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裡米亞共和國在全球的位置圖、國旗和國徽:
二、基本概況:
克裡米亞共和國,又稱「克裡木共和國」,俄語名:Республика Крым,烏克蘭語:Республка Крим,克裡米亞韃靼語名:Къырым Джумхуриети。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和南部聯邦管區最西南部,是俄羅斯兩個不被國際社會承認的地區之一,首府:辛菲羅波爾市,共和國所轄區域面積為26038平方公裡,相當於我國北京市和天津市的面積之和(約2.83萬k㎡)。截至2019年1月1日,人口約為191.1818萬。2014年3月16日通過公投單方面脫離烏克蘭,同年3月21日通過籤署條約加入俄羅斯聯邦。通用俄語,還使用烏克蘭語和克裡米亞韃靼語。
三、區域、地形與水系:
1.克裡米亞共和國在地理位置上,是位於黑海北岸的克裡米亞半島(除塞瓦斯託波爾市以外),除了北部的彼列科普地峽與烏克蘭大陸連接,其東北部瀕臨亞速海,最東邊隔刻赤海峽與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的塔曼半島相望,其它部分均瀕臨黑海。
註:彼列科普地峽,是連接烏克蘭本土陸地和克裡米亞半島的一塊狹長陸地,只有5-7公裡寬,歸克裡米亞共和國管轄。
2.克裡米亞共和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為有極少地表水的平坦乾草原,最東部的刻赤半島為低丘陵;南部則有由三排平行山組成的克裡米亞山脈,山脈全長150公裡,寬50公裡,大部分海拔為350-700米,最高峰羅曼-科什山海拔1545米,南面的一排山最高,北面的兩排山呈單面山形態,呈南坡陡峭而北坡平緩的趨勢。
3.克裡米亞共和國境內的河流短小且少水,主要河流是半島南部的薩爾吉爾河,全長204公裡,注入錫瓦什灣。
四、氣候與資源:
克裡米亞共和國地處北溫帶,總體上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1.5℃,7月份為平均氣溫為24℃,年降水量300-500毫米,南部山區降水量可達1000-1200毫米。有且在東部的刻赤半島擁有豐富的鐵礦。
五、歷史沿革:
1.古希臘-羅馬帝國朱裡亞·克勞狄王朝(約公元前1000年-公元68年):
克裡米亞共和國所處的克裡米亞半島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約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已經有了人類來往活動的痕跡。據考證,其最早的居民已被證實是公元前9世紀初起源於塞納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上遊地區的凱爾特人。
公元前7世紀,活躍在中亞和南俄草原地區的斯基泰人建立斯泰基王國,取代凱爾特人成為半島的主要統治者。
公元前438年,色雷斯人斯帕爾多庫斯趕走了斯泰基人,在半島上建立了博斯普魯斯王國,該國與古希臘的雅典交好,且為雅典提供小麥、魚類和奴隸來維持著國內的安定繁榮。
公元前108年,由於國勢從公元前3世紀中葉開始的持續衰弱,博斯普魯斯王國又重新被斯泰基人徵服,斯帕爾多庫斯王朝從此告別歷史舞臺。
公元前107年,由波斯人建立的本都王國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率兵擊敗斯泰基人,任命自己的長子曼卡雷斯為博斯普魯斯國王,博斯普魯斯王國成為其附屬國。
公元前65年,米特裡達梯六世在自己發動的第三次米特拉達梯戰爭中敗給羅馬共和國名將龐培,米特裡達梯六世逃往克裡米亞半島。
公元前63年,米特拉達梯六世經過一段時間的逃亡生涯,終於經過迂迴繞道,到達了位於克裡米亞半島東端刻赤半島上的博斯普魯斯王國都城,但他發現其長子曼卡雷斯已經投靠了羅馬人,米特拉達梯六世遂逼迫曼卡雷斯自殺奪取王位,圖謀東山再起。米特拉達梯六世之後廣泛徵召斯基泰人,希望利用他們來復國,但其暴政導致了大規模的起義,許多重要城市發生叛亂。最後,其次子法爾納克領導起義人群將其父王圍困在宮內,米特拉達梯六世被迫自殺,法爾納克向羅馬共和國投降,被龐培扶持為博斯普魯斯國王,為法爾納克二世,且將其當成盟友,承認其本都國王兼博斯普魯斯國王的地位,但只能統治包括克裡米亞半島在內的博斯普魯斯王國地盤。
公元前48年,法爾納克二世趁羅馬共和國內戰之機開始發兵安納託利亞,意圖奪回其父王失去的原本屬於本都王國的領土。
公元前47年4月,羅馬共和國獨裁官凱撒在著名的澤拉戰役中大敗法爾納克二世的軍隊,本都王國徹底失去翻盤的能力。至此,包括克裡米亞半島在內的博斯普魯斯王國也徹底的改頭換面,代替本都王國繼承著羅馬的附屬國的身份。
直到公元64年,羅馬帝國皇帝尼祿廢除了時任博斯普魯斯國王波列蒙二世的王位,博斯普魯斯王國附屬國地位被剝奪。
