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腦科學研究證實:犯點小錯,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2021-01-10 澎湃新聞

原創 Luna 外灘教育

看點 受限於知識儲備,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總會犯下錯誤,不少家長對此難以容忍,甚至還會嚴厲批評。這種指正真的有助於孩子學習麼?事實上,幹大事就會犯大錯,研究證明:錯誤對孩子的學習發展來說並非洪水猛獸,相反,還能起到促進作用。相比指出錯誤,家長們更應當學會「將錯就錯」,幫助孩子從錯誤中反思學習。

文丨Luna 編丨Travis

1955年,世界上第一座迪士尼樂園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聲勢浩大的開幕儀式吸引了7000萬人觀看電視直播。

但這場首演卻從頭到尾都處在失敗的陰雲之下。

就連創始人華特·迪士尼的親兄弟都不看好樂園的前景,認為這是「華特的蠢東西」。

而開園當日,樂園更是狀況頻頻,主題項目因尚未完工不能開放,瀝青路面因高溫融化,飲水機水量不足,餐廳食物售罄……

美聯社毫不客氣地評價道,「迪士尼讓成千上萬的孩子們失望了」,就連迪士尼自己的員工也把開幕日稱為「黑色星期五」。

但是,即便有個糟糕的開頭,迪士尼樂園卻仍然整整日上。錯誤,在這裡並不可恥,而成為了一種常態。

華特·迪士尼曾說:「幹大事就會犯大錯。(If you do big things, you make big mistakes)」

在迪士尼的元老級員工Van Arsdale France 的回憶中,迪士尼是一個創造力和錯誤並存的地方,華特·迪士尼總會鼓勵他的造夢師們去天馬行空地思考,打破常規。「我印象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犯錯或者想法太蠢而被解僱。」

如今,全世界已經有6座迪士尼樂園,迪士尼在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50位,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企業。

但和迪士尼這種開放環境不同的是,在課堂上,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卻總是處於一種恐懼犯錯的壓力環境。

更嚴重的是,孩子們因此陷入犯錯的尷尬,將錯誤視為自己的恥辱,給自己造成了許多心理負擔。

這種「恥辱」與壓力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輕則孩子在學業上不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作業,不願意開口說外語,老師也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重則孩子不堪不完美的成績與家長的嘮叨,離家出走,甚至想不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是許多人卻對孩子在學習上犯錯這件事有些苛責。

但是,與其探討「為什麼我們對孩子犯錯的容忍度很低」,外灘君認為,不如換個思路,看看犯錯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意味著什麼。

諸多研究已經表明,錯誤對孩子的學習發展來說並不是洪水猛獸,相反,還能起到促進作用。那如何才能消除犯錯的羞恥感?並將犯錯從劣勢轉為優勢呢?

大腦天性對犯錯敏感

但犯錯也在促進大腦發育

其實不止是學生,成人也會害怕在工作中犯錯。2018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做了一項研究,結果更是表明了,人腦對於錯誤是非常敏感的。

在實驗中,受試者要說出字體的顏色,而排除字義帶來的影響。當字義和字體顏色一致時,受試者不容易發生錯誤;而當兩者不一致時,受試者不僅反應時間變長了,而且錯誤率也更高。

相關實驗

實驗結果和常識經驗並無不同,但科學家們進一步研究大腦在這個過程中的工作狀態後發現,和說出正確答案相比,受試者在犯錯時,他們的大腦更為迅速地對犯錯這個情況做出了反應。

甚至,在受試者自己意識到犯錯之前,大腦就已經產生了「偵察到錯誤」的腦電波。

許多腦科學研究已經發現,在犯錯時,人腦幾乎立刻會出現一個帶負電的腦電波,被稱為ERN。而且在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人們的下一輪反應會更加緩慢。

這可能是因為大腦試圖給自己更多的時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科學研究還發現,錯誤發生後ERN越強,下一輪響應就越慢。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兩位教授雅各布·赫希和麥可·英茲利赫特的研究還證實:ERN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成正相關。也就是說,更容易犯錯的學生,反而更容易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

正如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的形象解釋那樣:「學生每一次犯錯……他們的大腦就會長出一個新突觸。」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還有兩個影響人從錯誤中學習的因素。

一個是孩子的年齡,兒童對錯誤相對來說更加不敏感。研究表明,大腦ERN的強度在不同年齡是不同的,和兒童比起來,青少年和成人的ERN信號更強。

因此,青少年和成人對錯誤更加敏感,也更容易從錯誤中反思學習。兒童的能力則相對弱一些。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科學家推測,可能與大腦發育的方式有關。大腦各個區域的發育速度並不一致,一些區域在兒童後期就已經完全成熟,而另一些則要等到成年才能發育成熟。

