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細心觀察就會發現,不少孩子在寫作業的過程中總是磨磨蹭蹭,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吃東西……孩子的表現令媽媽感到不勝其煩。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出現此類情況多半是為了逃避額外的作業。
在「減負」的社會環境下,很多家長擔心「減負」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為了讓孩子多學一些知識,一部分媽媽便給孩子層層加碼,在孩子寫完作業後,往往會再給孩子布置一些額外的學習任務,殊不知正是這樣的額外作業打擊了孩子做作業的積極性,讓他們變得拖沓,不愛寫作業。
美國總統羅斯福第四次當選時,一位記者請他談一談感想。他微笑著拿起一塊蛋糕請記者品嘗,當記者吃完第一塊後』他熱情地請記者吃第二塊,見總統盛情邀請,記者在吃飽的情況下不得不吃了下去。緊接著,斯福又請記者吃第三塊,記者勉強吃了下去。不料,羅斯福又對記者說:「再來一塊吧。」記者連忙拒絕。羅斯福笑著說:「現在不要問我有何感想了,我想你已經感受到了。」
有一種效應叫超限效應,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引起人心理逆反的一種現象。
家長在孩子做完作業後,不斷地給孩子施壓,佔用孩子的娛樂時間就屬於超限效應,正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言:「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要知道, 媽媽給孩子布置過多的額外學習任務,不僅不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反而會使孩子心生反感,從而出現排斥做作業的情況,在他們看來,與其做完作業後受到家長的「壓迫」,佔用自己的娛樂時間,倒不如磨磨蹭蹭地做,至少還可以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多出一些玩的時間。
那麼,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1. 讓孩子認為「快〃有好處
解決孩子故意拖沓的關鍵是讓孩子覺得做作業「快」有好處, 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使孩子高效地完成作業。媽媽在孩子寫作業之前可先就作業情況為孩子進行一個時間預估,過程中要注意給孩子留出足夠的休息時間。比如,可引導孩子在做完30分鐘的作業後,休息10分鐘。這10分鐘的時間,孩子可自行支配。經過幾次這樣的互動後,孩子便會認為媽媽言而有信,從而提高做作業的積極性。因為在他們看來,早做完作業就可以早早地去玩。
2. 將作業換個形式
家長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出發點是讓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識,但是學習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僅僅局限於規規矩矩地坐下來看書或寫作業,如果家長不斷地給孩子施壓,孩子不僅會排斥做作業,還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因此,家長不妨把額外作業換種形式,引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比如,在孩子做完作業後可以給孩子切一塊小蛋糕吃,讓孩子觀察切蛋糕的角度與數量,在吃與玩的過程中了解數學關係和概念,加深對知識的認識,其實這也是一種有趣的作業。再比如,媽媽發現孩子不會寫作文,不妨在孩子每天完成作業後,用10分鐘的時間與孩子聊一聊一天之中的趣事,在輕鬆氛圍中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和組詞造句能力。
我是文墨軒(專注於5-12歲大語文同步練字)創始人、規範字書寫高級培訓師、家庭教育指導師,關注我,每天分享家庭教育育兒技巧、規範字教學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