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妮(爸媽進化論主筆)
《親愛的小課桌》是從真實日常生活場景出發,以「課後託管班」為切入點的綜藝節目,探尋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正確打開方式。
最近一期節目中,一年級小朋友徐敬凱每天除了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外,還會做媽媽布置的練習題,他一天有9個作業,大部分是媽媽布置的。
在媽媽眼裡,徐敬凱很喜歡做作業,他覺得媽媽布置的作業不多,還可以再做一點,他對媽媽說:「我知道你們都是為了我。」
但孩子的真實心聲卻是不喜歡學校布置之外的作業,對待媽媽布置的作業,他感嘆「真煩」。
徐敬凱媽媽對培養孩子學習能力比較自信,認為自己的做法對孩子是有益的。
孩子為討好媽媽,堅持額外完成試卷,但卷面比較潦草,心裡比較牴觸,在託管老師鼓勵下才終於完成。
在場教育專家認為,這種「為了你好」不是媽媽教育孩子成功,而是媽媽控制孩子的成功,孩子應該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
的確如此,真正的學習能力是孩子主動願意去學習,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完成。
家長在孩子教育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而不能只盯著考試,盯著試卷,才能走得更遠。
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學教授Angela Duckworth,曾在TED論壇發表了關於Grit(堅毅)的演講,Grit 是指對長期目標的持久熱情與堅持。
她認為: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建造其內驅力,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內心」動作,而非僅僅是表象動作。
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外在獎勵或誘惑,一個人都能保持高度的熱情,積極努力地投入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中,且不會輕言放棄,具有強大的內心力量。
前一段時間刷屏的北大考古女生鍾芳蓉,作為一名留守女孩,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學習上完全靠自覺。
受爺爺奶奶「不要像他們一樣總是種田」的影響,她從小就有走出小山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這種願望轉化成內驅力,使她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她的學習特點是看書快、寫作業快,背書快。
進入寄宿制中學後,她每天堅持早上6:30起床,晚上10:30下課,她將自己的願望埋在心裡,化作動力,堅持學業就是唯一。
所有課程,她最喜歡的是歷史,她選擇北大考古專業,是發自內心的興趣和熱情。
還記得「天才少年」張霽嗎?
張霽斬獲華為任正非發起的用頂級挑戰和頂級薪酬吸引頂尖人才的項目「天才少年」最高檔,年薪201萬。
從小時候起,他就是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在生活上和學習上都是自己做主,養成了堅韌的個性,遇到困難和挫折不會輕言放棄。
他的求學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第一次高考失利後,他復讀了一年,第二年只考上一所三本大學-武昌理工學院。
他是個努力型選手,當期望與現實落差太大,他會根據現實調整目標,但是最終的目標不變。
此後十年時間,他專心學業,讀完普通本科後,再讀研,讀博,最後從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畢業。
現在他入職華為2個多月了,在華為渡過難關的關鍵時刻,他在貢獻自己的力量。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
內驅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汲取複雜的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長大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
面對孩子升學壓力和未來前途的焦慮,使很多家長試圖去控制孩子。
然而買禮物獎勵也好,批評懲罰也好,對提高孩子成績都不太有用。
最奇葩的做法,是家長為了控制孩子玩手機或電腦遊戲,用上了監控手段。
之前有一位父親裝攝像鏡頭監控兒子遭兒子報警,稱父親侵犯隱私,親子關係進一步惡化。
這些控制手段短期有些效果,但總體上對促進孩子學習沒有什麼用處,反而降低了孩子學習自主性,減少了孩子的內驅力。
我們悲哀地發現,真正的學霸不是靠家長督促出來的,只有孩子真正喜歡學,發自內心的去學,才有可能在學霸的路上持續前進。
那是不是父母對孩子的學習只能無為而治,順其自然了呢?
那倒未必。
同事宏姐的孩子良子就是在爸爸的鼓勵下,對科技產生了興趣。
爸爸有意識和他一起探討他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引導他看書、思考。
爸爸還告訴他,要想查到更多一手科學資料,還要精通一門外語,所以,良子在小學4年級暑假,主動提出要報英語補習班,每天一個人搭公交車來回。
有一天爸爸媽媽下班回家,看見良子耷拉著腦袋,原來天氣太熱,孩子外出學習很曬很困,想打退堂鼓。
這時候爸爸媽媽趕緊鼓勵他,說他好棒,是個小小男子漢,尤其是爸爸,和他一起用學過的英語單詞去網上搜索他感興趣的科技資料,做科技簡報,激發他學習英語的興趣。
良子又有了學習動力,不知不覺中完成了2個月暑假英語學習。
良子後來英語成績很好,各科發展平衡,也保持了對科技的興趣,後來碩博連讀,走上了科研道路。
對孩子的學習興趣,從小要多培養,多肯定,讓孩子多獲得正向反饋,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赫伯特說過:一個父親勝過一百個老師。
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對待孩子,父母要像放風箏一樣,抓住手中的「線」。
要在孩子有興趣的時候引導,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肯定,在孩子出現畏難情緒的時候鼓勵,在孩子貪玩放縱的時候管理......
有時候要松一點,有時候要緊一點,但一定要牢牢拉住手裡的」線」。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兒童學習任何事情的最適合的時機是當他們興致高,心裡想做的時候。
內驅力是可以培養的,作為家長,要做有心人:
第一,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著名學者楊絳小時候很淘氣,不太喜歡學習。
但楊絳的父親學識淵博,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楊絳的母親是個家庭主婦,也非常喜歡看書,有空的時候,總是饒有興趣地讀古典文學和現代小說。
楊絳受父母的影響,會找出家裡的藏書出來讀,讀書多了便喜歡上了讀書。
在家庭創造一個能誘發孩子內驅力的氛圍,能培養孩子學習興趣。
家長觀察孩子對學習和娛樂、運動等各方面的興趣,在孩子有興趣的點上給他肯定,不斷促使他強化內驅力。
第二,肯定孩子的價值感。
去年熱播電視劇《小歡喜》,方圓和董文潔的兒子方一凡,雖然成績在班上墊底,但是性格陽光,愛好廣泛,唱歌跳舞有天分。
爸爸方圓在家裡既寬容又開明,他不過分在意兒子成績,支持兒子發展愛好,媽媽後來也改變了總是批評指責孩子的態度。
方一凡在父母的關愛和肯定下,高考走藝考道路,通過努力考上了心儀的南京藝術學院。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要肯定孩子的價值感,引導孩子給自己設定目標,讓他自然自發的產生內驅力,向自己的目標靠攏。
第三、無條件的愛孩子。
「考得這麼差,媽媽不要你了」。媽媽的這種愛,是有條件的愛。
父母在孩子學習上,要想辦法找到孩子自信的一面,將它放大,讓孩子獲得自信,並不斷強化內心力量。
不能因為孩子成績不好,就覺得孩子不可愛,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在孩子沒有找到興趣點或者內驅力不足時,要放平心態,靜待花開。
無條件愛孩子,欣賞孩子,支持孩子,在這過程中,孩子反而會找到自己的目標,激發自己的內驅力。
作者簡介:江妮,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媒體創作人,專注讀書分享,觀點發聲,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