產生ERN的區域就是這樣,一直要到接近30歲才完成發育。換句話說,與大腦的其他許多部分相比,這個能讓人從錯誤中學習的關鍵區域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完全。

因此,如果孩子年齡很小,不能很好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也許並不是他的主觀想法。

友好地對待犯錯行為

能讓孩子學得更好

除了年齡,另一個影響因素是人們對於犯錯者的態度。

密蘇裡西部州立大學的歷史老師Dominic DeBrinca就觀察到一種對學生非常不利的情況:在美國,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太注重隱私,反而加重了學生犯錯時的羞恥感。

在他的觀察中,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們對犯錯的擔憂顯得更加強烈。他們正處於一個學業拓展和身份轉化的交匯時期,既帶著青春期「無所不知」的自信,又覺得自己有成年人智慧,對於自己要做什麼,怎麼獲取知識有自己的想法。而犯錯則影響到了他們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過度保護隱私的傳統。即使人人都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人們仍然對於個人空間有著執著的防範。這種觀念延續到課堂上,就造成了這樣一番場景:

即使是優秀作品,學生也不願意拿出來讓它公開曝光;而即便自己在課上的發言出現了錯誤,也不願意公開被教授指正。

所以,每當教授希望學生進行交流,發表看法與觀點的時候,不得不考慮他們的心態:

他們會不會準備得不充分?

會不會因此說出什麼錯誤的表達?

要是學生說錯了,自己該怎麼指正呢?

因此,在大學階段,很多時候教授和老師為了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反而先花了數倍的精力來解決學生犯錯的尷尬與羞恥感,簡直是事倍功半。

在K12教育階段,美國一些學校的課堂同樣有著對錯誤的不友好態度。

2007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和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三位研究者在中美兩國錄製了一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共計44節數學課,以此研究教師們對於學生犯錯的不同態度。

結果表明,中美兩國的學生犯錯頻率大致相當,但老師們的做法卻不盡相同。比如在關於分數的課上:

美國老師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是錯誤的,或給出正確答案的頻率明顯高於中國老師。

相比之下,中國老師則更多的,會重新敘述問題或者讓學生給出自己的解釋,引導學生繼續思考,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此外,一位中國老師還為一位改正了錯誤答案的同學頒發了代表「表現出色」的星星獎勵。

老師表示:「我要告訴學生應該互相理解,允許別人改正錯誤。你看有些學生一開始說錯了,後來又改正了。我應該在我們的日常課程中盡一切可能在他們身上發展這些想法。」

在課堂上,老師們不僅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而且還提醒學生自己可以隨意犯錯,也應該允許別人犯錯。

研究也表明,在一個對錯誤更友好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也更樂於挑戰更有難度的問題。因為他們不僅知道犯錯是沒關係的,也相信自己下次能夠做得更好。

以身作則,犯點小錯

幫助孩子更上一層樓

孩子們在學習中犯的錯誤,總是有原因的,與其先一步責備孩子不用心,不如對錯誤安之若素,甚至反過來利用錯誤,幫助孩子從中成長。

1. 先溝通,再改錯

外灘君此前寫過許多種教養理念,比如學徒式養育,和激勵孩子的內在自驅力等。不論哪一種教養方法都把「溝通」作為解決矛盾的第一步。在對待孩子犯錯這件事上,也是如此。

而且,學習中有許多錯誤其實並不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問題,而是對問題的理解有不同。

在網絡上傳播甚廣的家長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短視頻中,這樣的例子枚不勝舉:

看圖寫話,把洗衣服的圖畫看成和面;

數學題答案2x2=4,孩子寫了2+2=4;

寫出物品長度,孩子量了物品圖片的長度……

孩子答錯了,或許是知識點沒有掌握好,或許是對問題的理解有偏差,又或許僅僅是沒有答出出題人想要的答案,比如此前外灘君分析的語文閱讀問題。如果我們不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又怎麼知道他們該如何改正呢。

就像美國研究者對中美教師的研究裡那樣,許多老師對於孩子給出的錯誤答案,不會直接否認,而是會要求孩子給出自己的理由。

在孩子自己慢慢將理由闡述出來的過程中,可能自己就會發現邏輯的矛盾之處,從而找到正確的推理。

2. 自己犯點小錯,讓孩子更安心

對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家長和老師可能就是他們生活中的權威,凡事都向這兩者看齊。而嚴格的學術要求和行為典範,就可能會讓他們對犯錯非常牴觸,甚至覺得羞愧。

而要打造一個對錯誤包容的環境,家長和老師或許可以做一回「破冰者」,先「以身作則」犯個小錯。

比如在講解問題時,可以故意寫錯一個易錯字,或者是給一個錯誤答案,鼓勵學生來指正自己的錯誤。讓他們知道,即便是老師或者家長,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犯錯。而且,犯錯之後都有改正的機會。