2.羅馬帝國四帝之年-金帳汗國之前(公元69年-1243年):
公元69年,羅馬帝國恢復被廢除的博斯普魯斯王國,繼續其附屬國的身份,其王室也由新的王室代替。
約250年開始,日耳曼人的分支哥特人來到克裡米亞半島定居,羅馬帝國對半島的統治開始逐漸的動搖。
342年,哥特人部落-格魯森尼部落的首領埃爾馬納裡克兼併了博斯普魯斯王國,博斯普魯斯王國滅亡。
376年,克裡米亞半島被匈奴人佔領。8世紀時克裡米亞半島又被可薩人佔領。
1016年,拜佔庭帝國將克裡米亞半島南部大部分地區納入其版圖。
1030年,源於突厥人的分支部族克普恰克人建立了突厥多部族聯盟國家克普恰克聯盟國。
1050年,克普恰克聯盟國一分為二,分成了左翼的西克普恰克聯盟和右翼的克普恰克汗國,克裡米亞半島歸左翼的西克普恰克聯盟管理。
1237年,克普恰克聯盟國右翼的克普恰克汗國首領被攻入的蒙古人殺死,克普恰克聯盟國就此解體,克裡米亞半島落入蒙古人手中,成為日後進攻羅斯諸國的跳板。
3.金帳汗國-克裡米亞汗國(1243年-1783年):
1243年,克裡米亞半島併入蒙古人的建立的金帳汗國。此後亞平寧半島的熱那亞共和國向金帳汗國購買了克裡米亞半島沿海多個城市來拓展商業貿易。但從14世紀下半葉開始,蒙古帝國開始衰落,此時的金帳汗國已經分裂,且在半島大部分地區已經開始出現擁有蒙古血統的韃靼人的居民。
1430年,自稱成吉思汗十一世孫的金帳汗國王族後裔哈吉·格萊在半島上建立了克裡米亞汗國。克裡米亞汗國建立後,國內的韃靼人貴族多次想把熱那亞商人驅逐出國,但總是收效甚微,反而被其利用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商業渠道。
1478年,早在1299年崛起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將克裡米亞汗國變成了自己的附屬國,藉此,克裡米亞半島完全擺脫了金帳汗國的政治控制和熱那亞人的商業控制。
1770年8月1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五次俄土戰爭中敗給沙皇俄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開始謀求將克裡米亞汗國變成自己的附屬國。
1772年,克裡米亞汗國通過締結條約正式變成了沙皇俄國的附屬國。
177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派遣名將亞歷山大·蘇沃洛夫進駐克裡米亞半島,趕走了在此駐紮的奧斯曼軍隊並控制了各戰略要塞。
1783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又派遣親信格裡戈裡·波將金率領7萬大軍進入克裡米亞半島,來平息已經發生多年的反俄暴亂,並迫使克裡米亞汗國末代可汗沙希因·格萊同意將克裡米亞併入俄羅斯。最終,沙俄正式通過法律程序將克裡米亞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4.沙皇俄國時期(1783年-1917年11月6日):
克裡米亞半島被俄羅斯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吞併後,歸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塔夫裡達州管轄,期間發生過包括克裡米亞戰爭在內的幾次大小不一的戰爭,但克裡米亞半島始終被沙俄牢牢的控制在其統治之下直至十月革命的到來。
5.蘇維埃時期(1917年11月7日-1991年8月23日):
十月革命後,1921年10月18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批准成立克裡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1944年,因懷疑克裡米亞的韃靼人勾結納粹德國,時任蘇聯領導人史達林把全部克裡米亞韃靼人居民強制流放到哈薩克地區和西伯利亞地區直至蘇聯解體。
1945年6月30日,克裡米亞被蘇聯當局剝奪自治權,降格為克裡米亞州。
1954年2月19日,時任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通過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議,將克裡米亞州從俄羅斯劃出,歸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管轄,這也為此後的克裡米亞危機埋下了禍根。
6.烏克蘭共和國時期(1991年8月24日-2014年3月16日):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成立烏克蘭共和國,克裡米亞州也隨之歸屬烏克蘭共和國管轄。
