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羅伊·馬多克斯《The Lesson》,1938年
在上世紀20年代,超現實主義運動以法國巴黎為中心輻射了歐美藝術界。然而追根溯源,英國才是該流派的誕生之地。今天,時尚芭莎藝術帶你踏上一場別致的「尋根之旅」,揭開超現實主義運動在英國的前世今生。
▲「 真正的開山鼻祖」
眾所周知,超現實主義運動(Surrealism)是由法國詩人安德魯·布雷頓(André Breton)於1924年在巴黎發起的。該運動的藝術家們以夢與潛意識為藍本,打造了一個反傳統、非理性的「新世界」。
利奧諾拉·卡林頓《The Old Maids》,木板油畫,58.2×73.8cm,1947年
利奧諾拉·卡林頓《The Pomps of the Subsoil》,布面油畫,58.5×93cm,1947年
其實早在18世紀末,英國藝術家們就開始創作與夢境、幻想有關的作品。他們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謂是「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先驅」。
馬裡恩·艾登斯(Marion Adnams)《L』infante égarée》,1944年 Manchester Art Gallery UK and Bridgeman Images
馬裡恩·艾登斯《Alter Ego》(局部),1945年 Derby Museums Trust and Artist’s Estate
英國畫家亨利·富塞利(Henry Fuseli)、英國詩人兼畫家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以及英國作家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都是「理性時代」飽受爭議的人物。殊不知,正是他們那些「離經叛道」的作品打開了超現實主義的大門。
路易斯·卡羅《愛麗絲夢遊仙境》,文學,1878年(插圖:John Tenniel)
這幅由亨利·富塞利創作的油畫《The Nightmare》可以說是超現實主義的開山之作。藝術家以熟睡的女子、惡魔以及黑馬等形象,首開先河地描繪了「噩夢」這種體驗的非理性、暗黑與驚悚。
亨利·富塞利《The Nightmare》,布面油畫,101.7×127.1cm,1781年 Detroit Institute of Arts
▲「 「追夢」的藝術」
超現實主義與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緊密相關。這位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本能都被理性壓抑在了潛意識當中,只能在夢境中對其窺探一二。
利奧諾拉·卡林頓《Dreaming Head》,坦培拉,47.8×79.4cm,1938年 Tate
利奧諾拉·卡林頓《Heaviness of Sleep》,木板油畫,55.7×76.2cm,1938年
因此,藝術家們熱衷於描繪神秘、混亂的夢境世界,希望能以此突破理性乃至傳統價值觀的束縛,達到思想自由表達的境界。
保爾·納什《Landscape from a Dream》,布面油畫, 67.9×101.6cm,1936-1938年
在英國的超現實主義流派中,最久負盛名的藝術家要數利奧諾拉·卡林頓(Leonora Carrington)了。她從光怪陸離的夢境、幻想或凱爾特神話中取材,創作了大量獸頭人身的神秘生物,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
利奧諾拉·卡林頓《And Then We Saw the Daughter of the Minotaur!》,布面油畫,59.9×69.9cm,1953年
利奧諾拉·卡林頓《Figuras fantásticas a caballo》(限量版復刻品),石版畫,50×110cm,2011年
除了神秘,驚悚也是超現實主義的一大特點。然而在藝術家的筆下,該單一概念呈現出了豐富的內涵,令人過目不忘。
弗朗西斯·培根《Head VI》,布面油畫,93.2×76.5cm,1949年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愛德華·巴拉《Dancing Skeletons》,紙本水粉、墨水,78.7×55.9cm,1934年 Tate
從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標誌性形象「尖叫的教皇(screaming popes)」,到英國畫家愛德華·巴拉(Edward Burra)的作品《Dancing Skeletons》,驚悚既是歇斯底裡的無聲尖叫,也是幽默荒誕的死亡之舞。
康羅伊·馬多克斯《Rue de Seine(The house of George Hugnet)》(局部),布面油畫,1944年
▲「 戰爭藝術家」
活躍在兩戰期間的超現實主義運動,自然少不了對戰爭的描繪。英國畫家保爾·納什(Paul Nash)和著名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就曾擔任過戰爭藝術家。他們各自以獨特的風格記錄下了炮火中的歐洲。
保爾·納什《Totes Meer(Dead Sea)》,布面油畫,102×152.4cm,1940-1941年 Tate
納什在其如詩般優美的風景畫中暗藏了豐富的意義,無論是銀翼湧動的「大海」還是血色的夕陽,都被刻畫出了戰爭的悲壯與慘烈。
保爾·納什《Bomber in the Corn》,紙本水彩,39.4×57.8cm,1940年 Tate
相比之下,亨利·摩爾的戰爭畫作卻充斥著骯髒與混亂。其作品《Tube Shelter Perspective》就展示了一個「躺在大地腸道中的倫敦」,其震撼之感絲毫不亞於親眼所見。
亨利·摩爾《Tube Shelter Perspective》,紙本繪畫,1941年 Tate
亨利·摩爾《Pink and Green Sleepers》,紙本繪畫,38.1×55.9cm,1941年 Tate
從「先驅」亨利·富塞利到最後一位「傳承人」利奧諾拉·卡林頓,超現實主義運動的主場雖然在巴黎,卻始終與英國相關。因此,下面這場「英式超現實主義」的展覽一定能讓你切換視角、以小見大地感受該流派的理念與風格,實在是一次不容錯過的機會。
即將展出
展覽:英式超現實主義(British Surrealism)
時間:2月26日-5月17日
地點:倫敦達利奇畫廊
編輯、文方淑君
本文由《時尚芭莎》藝術部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