Readicide的作者,著名寫作老師Kelly Gallagher認為,寫作老師應該定期在課堂前寫作。「老師是教室裡最好的作家。因此,非常重要的是要讓這個最好的作家來模擬寫作時的困惑、混亂、停頓、落筆,以及修改潤色時的猶豫,」

Gallagher這樣寫道:「我不會隱藏這點。相反,我希望學生也看到我努力把文字寫下來的過程。」

這種「無風險」的犯錯環境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壓力較小的學習氛圍。這有助於學生形成「草稿思維」。

數學教授阿曼達·詹森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告訴學生,這只是你現在的粗略想法。允許他們提出問題,犯錯,然後進行改正,而不會扼殺失敗的前景。」

3. 指責要對事不對人

要想讓孩子能夠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而不是被錯誤打倒,除了一個友好的環境,還需要培養他們對自己的認知。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認為智力具有可延展性的人,與認為智力是固定的人們之間的最大區別,是他們對錯誤的反應方式。

講明白些,一個認為自己有能力變得更強更好的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會這樣想,「下次我會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是「如果我犯了一個錯誤,我會嘗試學習並弄清楚它」;而一個認為自己不會變得更聰明的學生可能就不會抓住機會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會覺得再次嘗試是沒用的。

這簡直印證了企業家亨利·福特的那句話——「不管你覺得自己可以做到,還是不能做到,你都是對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在積極心理學方面頗有研究,她曾表示,幾乎每個著名的心理學系都有人在研究失敗這個主題,沒有人喜歡犯錯誤,因為人們害怕失敗。

但是,如果我們看看大學畢業典禮上成功人士的演講,就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其中很多人都學會了如何接受失敗,並從失敗中學習。

Angela Duckworth從認知療法的角度講道,當遇到恐懼、焦慮或沮喪的人時,必須確定那些情緒狀態背後的想法。

當學生在犯錯時感到尷尬,他們腦中閃過的想法可能是「我很蠢」。青春期的孩子都不想在別人面前犯蠢,這種想法的壓力是極大的,同時也損害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

一個扭轉這種想法的方法是,換一個評價,評價事情,而不是人。當學生犯錯了,只不過是「做了一件蠢事」而不是「他是個笨蛋」。

所以,犯錯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每個人都會犯錯。而且,犯錯反而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學會找到正確答案的方法。

