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會牴觸額外布置作業:內驅力強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2020-09-17 爸媽精讀

作者:江妮(爸媽進化論主筆)

《親愛的小課桌》是從真實日常生活場景出發,以「課後託管班」為切入點的綜藝節目,探尋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一期節目中,一年級小朋友徐敬凱每天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外,還會做媽媽布置的練習題,他一天有9個作業,大部分是媽媽布置的。

在媽媽眼裡,徐敬凱很喜歡做作業,他覺得媽媽布置的作業不多,還可以再做一點,他對媽媽說:「我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我。」

但孩子的真實心聲卻是不喜歡學校布置之外的作業,對待媽媽布置的作業,他感嘆「真煩」。

徐敬凱媽媽對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比較自信,認為自己的做法對孩子是有益的。

孩子為討好媽媽,堅持額外完成試卷,但卷面比較潦草,心裡比較牴觸,在託管老師鼓勵下才終於完成。

在場教育專家認為,這種「為了你好」不是媽媽教育孩子成功,而是媽媽控制孩子的成功,孩子應該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的確如此,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完成。

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而不能只盯著考試,盯著試卷,才能走得更遠。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在TED論壇發表了關於Grit(堅毅)的演講,Grit 是指對長期目標的持久熱情與堅持。

她認為: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建造其內驅力,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動作,而非僅僅是表象動作。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積極努力地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具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前一段時間刷屏的北大考古女生鍾芳蓉,作為一名留守女孩,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學習上完全靠自覺。

受爺爺奶奶「不要像他們一樣總是種田」的影響,她從小就有走出小山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轉化成內驅力,使她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她的學習特點是看書快、寫作業快,背書快。

進入寄宿制中學後,她每天堅持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下課,她將自己的願望埋在心裡,化作動力,堅持學業就是唯一。

所有課程,她最喜歡的是歷史,她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是發自內心的興趣和熱情。

還記得「天才少年」張霽嗎?

張霽斬獲華為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天才少年」最高檔,年薪201萬。

從小時候起,他就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是自己做主,養成了堅韌的個性,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會輕言放棄。

他的求學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次高考失利後,他復讀了一年,第二年只考上一所三本大學-武昌理工學院。

他是個努力型選手,當期望與現實落差太大,他會根據現實調整目標,但是最終的目標不變。

此後十年時間,他專心學業,讀完普通本科後,再讀研,讀博,最後從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畢業。

現在他入職華為2個多月了,在華為渡過難關的關鍵時刻,他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

內驅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汲取複雜的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長大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父母手中的「線」,影響孩子的內驅力

面對孩子升學壓力和未來前途的焦慮,使很多家長試圖去控制孩子。

然而買禮物獎勵也好,批評懲罰也好,對提高孩子成績都不太有用。

最奇葩的做法,是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玩手機或電腦遊戲,用上了監控手段。

之前有一位父親裝攝像鏡頭監控兒子遭兒子報警,稱父親侵犯隱私,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

這些控制手段短期有些效果,但總體上對促進孩子學習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降低了孩子學習自主性,減少了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悲哀地發現,真正的學霸不是靠家長督促出來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歡學,發自內心的去學,才有可能在學霸的路上持續前進。

那是不是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只能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了呢?

那倒未必。

同事宏姐的孩子良子就是在爸爸的鼓勵下,對科技產生了興趣。

爸爸有意識和他一起探討他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引導他看書、思考。

爸爸還告訴他,要想查到更多一手科學資料,還要精通一門外語,所以,良子在小學4年級暑假,主動提出要報英語補習班,每天一個人搭公交車來回。

有一天爸爸媽媽下班回家,看見良子耷拉著腦袋,原來天氣太熱,孩子外出學習很曬很困,想打退堂鼓。

這時候爸爸媽媽趕緊鼓勵他,說他好棒,是個小小男子漢,尤其是爸爸,和他一起用學過的英語單詞去網上搜索他感興趣的科技資料,做科技簡報,激發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良子又有了學習動力,不知不覺中完成了2個月暑假英語學習。

良子後來英語成績很好,各科發展平衡,也保持了對科技的興趣,後來碩博連讀,走上了科研道路。

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從小要多培養,多肯定,讓孩子多獲得正向反饋,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說過: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待孩子,父母要像放風箏一樣,抓住手中的「線」。

要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引導,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肯定,在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的時候鼓勵,在孩子貪玩放縱的時候管理......

