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一書中看到一句話:「當今社會一個壓力社會,磕磕絆絆的愛情、如坐針氈的職場、暗流湧動的人際關係,種種壓力像有病毒的血液一樣逐漸侵蝕人的健康。」
成年人的世界裡,來自於經濟的、工作的、家庭的、人際情感等各處無孔不入的壓力,沉甸甸的壓在每個人的肩上。
活在時間的洪流裡的每個人,都試圖用世俗定義的成功來戰勝壓力,成功代表了金錢的富足,代表了生活的優渥,也代表了愛人孩子父母最驕傲安全的支柱。
但成功的路總是那麼的遙而不可及,絕大多數窮其一生都在馬不停蹄的奔跑追逐,各類成功學的書籍也始終佔據著暢銷書的排行榜。但書看完了,路也走跨過了,成功卻仍然是這麼的不可及,回頭看看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白忙活了一場,於是情緒被強烈的自我否定和焦慮佔據了,本來想著通過努力緩解壓力,卻不料被壓力反噬,愈加的喘不過氣來了。
這是大多數在都市中奮鬥的人都經歷過的迷茫,那個讓所有人都夢牽魂繞的在成功還沒有來臨之時,多少人就已經在追逐它的過程中迷失掉了……
那個曾經眉目都藏著笑的明媚女孩,在25歲的時候手握一家公司,背後依附的卻是已婚的男人;
那個在學校時意氣風發自信爽朗的學長,已經醉倒在酒吧的角落裡痛哭;
曾拉著雙手說要天荒地老的情侶,在婚房的考驗下分道揚鑣了;
初為人父母的年輕夫妻,在為孩子的學區房焦頭爛額著;
面對父母漸漸老去的背影,已到中年的男女已在轉身時偷偷抹掉眼角的淚;
這是骨感又殘酷的現實,更是大多數平凡大眾的現實。
但壓力焦慮源於生活,快樂知足也源於生活,我們誰都無法從中逃脫,如果始終沒法抵達成功,就放任自己一直沉浸在焦慮與迷失中,失去了感知快樂的本真,那我們就真的成了在時間洪流的流逝中一無所得的人了。
生活,有人說是生下來,活下去。
活下去三個字卻是千萬人有著千萬種活著的形態,而我最喜歡的是那些在奔波路中仍不忘採集快樂的活法。
畢竟,有些快樂真的與財富無關。
心理大師羅傑斯說:
人生最重要的,是擁有製造快樂的能力。日子日復一日,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造就不同的,其實是你以何種心態、何種品味、何種情調去度過每一天。
長得不算漂亮,演技唱功也不算頂尖的劉若英,是在追逐夢想磕絆中採集快樂的高手,因而她身上總流露出的淡定從容尤其得人喜歡。
她的快樂來源簡單到清晨呼吸到的新鮮空氣,午間獲得的一杯涼爽果汁,夕陽下聆聽到的慵懶音樂。
即使在背著吉他掃廁所,給陳昇當助理的那一段艱苦日子,她仍能為一個漢堡覺得好幸福。
在她眼裡幸福和快樂並不需要多少的金錢的堆砌,是來自於內心對周圍美好事物的感知。
錢是個好東西,但錢卻不是獲得幸福的唯一指標,日子最終是過得乏善可陳還是別樣精彩,與是不是巨富並不能直接關聯。
孩子長高了,他的雀躍是值得幸福的事;
妻子為減輕了兩斤而歡欣,她的笑容是值得幸福的事;
父母因為你的探望暗喜,他們的嘮叨是值得幸福的事;
深夜加班回家,洗個熱水澡舒適的躺在被窩裡也是件值得幸福的事;
如此種種,生活中的小確幸,是讓我們體會生活樂趣與讓我們在奮鬥中振作的動力來源,是抵抗喪與怨的強大力量。
我們無需放棄對目標的追逐,只是在積累人生的過程中回望來時路時,還能捕捉到絲絲的幸福與快樂,那些就是最寶貴的,捕捉得越多,生命就越有價值,內心就能越豐盈。
只有這類懂得適時放緩,進退適度,並懂得在小細節中發現美的人,才能在壓力面前認清自我,用好的心態與氣場去迎接人生的種種挑戰與驚喜。
孔子說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陋巷中的一簞食一瓢飲尚能得其樂,而我們又怎忍在奔波追逐中耗掉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