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質量和改革導向,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教育評價改革,就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為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方向。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強調,要抓好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出臺和落實落地,構建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世界水平的評價體系。教育部把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作為重點攻堅任務,成立專門工作組,深入學習中央精神,開展全面系統調研,廣泛徵求各方意見,認真研究論證完善,最終形成《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這是新中國第一個關於教育評價系統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導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教育評價改革是一項世界性、歷史性、現實性難題,關涉政治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思想文化觀念等多重因素,涉及到不同利益主體,牽一髮而動全身。《總體方案》以政府、學校、教師、學生、社會五類主體為抓手,圍繞教育評價改革的基本思路、具體措施、實施路徑等進行了系統闡釋,關注教育評價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教師評價方面,再次強調把師德師風作為第一標準。
一、師德師風何以成為第一標準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師德師風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沒有其他職業像教師一樣,以人的知識技能發展、尤其是心靈成長為目標,明確了教師職業的崇高性。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僅要具備紮實的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為重要的是,要具備崇高的道德情操,才能更好地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
強調立德垂範是我國教師職業素養的優良傳統和時代主題。教師是教育之本,師德是教師之本,這也是我國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文化傳統和時代主題。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譽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提出,教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修養到不愧為人之師表的地步」。由此可見,把「師德」作為教師職業素養的首要標準,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教師也被視為聖賢文化的代言人和傳播者。進入新時代,社會發展對教師師德提出了新挑戰和新要求。一方面,針對個別教師放鬆自我要求,不能認真履職盡責,甚至出現嚴重違反師德行為,損害教師隊伍整體形象,制定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劃定了師德紅線。明確了新時代教師職業規範,針對主要問題、突出問題,劃定教師職業道德底線。如,2018年11月教育部頒布了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為教師劃定師德底線,這是國家對新時期各層次教師行為規範和行為品德的新規定、新要求。另一方面,對新時代的師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與標準。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從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偉大事業。2014年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師範大學與教師座談中提出希望廣大教師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
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新時代如何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國提出了明確要求,也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德樹人是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2020年9月9日,在第三十六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祝賀和問候,對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和責任擔當進行了讚賞和肯定,並「希望廣大教師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做出更大貢獻。
世界各國都對教師標準或職業規範都提出了明確道德標準。綜合世界各國或地區有關教師專業標準的要求可以發現,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一直居於首要地位,並且對其內容進行了明確的界定。例如,1996 年美國制訂了《優秀教師行為守則》,共計26 條,要求非常具體,而且還明確了教師行為準則的禁令。2012年9月,英國政府頒布新修訂的《教師標準》,對教師在其職業生涯中所要具備的個人和專業操守進行了明確規定。
二、標準建設的基本理念為更好地引導廣大教師履行職責,《總體方案》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設計了一系列改革任務。從這些任務的設計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四個基本理念。
問題導向,破立結合。《總體方案》直指教師評價中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問題。長期以來,在外部學校評價指標導向、量化評價盛行和社會功利化氛圍影響下,對於教師的評價,產生了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現象,從而無法全面衡量教師師德、教書育人能力、職業態度等多維尺度,這不僅影響了教師群體發展,也窄化了教育價值,甚至制約了教育的科學發展。在「破」的基礎上,《總體方案》為優化教師評價提出「立」的要求。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資格定期註冊、業績考核、職稱評聘、評優獎勵首要要求,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總體方案》的設計不僅做到了破立結合,而且避虛就實,明確提出師德師風是貫徹教師評價過程的第一標準。
遵循規律,引領與監督並存。教師的第一職責是教書育人,評價教師要遵循教育和人的發展規律,也要遵循教師勞動的規律和特點。基於此,《總體方案》既注重對教師的高位引領,又堅持底線要求;既注重對教師內生動力的激發,又注重外部規範的制定。除此之外,《總體方案》還特意提到:「強化教師思想政治素質考察」。考察,而非考查,後者是用一定的標準檢查衡量;而前者強調的是實地觀察調查和細緻深刻的觀察。確立考察的方式既是對教師勞動特點的尊重,也避免了因為強調師德師風建設而可能加諸教師的負擔。
漸進改革、系統推進。規範體系的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也是總結和固定基層治理智慧的過程。全國教育大會曾提出: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問題,要堅決依法依紀予以嚴懲。而在《總體方案》出臺前,新時代幼兒園、中小學、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已經頒布。《總體方案》中,則把依法依紀予以嚴懲具化為建立師德失範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同時,又要求探索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教育評價走到現在,已經不是在某個領域或某個環節進行改革就能推進的,必須整體發力、上下銜接、左右配套、協同推進,進一步增加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才能取得改革政策效益的最大化。教育評價改革的深化必然進一步推動規範體系建設,而規範體系的建設也能改進對教育評價的治理水平。
三、 師德師風標準的有效落實為落實師德師風在教師評價中的第一標準地位,各級黨委和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主動擔當、有效作為,開拓進取,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師德建設和考察全程化、常態化。抓好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與考察。在教師的各類培訓、基層黨組織建設、教職工理論學習過程中,要有機融入師德師風建設和考察;在教師自身生涯成長和發展的關鍵環節,要把師德表現作為首要的評價標準,推動更多的教師把職業道德要求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成為一種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內外結合,系統推進師德師風規範體系建設。各區域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研究並出臺相關措施,結合人財物等方面的保障,系統推進師德師風規範體系建設。對內,結合教師職業特性,注重激勵和督促,引發內生動力;倡導師德師風建設,樹立基層典型,健全教師榮譽制度,進行典型示範和文化引領。對外,明確負面清單,對違反行為進行嚴肅懲處,堅決杜絕任何有違師德師風建設的行為的發生。探索進行師德師風評價規範的試點,總結經驗、整改完善存在問題,逐步建立和落實系統化協同化的規章制度。
加強評價專業化建設,優化師德評價方式。建立健全師德評價的體制機制,提升師德評價的規範化;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可設立教育評價、教育測量等相關專業,培養教育評價專門人才;創新評價方式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儘量減輕學校、教師和學生不必要的負擔;探索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多元評價範式,逐步形成更加科學、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評價體系,使教師在育人上的投入得到積極的、有益的反饋。
加強督導、注重宣傳。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主動擔負起監督落實的責任,全力保障改革在實踐中落地生根。要把落實師德師風評價情況,作為考核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內容。要配套相關激勵與懲罰機制,制定落實工作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確保標準執行到位。要加大宣傳解讀力度,準確理解其科學理念,為制度執行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作者:劉君玲,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研究生;滿忠坤 聊城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註明來源↓↓↓
山東省教育廳政務新媒體「山東教育發布」(微信號:sdjyfb)
原標題:《解讀 | 師德師風是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