有時候要松一點,有時候要緊一點,但一定要牢牢拉住手裡的」線」。

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適合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

內驅力是可以培養的,作為家長,要做有心人:

第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著名學者楊絳小時候很淘氣,不太喜歡學習。

但楊絳的父親學識淵博,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楊絳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也非常喜歡看書,有空的時候,總是饒有興趣地讀古典文學和現代小說。

楊絳受父母的影響,會找出家裡的藏書出來讀,讀書多了便喜歡上了讀書。

在家庭創造一個能誘發孩子內驅力的氛圍,能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家長觀察孩子對學習和娛樂、運動等各方面的興趣,在孩子有興趣的點上給他肯定,不斷促使他強化內驅力。

第二,肯定孩子的價值感。

去年熱播電視劇《小歡喜》,方圓和董文潔的兒子方一凡,雖然成績在班上墊底,但是性格陽光,愛好廣泛,唱歌跳舞有天分。

爸爸方圓在家裡既寬容又開明,他不過分在意兒子成績,支持兒子發展愛好,媽媽後來也改變了總是批評指責孩子的態度。

方一凡在父母的關愛和肯定下,高考走藝考道路,通過努力考上了心儀的南京藝術學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要肯定孩子的價值感,引導孩子給自己設定目標,讓他自然自發的產生內驅力,向自己的目標靠攏。

第三、無條件的愛孩子。

「考得這麼差,媽媽不要你了」。媽媽的這種愛,是有條件的愛。

父母在孩子學習上,要想辦法找到孩子自信的一面,將它放大,讓孩子獲得自信,並不斷強化內心力量。

不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覺得孩子不可愛,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在孩子沒有找到興趣點或者內驅力不足時,要放平心態,靜待花開。

無條件愛孩子,欣賞孩子,支持孩子,在這過程中,孩子反而會找到自己的目標,激發自己的內驅力。

作者簡介:江妮,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媒體創作人,專注讀書分享,觀點發聲,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相關焦點

