲催的購房經歷。
陳亮是一個在江蘇打工的「80後」。由於江蘇的房價過高,陳亮選擇回家鄉德州買房。「2010年,我交了2萬元定金,2011年又繳納了3萬元首付款。」
彼時滿心歡喜的陳亮,沒料到鬱悶才剛剛開始。在繳納首付款後不久,售樓處工作人員一遍遍電話催促陳亮補交房款。由於手頭不寬裕,陳亮向開發商提出申請購房貸款,得到的答覆是無法提供銀行貸款,但是可以提供公司內部貸款,前提是房款必須已交70%。
無奈之下,陳亮只好籌款,將房款補至七成。
導報記者了解到,類似陳亮的情況不在少數。甚至目前尚未交房,許多業主已經繳納了天然氣、有線電視開戶費和契稅。
對此,有業主表示:「售樓處工作人員給我們電話通知,說不交契稅和開戶費,在施工時就不給我們提供天然氣和有線電視的相關器材,我們也是迫於無奈。」
但是,對於業主的這一說法,王冰予以否認。
手法解析
「五證不全,建房的費用只能由業主承擔。」一名新領域小區的業主嚮導報記者道出了個中原由。
同為力量置業旗下樓盤,新領域的開發時間要早於至尊名郡,該樓盤一期雖然2009年便已交房,但與至尊名郡面臨相同問題:售樓時許諾的五證至今一證未有。
由於開發商至今無法履行承諾,便有一部分新領域業主在繳納首付款後拒絕繼續繳款。雖然交房已3年多,業主們中止償還房款卻也一直居住至今,再未向開發商繳納過任何房款。
「開發商顯然吸取了新領域項目的教訓,從一開始便向至尊名郡業主催款,而且催得特別緊。」上述新領域小區業主表示。
隨著調查深入,力量置業的「手法」漸漸明晰。
五證不全,卻可以「先上車後補票」,逃脫監管。而且,由於購房者無法從銀行辦理貸款業務,至尊名郡開工後便提出採用兩種特殊的付款方式。
其一是多數購房者採用的「分期」模式。業主嚮導報記者提供的「房屋認購協議」顯示,所謂「分期」,即工程主體完工後,購房者必須向開發商支付70%的房款,交房時需補齊全部房款。
其二是所謂的內部貸款。業主提供給導報記者的一份「房屋分期付款協議」,揭開了「貸款」模式的內幕。該協議顯示,力量置業作為甲方,向購房者提供「最高限額10萬元」的「借款」,購房者需「按借款總額和約定期限,交納五年期的借款相關費用」。按照現有利率水平計算,10萬元貸款在還款期結束後,購房者需支付1.8萬元利息。
但據業主表示,目前內部貸款已經很難申請。
存諸多風險
持續的地產調控,使得銀行貸款和地產信託雙雙收緊。資金之困,成為許多中小地產商揮之不去的夢魘。
不久前,濟南市舜耕名築、東城摩爾兩項目的開發商接連「跑路」,在山東樓市引發的震蕩猶然在耳。力量置業相關資質不全導致無法從銀行辦理購房貸款,更是增加了業主對「崩盤」的擔憂。
「五證不全的背後,或存在土地性質不合法、商品房項目無合法立項、商品房項目不符合城鄉規劃等深層次問題。」山東魯泉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周斌律師此前接受導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作為違規項目,此類樓盤存在極大風險。
據了解,五證不全的樓盤存在諸多隱憂,如樓盤項目及其土地已經押給銀行(事實上,很多開發商早已將項目和土地抵押給銀行以獲取開發資金),一旦欠貸不能償還,銀行將獲得房屋的優先權益。因為沒有預售許可證,購房者無法在房產管理部門辦理房屋預售登記,購買權得不到保障,不能對抗銀行的優先權。
對於力量置業新領域和至尊名郡兩項目的進展,本報將繼續關注。
記者手記
違規樓盤誰之過
時隔大半年,再探至尊名郡,導報記者的心情依然沉重。
農民工、打工者、的哥的姐……由於房價相對較低,這些至尊名郡的業主收入普遍不高,但是當他們將幾乎全部家當寄予到那一棟棟麻煩不斷的房產時,那種糾結令人難忘。
誰來為業主的額外支出埋單?開發商顯然難辭其咎。
但是,作為當地較大的地產項目,新領域和至尊名郡資質不全卻能堂而皇之地開建,當地職能部門的監管缺位更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