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系統的複雜度,雖然有很多定義方式,但作為複雜性科學的基本問題,遠遠沒有獲得確定的回答。重整化群可以通過數學變化,統一地考察不同尺度的物理系統。近日發表在PNAS的一篇論文,基於重整化群,提出了在多層級複雜系統中定量描述複雜度的新方法。
郭瑞東| 作者
鄧一雪| 編輯
論文題目:
Multiscale structural complexity of natural patterns
論文地址: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7/48/30241
1. 已有的複雜度定義的方法
最廣為人知的定義複雜度的方式,稱為Kolmogorov複雜度,該方法使用能夠對某一信息編碼的程序的最小長度,來代表一段信息的複雜度。例如101010相比110001,前者由於存在規律,能夠用更短的程序描述,其複雜度更低。
如果不同尺度的子系統間相似度較低,那麼系統的複雜性也越高。然而,我們對複雜度的直覺,告訴我們需要該定義同時反映系統中有多少組件及連接,以及系統中的這些組件及連接是否可見。基於系統自相似來定義複雜度的方式,只反映了後者,沒有考慮那些系統中隱藏的連接,不完全符合我們對複雜度的直觀映像。
在真實環境,例如生物系統、社會系統中,往往同時存在多個層級,不同層級的結構,以及受到的約束存在顯著區別。考慮到複雜系統往往是層級化的,對系統複雜度的定義就必須考慮到不同層級,而不能主觀地規定某一層級的特徵是本質的。複雜科學需要提出一個明確定義,能夠整合不同層級信息、且具有魯棒性的複雜度定義。對於那些完全有序或完全無序的系統,該定義得出的複雜度都應該極低。
這篇PNAS論文,提出了基於重整化群的複雜度定義方法。
2. 基於重整化群的複雜度定義
例如拍照的時候zoom in,發現看到的現象有些接近,將小尺度的現象,放到大尺度去分析。由於系統具有自相似性,通過對比兩種模式下分析的差異,可以用大尺度的分析,來作為對小尺度現象的建模。這可以看成是重整化群的通俗理解。
圖1. 基於重整化群計算圖片複雜度的方式
如何計算上面這幅圖片的複雜度?重整化群的方法,是將該圖分為16份,再將圖中的某一份放大之後分為16份,將其中像素平均後,得出該子圖的不同區域像素值。將原圖的16個子圖依次排列,得到A,再將子圖分割排列得出圖B,計算圖A和圖B之間的差異,得出圖O。將所有如此分割得出的圖O的複雜度加和,就完成了一個層級上的迭代,將不同層級的結果加和,即得出了原圖的複雜度。
圖2. 自然界和人工產生的圖像對應的複雜度
上圖中從左到右,該方法計算出的複雜度依次升高,這展示了使用該方法,可以衡量圖像的複雜度,符合人類直覺。具體對的計算方法和公式,請參考原文。
3. 通過複雜度判斷相變
在統計物理中,Ising 模型描述了磁性原子之間由於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晶格。由於該模型中,參數在某個閾值左右的細微變化,就能引起系統整體的顯著變化,這被稱為相變。發生相變前後,系統的複雜度會發生顯著變化,這可以用來驗證新提出的複雜性度量方法。
圖3. 二維Ising模型的模擬數據下,不同溫度和複雜度的對應關係
上圖中,橫軸溫度可以看成是系統具有的能量,能量越高,系統越無序。紅色和藍色的線代表計算複雜度時,迭代計算的次數不同,即對複雜度的計算方法有所不同。不論那種計算方法,當相變發生時,複雜度都會呈現顯著變化。而藍線對應的算法,當系統的無序程度進一步提升時,複雜度下降,這符合一個完全無序的系統沒有處在混沌邊緣系統複雜的直覺。而紅線對應的算法,由於迭代次數過少,導致其不會考慮更小尺度的差異,相變點之後,複雜度就不再變化。
而在更高維度,以及真實的微粒擴散過程中,該方法都能夠反映出相變現象。如下圖所示
圖4. 三維系統中,基於重整化群的複雜度算法得出的複雜度和系統溫度的關係
圖5. 微粒擴散過程中,隨時間變化的系統複雜度
4. 複雜度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以上實驗說明,在固態物理中,可以使用該方法,根據實驗得出的圖像來發現如法通過實驗找到的相變現象。
此外,在機器學習中,系統的複雜度可以成為額外的信息來源,例如在應對對抗性攻擊,即通過改變少數像素點,就改變對應分類標籤。例如本文作者假設上述改變會增加圖片局部的複雜度,從而改變原圖中各個子圖的複雜度分布,據此識別對抗性的訓練數據集。
而在生物領域,複雜度這一概念的應用雖然鮮有研究,但通過計算處在進化樹上不同物種的基因序列的複雜度,可以研究進化過程中的相變點,即生物集中爆發或產生顯著變化的過程。不同層級系統間的競爭和制約,被認為是生物體複雜性的來源之一。而這也反映了時間及空間層面上的不同系統存在的不相似性,在複雜性科學的核心位置。
測量複雜度還對因果發現有啟發。之前的研究中,根據對不同信號壓縮的難度差異,判斷信號間的因果方向,更難壓縮的信號是因[1]。據此我們可以推測,考慮不同系統間的複雜度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的先後,有可能可以判斷出兩個系統間的因果箭頭。這有賴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資料
1. SY, Pranay, and Nithin Nagaraj. "Causal Discovery using Compression-Complexity Measures." arXiv preprint arXiv:2010.09336 (2020)
複雜科學最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