  • 慢養出來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親貝網小編經常聽到媽媽們這樣:當孩子哭的時候,急脾氣的媽媽們會甩出一連聲的吼:「哭,哭,就知道哭,煩死了!」看到孩子寫作業不專心,急脾氣媽媽立即來一大聲的呵斥:「你在幹嘛呢?!」看到孩子畫的畫不如己意,急脾氣媽媽張口就一句:「你這畫的是什麼呀?亂七八糟。」很多寶媽都是急脾氣,但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急脾氣是大忌。
  • 家庭教育裡,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
    《親愛的小課桌》是從真實日常生活場景出發,以「課後託管班」為切入點的綜藝節目,探尋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最近一期節目中,一年級小朋友徐敬凱每天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外,還會做媽媽布置的練習題,他一天有9個作業,大部分是媽媽布置的。
  • 一年級的孩子突然牴觸寫作業,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稱讚
    當語文老師也同時擔任班主任,遇到過這樣一件事:有一天,收到一位學生家長的簡訊,她和我說:「老師,最近孩子每晚寫作業,牴觸情緒特別大,不知道白天在學校的情況是什麼樣的?」當時已經很晚了,這位家長還發來一張照片,孩子撅著小嘴,哭著寫作業。我趕緊反思了一下,是不是語文作業布置太多?
  • 孩子愛讀的心理學,成就健康人格,走得更遠
    ,因為只有心理健全的孩子,未來才能走得更遠。每敘述一個孩子成長煩惱的問題,都會給出具體可行的建議,讓孩子學會正向的心理暗示。漫畫形式吸引孩子,語言通俗易懂,孩子一看就愛上並自願一直讀下去,才能讓他們進一步學習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不用旁人強迫,也能學得快、學得好、記得深。
  • 上高中讓孩子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孩子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每個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但是能成龍成鳳的畢竟鳳毛麟角。高中的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讓孩子自己思考定一個適合自己又能實現的目標,孩子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才能走得更遠。這個目標至少應該含兩個方面學習的短期計劃,人生的長遠規劃。
  • 允許孩子多做「無用」的事兒,能讓孩子走得更高更遠更快樂
    她說:如果「底數」是我們每一個人,而「指數」就是我們每天要做的事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增大自己的「底數」,使自己比別人「多一點點,好一點點」。每天只要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或者再努力一下,完成父母增加的輔導班作業,就已經算很好了。
  • 開闊孩子的視野與眼光讓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每個人都應該關注時事,以了解真實的社會、真實的世界,從而做到適應環境,調節自我,獲得更好的生活。孩子更需要樹立關心時政的意識,這樣他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可以更客觀地了解真實的社會,也可以更清晰地明了自己未來需要什麼想做什麼、想成為怎樣的人。
  •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是否走得更遠
    「想致富先修路」想讓孩子有出息,看父母的眼界,就是所謂的格局。 人很難擺脫突破自己的原聲的家庭,父母的格局限制孩子認知,思維方式,導致無法跨越。 盧梭曾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就已經收到了教育,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的教育中,意義重大」每個父母都特別重視孩紙教育,生怕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自己的認知眼界高度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 拖延、學習沒有專注力、沉迷遊戲,有自制力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孩子拖延、學習沒有專注力、沉迷遊戲是當今困擾絕大部分父母的問題,其背後的源頭都是跟自制力有關。自制力即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它是意志力的重要表現。不光是孩子,一個人的意志力幾乎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從拖延工作到存錢養老,只有意志力強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 孩子不愛寫作業怎麼辦?有可能是在逃避額外的作業!我有小妙招
    如果家長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不少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總是磨磨蹭蹭,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東西……孩子的表現令媽媽感到不勝其煩。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此類情況多半是為了逃避額外的作業。在「減負」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家長擔心「減負」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為了讓孩子多學一些知識,一部分媽媽便給孩子層層加碼,在孩子寫完作業後,往往會再給孩子布置一些額外的學習任務,殊不知正是這樣的額外作業打擊了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讓他們變得拖沓,不愛寫作業。
  • 老師布置作業後,孩子看得樂呵呵,家長忙得苦兮兮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家長可以隨時掌握孩子的動態。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家長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因為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作業發布在群裡,讓家長監督完成。如果只是文化課上的作業,大部分家長還是可以解決的。但很多家長最怕的卻是很多老師的「好心」,以幫助家長和孩子的互動為由的小遊戲。
  • 精打細算,才能走得更遠
    注意細節成本的核算,才能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量力而行的人,才能走得穩。只有穩,才能走得更遠。凡事需留三分力,不可拋卻一片心。孤注一擲的人,即便是僥倖贏了一次,也會倒在未來的某一次計算失誤上。世間各類競爭,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誰擁有的底牌越多,就可以佔得先機。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學校布置的作業,是給孩子的,還是家長的?
    顧名思義,家長作業是指學校為了引導家長督促孩子在家學習做作業,給家長布置的諸如「籤到、籤名、出試卷、做海報、做手工和改作業」等任務。這一類的任務既輔導了學生學習,又可以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的氛圍。 近日,南昌市教育局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南昌市普通中小學校辦學行為的若干規定》提出,教師不得布置機械性、重複性、懲罰性家庭作業,其中明確規定,不得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讓家長代為批改作業
  • 愛因斯坦:有想像力的孩子,未來走得更遠
    讀了幾十年書,出來社會後,發現學的知識都沒有用,我不想我的孩子再走這樣的路。作為一位事業型爸爸,我一直對家庭特別是孩子有愧疚感,由於之前不懂孩子大腦的發育特徵,因此在日常生活裡面不自覺的出現各種限制孩子的行為,給孩子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給孩子造成一些情緒上陰影,正是這些原因,我迫切的想為我的孩子做點什麼。
  • 孩子作業磨蹭就是想偷懶?磨蹭有6種原因,對症下藥才能解決問題
    第1個原因:無望無望是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在學校學一天,耗費了大量時間,但結果並不好,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沒有完成足夠的作業。回到家依然要做作業,孩子從心裡產生牴觸情緒,因為牴觸,所以就拖延不去做。孩子作業磨蹭,家長可以做出這3點改變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做作業磨蹭,我們必須承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首先,跟孩子確定當天的作業量,不隨機布置。
  • 有「彈性」的孩子走得更遠
    我們會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中,每個人的應對會不一樣。有的人仍然能從容應對,並讓自己獲得成功、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他們總能讓自己免受負面因素的妨礙,用樂觀心態鼓勵自己堅持,有內在的力量幫助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心理學上,這樣的心理因素被稱為心理彈性,是心理健康和追求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 幼兒園老師布置蔬菜作業,看到孩子抱來的大蔥,真是「實惠寶寶」
    孩子上幼兒園之後,不僅多了很多小夥伴可以一起玩,而且還能夠得到老師專業的教育,能夠讓孩子多方面發展。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會不時地布置一些課外作業或者是手工作業,能夠讓孩子在動手完成的過程中積累不同的知識,還能讓孩子體會到樂趣。
  • 多項腦科學研究證實:犯點小錯,孩子學得更多,走得更遠
    這種「恥辱」與壓力造成的悲劇並不鮮見,輕則孩子在學業上不願意挑戰有難度的作業,不願意開口說外語,老師也無法掌握孩子的學習進度;重則孩子不堪不完美的成績與家長的嘮叨,離家出走,甚至想不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可是許多人卻對孩子在學習上犯錯這件事有些苛責。
  • 也許一個人走得更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
    說到支教,張友超深有體會,他曾跟團隊一起去衢州龍遊支教,幫助很多家庭盡力解決求學難的問題,通過家訪和家長會讓孩子父母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這次支教讓他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學習資源,也更加堅定自己要學有所成,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