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此後克裡米亞要求獨立或重返俄羅斯的呼聲也開始逐漸強烈。
1992年1月,俄羅斯聯邦議會曾通過決議要求重新考慮克裡米亞的歸屬問題。
1992年2月,烏克蘭最高蘇維埃(烏克蘭國會)通過了允許克裡米亞自治的決議;2月26日,克裡米亞州更名為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
1992年5月5日,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宣布獨立,後經烏克蘭政府的強烈反對和雙方有效的溝通後作罷,於當月取消獨立。此後,俄羅斯租借半島西南端的塞瓦斯託波爾軍港的部分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1992年6月1日,烏克蘭政府同克裡米亞最高蘇維埃(克裡米亞議會)就其地位問題達成協議,作為烏克蘭一部分其有權自主發展對外經濟和同他國建立社會經濟和文化關係。
1997年5月,俄羅斯與烏克蘭正式籤署俄烏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從而原則上解決了克裡米亞的歸屬等問題,確認了克裡米亞半島歸烏克蘭所有,雙方的緊張關係才暫時得以緩和。
2013年11月21日,因時任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單方面中止與歐盟籤署政治和自貿協議,進而強化和俄羅斯的關係,烏克蘭親歐派人士開始在首都基輔展開反政府示威遊行。
2014年1月17日,亞努科維奇籤署法案,禁止幾乎所有形式的抗議活動,這也進一步加劇了局勢動蕩。
2014年2月22日,烏克蘭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罷免了亞努克維奇的總統職務,亞努科維奇逃往俄羅斯。
2014年2月27日,克裡米亞的親俄軍人佔領克裡米亞國會及其它重要建築,烏克蘭政治家謝爾蓋·阿克肖諾夫被選為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總理,並向俄羅斯請求經濟和軍事援助,之後俄羅斯派兵2.2萬人進駐克裡米亞。
2014年3月5日,俄羅斯黑海艦隊採取措施鑿沉一艘反潛艦封鎖了克裡米亞的港口,以此來限制烏克蘭艦隊的反制行動。
2014年3月6日,克裡米亞議會通過加入俄羅斯的提案,定於3月16日舉行全民公投。
2014年3月11日,克裡米亞議會發布聲明,宣布議會出席的81位議員中有78人投下贊成票,通過了「宣告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和塞瓦斯託波爾市獨立」的宣言。
2014年3月16日,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的全民公投如期在半島全境進行,以此來決定克裡米亞未來的歸屬命運。
7.俄羅斯聯邦時期(2014年3月17日至今):
2014年3月17日,克裡米亞全民公投籌備與執行委員會宣布計票結果,有97%的選民贊成和塞瓦斯託波爾市一起脫離烏克蘭而獨立。自此,克裡米亞自治共和國宣布正式獨立,並成立克裡米亞共和國。
2014年3月18日,克裡米亞共和國與俄羅斯聯邦籤署條約,準備加入俄羅斯聯邦。
2014年3月21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設立克裡米亞聯邦管區,來管理剛剛獨立的克裡米亞共和國和塞瓦斯託波爾市。
2014年3月24日,克裡米亞共和國宣布啟用俄羅斯盧布作為其流通貨幣。
2014年3月25日,克裡米亞剩餘效忠烏克蘭的軍人開始陸續低調的撤離到烏克蘭本土。
2014年3月27日,聯合國大會以100票贊成,11票反對和58票棄權的結果,認定克裡米亞舉行的脫烏入俄的全民公投是一次違反國際法的非法投票活動。
2014年3月29日晚10時,克裡米亞共和國改用莫斯科時間,比之前時間提前2個小時。
2014年4月3日,克裡米亞共和國與塞瓦斯託波爾市被編入俄羅斯聯邦南部軍區。
2014年4月11日,俄羅斯修訂憲法,將克裡米亞共和國與塞瓦斯託波爾市作為聯邦主體寫入條文;同日,克裡米亞議會也通過新憲法,規定克裡米亞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內的民主法制國家和平等的聯邦主體。
2016年7月2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批准將原南部聯邦管區和克裡米亞聯邦管區合併成為新的南部聯邦管區。克裡米亞共和國從此歸俄羅斯聯邦南部聯邦管區管轄。
2018年5月15日連接克裡米亞共和國刻赤半島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塔曼半島的克裡米亞大橋公路橋開通,俄羅斯總統普京親自駕車通過大橋以示祝賀。
