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兒,男,3 歲 5 月,因「皮膚乾裂伴瘙癢、滲出 20 餘天」入院。患兒於 20 餘天前自耳垂處開始出現皮膚乾裂,伴癢感及滲出,呈黃色透明滲出液,近 1 周加重,眼周、口周、肘窩、前胸、左腹股溝、膕窩均有出現,範圍大小不等,部分已破潰結痂,不伴有發熱、腹痛、關節腫痛、乏力、吐瀉等症狀。我們來看一下圖片:
家人自行治療效果欠佳,遂來我院。查體除病患處外,無其他明顯異常。輔助檢查中,EO%:11.81%,EO#:0.95×10^9/L;免疫球蛋白 IgE:1417IU/ml。
患兒有皮膚瘙癢、乾裂症狀,屈側皮炎顯著。既往有「溼疹」病史,對「豆腐腦」過敏。免疫球蛋白 IgE 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高於正常範圍,追問病史其父母均為「過敏性體質」,考慮「特應性皮炎」診斷成立。
特應性皮炎形成的皮損常引起金黃色葡萄球菌定值增加,本患兒部分皮膚破潰,可見黃色透明滲出液。
囑洗浴、外用保溼潤膚劑,給予莫匹羅星軟膏、貝復濟、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尤卓爾)外用治療,西替利嗪口服治療,患兒皮膚漸好轉,無新出皮疹。患兒右耳垂皮膚結痂,眼周、口周、肘窩、前胸、左腹股溝、膕窩皮膚基本恢復後出院。
特應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兒童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症性皮膚病,根據年齡將 AD 分為嬰兒期(0~2)、兒童期(2~12 歲)和青少年及成人期(≧12 歲)。臨床上皮損多樣,常伴有嚴重瘙癢和睡眠缺失,嚴重影響患兒及家庭生活質量。
一、典型臨床表現
1. 皮疹分布,嬰兒期主要位於面頰部、額部和頭髮,逐漸發展至軀幹和四肢伸側,並逐漸轉至屈側,如肘窩、膕窩等部位;
2. 瘙癢、幹皮症;
3. 抓痕、炎症皮損(紅斑、丘疹、水皰、滲出和脫屑)、苔蘚樣變。
二、不典型臨床表現
三、特應性標誌
幹皮症、Hertoghe 徵、掌紋徵、白色劃痕等可作為兒童期 AD 特應性標誌。
四、相關輔助檢測
外周血嗜酸性細胞計數、血清總 IgE、過敏原特異性 IgE、血清乳酸脫氫酶 (LDH)、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斑貼實驗。
五、診斷標準
目前國外常用的診斷標準包括 Hanifin⁃Rajka 標準和 Williams 標準。姚志榮等提出的中國兒童 AD 臨床診斷標準:
1. 瘙癢;
2. 典型的形態和部位(屈側皮炎)或不典型的形態和部位同時伴發乾皮症;
3. 慢性或慢性復發性病程。同時具備以上 3 條即可診斷 AD。
典型的形態和部位(屈側皮炎)包括兒童面部和肢端受累;非典型的形態和部位包括:
1. 典型的溼疹樣皮疹,發生在非屈側部位(頭皮皮炎、眼瞼溼疹、乳頭溼疹、外陰溼疹、錢幣狀溼疹、指尖溼疹、非特異性手部或足部皮炎/特應性冬季足、甲或甲周溼疹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溼疹樣皮疹);
2. 非典型溼疹樣皮疹,單純糠疹、唇炎、耳下和耳後/鼻下裂隙、痒疹、汗皰疹、丘疹性苔蘚樣變異。此標準的敏感性也高於 Hanifin⁃Rajka 標準和 Williams 標準。
一、基礎治療:
1. 洗浴:洗浴溫度 32℃~37℃,洗浴時間 5~10 min,洗浴頻次每日或隔日 1 次。皮損有感染傾向,盆浴時可加入次氯酸鈉(0.005% 漂白粉浴)。使用低敏無刺激的潔膚用品。
2. 恢復和保持皮膚屏障功能:外用保溼潤膚劑,每日至少使用 2 次,兒童每周用量至少 100 g。
3. 改善環境及避免接觸過敏:避免各種機械、化學物質、辛辣食物等刺激。
4. 食物幹預:如果食物和皮疹間的因果關係明確,建議避食 4~6 周,觀察皮疹改善情況如患者既往無嚴重過敏反應史, 必要時進行食物激發試驗。
二、外用藥物治療
1. 外用糖皮質激素(TCS):初治時應選用足夠強度的製劑,以求在數天內迅速控制炎症,炎症控制後逐漸過渡到中弱效 TCS 或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TCI)。中重度或易復發 AD 患者當皮損控制後,應過渡到長期 「主動維持治療」即在易復發的原有皮損區每周 2 次外用 TCS 或 TCI,配合全身外用保溼潤膚劑。
2. 外用 TCI:推薦用於面頸部、 褶皺部位以及乳房、 肛門外生殖器部位。1% 吡美莫司乳膏多用於輕中度 AD, 0.03% 他克莫司軟膏用於中重度 AD。
3. 其他外用藥:氧化鋅油(糊)劑、黑豆餾油軟膏等;生理氯化鈉溶液及其他溼敷藥物對於 AD 急性期的滲出有較好療效;外用磷酸二酯酶 4(PDE⁃4)抑制劑軟膏治療 2 歲及以上輕度至中度 AD。
三、系統治療
1. 口服抗組胺藥物:用於 AD 瘙癢的輔助治療,推薦使用第二代非鎮靜抗組胺藥治療。
2. 免疫抑制劑:適用於重度 AD 且常規療法不易控制的患者,使用時間多需 6 個月以上。
3. 系統應用糖皮質激素:原則上儘量不用或少用此類藥物。對病情嚴重、其他藥物難以控制的急性發作期患者可短期應用。
四、抗微生物治療
1. 只有在有明顯感染徵象時短期系統或外用抗生素治療,系統性抗生素可根據藥敏結果選擇青黴素類或第一代頭孢類抗生素,療程一般 1~2 周;外用抗菌藥物也以 1~2 周為宜。
2. 抗病毒治療:發生皰疹性溼疹時應積極給予系統抗病毒治療如阿昔洛韋、伐昔洛韋等。
3. 抗真菌治療:一種 「頭頸部」 AD 亞型或抗馬拉色菌 IgE 陽性患者, 馬拉色菌可能參與其發病,外用或系統使用唑類抗真菌藥可能有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 特應性皮炎協作研究中心. 中國特應性皮炎診療指南 (2020 版)[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20, 053(002):81-88.
[2]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兒童皮膚病學組. 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診療共識 (2017 版)[J]. 中華皮膚科雜誌, 2017, 50(11):784-789.
[3]Katoh N , Ohya Y , Ikeda M , et al. Japanese guidelines for atopic dermatitis 2020[J]. Allergology International, 2020, 69(3).
投稿、爆料及合作:wangyucheng@d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