與其責備孩子,倒不如讓錯誤為我們所用,發揮它的最大價值。

原標題:《多項腦科學研究證實:犯點小錯,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遠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更遠——記馬亞麗名師工作室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
  • 孩子愛讀的心理學,成就健康人格,走得更遠
    最近,孩子們都出不了門,學習、玩耍都得在家。這讓父母能時刻陪伴孩子,也發現了自家孩子身上不少問題。,因為只有心理健全的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漫畫形式吸引孩子,語言通俗易懂,孩子一看就愛上並自願一直讀下去,才能讓他們進一步學習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不用旁人強迫,也能學得快、學得好、記得深。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科學網—趣味科學:讓科普走得更遠
    第四屆菠蘿科學獎杭州開獎 引導公眾「向好奇心致敬」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開闊孩子的視野與眼光讓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孩子更需要樹立關心時政的意識,這樣他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更客觀地了解真實的社會,也可以更清晰地明了自己未來需要什麼想做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孩子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當今世界發展極快,只有將所學知識與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相聯繫,他才能學以致用,才能「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日後也才能更快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由此可見,讓孩子了解時政是很有必要的。
  • 有「彈性」的孩子走得更遠
    心理彈性大的孩子,當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更能不放棄、不消沉,可以在困境找到希望;當然,心理彈性大的孩子,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也會更加如魚得水。所以我們常說,有彈性的孩子,走得更遠。我們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心理彈性強,也很想了解自己孩子心理彈性是什麼水平。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是否走得更遠
    「想致富先修路」想讓孩子有出息,看父母的眼界,就是所謂的格局。 人很難擺脫突破自己的原聲的家庭,父母的格局限制孩子認知,思維方式,導致無法跨越。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就已經收到了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意義重大」每個父母都特別重視孩紙教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認知眼界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 上高中讓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孩子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高中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讓孩子自己思考定一個適合自己又能實現的目標,孩子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才能走得更遠。這個目標至少應該含兩個方面學習的短期計劃,人生的長遠規劃。特別是從普通中學考入重點高中的孩子,第一次見面考後就自己亂了陣腳。還有一部分學生離開父母開始住校,突然沒了父母的管束開始放飛自我,各種社團加個遍,嫌棄學校食堂夥食單一,在自由安排的早讀時間浪費一個多小時留戀於校外的各種小吃店。在最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提前享受。別說長遠的規劃,連最起碼的短期學習目標都置之腦後。
  • 視野開闊,看得更遠,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
    近年來,越來越多機構舉行遊學的路線,也有很多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報名了這些路線。遊學的含金量高不高,主要是看小孩有沒有真正鍛鍊到,有沒有增長自己的見聞。遊學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增長見聞,讓孩子在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到一個很新鮮的地方去體驗不同的生活。
  • 精打細算,才能走得更遠
    注意細節成本的核算,才能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量力而行的人,才能走得穩。只有穩,才能走得更遠。凡事需留三分力,不可拋卻一片心。孤注一擲的人,即便是僥倖贏了一次,也會倒在未來的某一次計算失誤上。世間各類競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誰擁有的底牌越多,就可以佔得先機。
  • 慢養出來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因為急脾氣會導致孩子的真實想法、真實需要、成長中的關節被忽視,從而掩蓋了很多真相,讓你失去對孩子教育的最佳契機;急脾氣會妨礙孩子正常的情緒疏解或宣洩;急脾氣還會導致孩子對家長的不信任;等等。所以,在孩子教養問題上,我們家長們都應該學會「慢養」。
  • 也許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參加的比賽準備得怎麼樣了?也許你還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但浙大這間寢室裡的同學們全部安排得井井有條。這間寢室就位於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的紫雲三舍,寢室四人全部來自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農業工程1702班,其中張友超、黃挺、陸旭琦保研本院,仇睿瑜保研到控制學院,他們都將在自己喜歡的領域繼續馳騁。
  • 興趣,讓孩子走得更遠
    在拼學區房、拼輔導班越來越嚴重的今天,每一位家長都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操碎了心。「孩子對歷史沒興趣怎麼辦?」「怎麼讓孩子對科學產生興趣?」「怎麼讓孩子把興趣和求知結合起來?」這些問題360度無死角地裹挾著家長們的拳拳愛子之心,帶來全社會的焦慮。親子教育方向的公眾號、自媒體如雨後春筍般紛至沓來,亂花漸欲迷人眼。
  • 每個孩子都會牴觸額外布置作業:內驅力強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的確如此,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完成。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而不能只盯著考試,盯著試卷,才能走得更遠。我們悲哀地發現,真正的學霸不是靠家長督促出來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歡學,發自內心的去學,才有可能在學霸的路上持續前進。那是不是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只能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了呢?
  • 拖延、學習沒有專注力、沉迷遊戲,有自制力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孩子拖延、學習沒有專注力、沉迷遊戲是當今困擾絕大部分父母的問題,其背後的源頭都是跟自制力有關。自制力即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它是意志力的重要表現。不光是孩子,一個人的意志力幾乎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從拖延工作到存錢養老,只有意志力強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 一個人走得很快 一群人會走得更遠
    與教師促膝談心,更多時候,他都在傾聽,給教師的教學、工作上提出專業的建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教師,給予每位教師發展平臺,拓寬他們的發展空間,以各種形式給予師生關心和愛護,引導他們更好地成長。凝心聚力 為學校美好的明天貢獻力量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冉兆春踐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努力創設富有「海洋文化、和諧愉悅」的校園氛圍,把幾十年的豐富經驗傾力奉獻給師生和學校建設中。
  • 既然英語能讓孩子走得更遠,那麼在線英語還有哪個值得推薦?
    陳安可3歲開始學琴,每天都會在家練琴4小時,勤奮肯定是最重要的,但是也離不開父母的鼓勵和陪伴。 她的爸爸媽媽都不是音樂專業,卻在孩子學琴的路上付出了很多,陪孩子練琴、帶孩子上課、聽音樂會、大師課、音樂素養學習等等。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你賦予她怎樣的養分,她就自然而然成長為什麼樣。
  • 商業向善必然讓商業走得更遠
    在論壇上,張天培表示,商業向善必然讓商業走得越來越遠,在此基礎上,廣州高新教育集團正在從三個維度助力當地教育行業可持續發展有一種說法,商業就是最大的公益,我覺得講得有點絕對。但是關於公益和商業的關係,我是認為,二者是相輔相成,共融共生的。其實,我們來到國際公益學院學習,主要是探尋商業如何向善,讓我們用慈善之心去做商業,讓更多的人共同關注善與公益,從而也能夠引發更多的人關注到自己商業中的產品和服務。我想,商業向善必定能夠讓商業走得越來越遠,甚至是越來越寬。
  • 跟智商情商一樣重要,擁有抗逆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主的需求,其實成人也有自主的需求,我們也不喜歡老被管著,老被約束著。您這麼想一孩子從出生對這個世界全然不知,結果突然間發現吃飯得按點、吃什麼食物得爸媽決定、穿什麼衣服得爺爺奶奶告訴、必須得上學、必須得學這個學那個。這對於他來講其實都是壓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因為我們小時候這麼過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