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社區生意應該怎麼做?我的建議就是活動要少而精,要善於抓住隱藏在社區的免費流量,一個經常做活動的社區店鋪,往往是撐不過一年的,為什麼呢?
因為社區的人群相對來說是比較固定的,大多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留在家裡面的人多半是負責家庭生活開支的,他們的消費習慣是品質要好,其次才會去看價格,這就意味著店家想要通過低價的產品獲得顧客是很難的,除非低價產品的質量也能過關,不過要是又滿足低價又滿足質量,還真賺不了幾個錢,而賣正常利潤的產品,顧客的可選擇空間就大了,周邊又不止你這一家。
如果你喜歡觀察,你就會發現,小區附近的那條街道有的店一做就是10幾年,而有的店來來回回一年就要換幾個老闆,都做不長久。大家都知道開店成功的重點就是要擁有自己的客流量,這是每一個老闆都知道的道理,但是知道這個道理並不一定顯示生活中能做到,那麼作為一家社區店鋪,如何抓住自己的客流量呢?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社區便利店的案例,看看老闆是如何通過低成本獲得大量客流,穩穩噹噹開店十年不換人的?
案例背景
這家便利店就位於一個居民的住宅小區,經營店鋪的是一堆中年夫妻,夫妻倆都來自於農村,店鋪面積也不大,50來個平方左右。說到社區便利店,裡面賣的產品都比較大眾化,對於居民來說,都是一些常用品,重複消費的頻率很高,那麼消費頻率是不是代表著生意好呢?
不一定,因為砸社區附近,像這種類型的便利店多著呢?向陳先生夫妻倆經營的店鋪附近另外就還有3、4家,這些都是陳先生的直接競爭對手。
而陳先生天生性格比較老實,每天都是在店坐等顧客上門,絲毫沒有察覺周邊無形的競爭,生意也一直都不溫不火,陳先生的老婆是一家大型商場的銷售人員,平時上班也沒時間關注家裡店鋪的生意。有一天她突然發現店鋪的營業額好像比之前下降了許多,並且出現了一直下降的趨勢,幹銷售工作讓她對市場很敏感,就向丈夫打聽了最近店鋪的生意。
問了之後才知道,這種情況已經維持一個月了,丈夫是個榆木腦袋肯定不指望他能想出什麼好法子,張姐首先是把陳先生劈頭蓋臉罵了一頓,怪他有問題不商量,然後自己又想了一個法子,運用到了店裡面,就這樣店鋪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幾年下來居然成為了這條街開店時間最長的店鋪,那張姐到底是用了什麼法子了呢?
具體操作
1、提供便民廣告欄
張姐在自家便利店的門口掛上了一小塊黑板,這是拿來幹啥的呢?未必她要教大家什麼知識嗎?這個是供周邊的居民使用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經常路邊的樹上和一些過道,都會貼上一些房屋出租或者售賣或者其他的,但是現在因為打造文明城市,這些小廣告是不允許到處亂貼的,城管一般看到了就會隨手撕掉。並且時不時有居民丟東西,找東西都沒地方找,想發個失物招領都沒地方發,為了便利居民的日常生活,張姐就在門口放上了這塊黑板,並且告訴了大家他的用途。
2、提供免費的電子秤
除了放上一塊小黑板,還在店門口放了一個電子秤,路過的行人可以進店免費稱體重,這樣做了以後,經常很多人下班回家或者晚上吃完飯散步都會過來稱一下體重,張姐的這兩個做法啊,很快就獲得了周邊居民的讚賞。
可是做生意不是做慈善,改有的競爭還是沒有變,競爭對手仍然還在那麼,但是啊張姐還真就是靠著這兩個法子盤活了店鋪的生意,想知道她到底是怎麼做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