2019年12月23日,克裡米亞大橋鐵路橋開通,俄羅斯總統普京出席了開通儀式。
六、度假勝地雅爾達:
1.雅爾達市,俄語名:Ялта,克裡米亞共和國南部著名的度假勝地和重要港口,全市所轄區域面積約為284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1月1日人口約為13.9264萬,約始建於1145年。雅爾達一詞源於希臘文「雅洛斯」,意思為「海岸」。
2.雅爾達屬於地中海氣候,黑海為整個雅爾達帶來了溫暖的氣流,北邊的克裡米亞山脈更是阻止了寒流的南下,因此形成了雅爾達溫和溼潤的氣候特徵。雅爾達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溼潤,1月的平均氣溫為4°C,7月平均溫度為24.1°C。偶爾會有西伯利亞反氣旋入侵,冬季氣溫可降至-10°С甚至更低。但大多數情況下,雅爾達都是氣候宜人的度假勝地,1月份的氣溫也可能會達到20°C。
3.雅爾達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博物館。作為曾經的俄羅斯各時期高層領導的療養勝地,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美麗的建築在雅爾達市內及周邊小村莊建造起來,自然美景與這些富麗堂皇的建築相互映襯。
a.燕子堡
燕子堡始建於1911-1912年,坐落在雅爾達市區西南約8公裡處的40米高的海邊懸崖峭壁之上,是俄羅斯建築師列昂尼德·舍伍德設計的一個新哥德式建築。2011年7月被轉為市政財產,是雅爾達標誌性建築。
b.裡瓦幾亞宮
裡瓦幾亞宮始建於1862-1866年,坐落於雅爾達市區西南3公裡處黑海岸邊,二戰末期著名會議雅爾達會議會址所在地,「裡瓦幾亞」希臘語意思為「草地」。1894年開始,作為最後一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行宮。1910年4月-1911年9月重新修繕,現已成為博物館。
c.馬桑德拉宮
馬桑德拉宮始建於1881年,中間停修,1892年開始繼續施工,坐落於雅爾達市區東北5公裡處,它是為亞歷山大三世在克裡米亞半島度假用的宮殿,最終於1902年建成。屬於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一直到1992年才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
d.沃龍佐夫宮
沃龍佐夫宮,又稱阿盧普卡宮。始建於1828-1848年,坐落於雅爾達市區西南17公裡處的彼得山腳下,是沙俄時期新羅斯西科邊疆區執行長官、俄羅斯帝國元帥米哈伊爾·沃龍佐夫伯爵的官邸,由英國女王的宮廷設計師愛德華·布洛爾設計。現內部作為博物館開放。
e.彼得山
彼得山坐落於雅爾達市區西南8公裡處的阿盧普卡森林保護區。彼得山高約1234.2米,屬克裡米亞山系,山頂為石灰巖質,植被稀少,冬春季有白雪覆蓋,山體下半部分為森林草地,在最高峰可俯瞰雅爾達市的阿盧普卡海岸。彼得山也是克裡米亞風力最大的山峰之一,年平均125天有風,最大風速可達15級,有風力發電設施。彼得山有纜車直上山頂,但中途要換乘一次,纜車後半段幾乎是直上直下,可以體驗直入雲霄的感覺,且下纜車後會感到氣溫驟降。
七、行政區劃:
克裡米亞共和國現轄25個行政區,包括14個區和11個共和國直屬市。共和國主要城市有:辛菲羅波爾市、葉夫帕託裡亞市、雅爾達市、費奧多西亞市、刻赤市。
八、共和國首府-辛菲羅波爾:
1.辛菲羅波爾市,俄語名:Симферополь,克裡米亞共和國首府,屬於南部聯邦管區管轄,位於共和國南部,克裡米亞山脈西北麓、薩爾吉爾河畔,市區東北方向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直線距離約1226公裡,全市所轄面積約為107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1月1日,人口約為36.3597萬。是克裡米亞韃靼人曾經建立的一個名「Aqmescit」的小鎮,1784年俄羅斯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將其改名叫辛菲羅波爾,希臘語的意思為「有用的城市"。在1853-1856年的克裡米亞戰爭中,俄軍曾在辛菲羅波爾建立了後勤儲備和醫院,超過30,000名俄羅斯士兵葬於城市郊區。
2.辛菲羅波爾屬於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整個城市溫暖且乾燥,1月份平均氣溫為0.5℃,7月份平均氣溫為21.2 ℃,年平均降水量為509毫米,年平均日照時長約為2469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