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越來越不願意生娃了

2020-12-23 騰訊網

上面是世界人口最新排名。

將近79億的世界總人口之中,中國人口總數13.95億,位居第一,佔世界總人口的17.7%。

排在第二的是印度,13.63億,只比中國少0.32億。按照印度的勢頭,以及中國人生孩子意願跌破所謂的總和生育率警戒線,中國人口長期居於世界第一的排名很快就將不保。

·1·中國人口世界佔比,歷史上是NB得一塌糊塗的存在

在人口佔比上,中國曾經在多個歷史朝代都位居第一。國家強盛、社會穩定和經濟富庶時期,佔比還非常高,NB得一塌糊塗。

舉幾個慄子。

西漢時期漢武帝東徵西討南徵北戰,河西走廊第一次被納入中國領土,新疆地區首次進入中國版圖,連朝鮮半島也屬於漢帝國,越南則為漢帝國的交趾郡。

西漢時中國人口最多的時候有6300萬,同期世界人口大概1.7億,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超過37%。

世界上每三個人至少有一個是中國人。

唐朝人口約有8050萬,同期世界人口大約2.2億,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為36%。

與西漢時期相比,佔比有所下降,但降得不多。

中國歷史上跟同時期的周邊及世界各國比較而言,漢唐算是十分強盛的了。但中國人口的世界佔比還沒達到峰值。

到了宋朝時期,大多數人眼中看到的是弱宋,老是挨北方少數民族的揍嘛,比如西夏,比如遼,比如金,還籤了割地賠款的條約,甚至兩個皇帝都被俘虜到了北方去了。

但是,宋朝的經濟是十分發達的,宋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內亂,財政收入只有跟唐代時期的持平水平,北宋中期很快發展到唐代的2倍以上。這樣的增長不是靠農業壓榨,而是工商業經濟迅猛發展,工商業財稅收入佔了它財稅總收入的50%,多的時候達到70%。正是這樣,才有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問世。

繁榮富庶的經濟,反映在人口上,就是宋代人口增長迅速,比唐朝增加了4000萬,達到1.26億,如果算上同時期的西夏、遼和金——後來都是中國人嘛,總人口達到1.4億多。北宋初年世界總人口大約2.4億,南宋末年世界總人口大約3.6億。大致算一下,北宋時期的中國人,佔到世界人口總數的40%以上!

接近一半了!

明朝中後期,地球處於小冰河時期,世界性的天氣變化劇烈,各種災害頻繁,人口快速增長進程被打破。不過,這時候中國人口還是佔了世界總人口的35%。

隨著美洲的高產農作物諸如紅薯、土豆、玉米等在世界範圍內,包括中國廣泛引進播種,世界人口進入增長爆發期,到清朝中期,世界人口從5.6億增長到1800年的10億,到1900年增加到17億。清朝人口最多時大約4億,所以那時常說「四萬萬中國人」。

1800年清嘉慶時,中國人口3.2億,世界人口10億,中國人口佔世界32%。

到了1900年時,清朝光緒時期,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下降為23%。

由此可見,到清朝中後期以後,由於糧食問題大幅度得到緩解、西方工業化完成、科學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速度高於科學技術滯後、仍處於閉關鎖國或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雖然中國總人口還在繼續增長,但增速和世界佔比下降十分明顯。

·2·新中國成立後,從鼓勵生育到實行計劃生育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中國人口5.4億,五年後的1954年,增加了0.6億人,跨入6億門檻,達到6.026億。

1957年,馬寅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新人口論》,提出節制生育政策。當時中國沒有明確的人口生育政策,但由於政府嚴格限制流產等規定,這實際上是在鼓勵人口增長。

1964年,中國人口十年間增加了1億人,跨入7億門檻,為7.049億人。同一年,國務院成立計劃生育委員會。此後城市裡開始實行節制生育,而農村,約有五分之一的縣不同程度地開展了計劃生育工作。

總的來看,這一段時間的節制生育政策效果並不明顯,數據表明,此後一段時間,中國人口增加的速度是在加快的,增加一億人的時間由此前的7年變成了5年:1964年人口為7.049億人;5年後的1969年,人口增加了1億,為8.067億人;再過了5年,到1974年又增加了1億人,為9.085億人。

1970年開始,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逐步形成並全面推行。1970年人口計劃正式納入了國民經濟發展計劃。1973年政策明確要求,一對夫婦生育子女數最好一個,最多兩個,生育間隔3年以上。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要普遍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基本只準生一個孩子,把「提倡」當成了「只準」。

1982年,計劃生育列為基本國策。

尤其是在城市和工作單位裡,實行了把「提倡」當成了「只準」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之後,成效是顯著的。這之後一段時間,人口增加速度沒有因為適齡生育人口基數的大幅度增加而顯著增加,每增加1億人的時間則由5年延長到了7年:數據顯示,從1974年到1981年,7年時間中國人口增加了1億,達到10億;再過了7年,人口又增加了1億,1988年人口達到11.1億;7年後的1995年,人口增加了1億,總人口為12.11億。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有其合理性,但是到了後來,其弊端也顯現出來了:一是帶來了人口老齡化問題。年齡超過60歲的人口2030年為四分之一,而到2050年,每三個中國人中就有一個超過60歲!專家認為,即使中國的經濟仍能保持增長勢頭,到那時也難以養活這麼多老年人。就是說,中國人老得比富得快。其次,另外中國8%的少數民族不受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長期主要在漢族人口中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會導致人口的民族比例出現失調。第三,計劃生育政策下出現男女比例失調問題比較突出,這會給社會造成很大的隱患。

·3·中國人口增長速度和生育欲望持續走低

觀察中國人口每增加1億人所需要的時間,其主要的轉折點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計劃生育政策主導下的人口生育,差不多每隔7年中國就會增加1億人。這之後,每增加1億人的時間分別是10年和15年,增速顯著放緩。

上世紀90年代,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提速明顯,與此相反,人口的增長卻出現趨緩趨勢。

從12億人口到13億人口,中國增加1億人的時間,比之前的7年再度延長,到2005年達到13.075億人時花了10年時間。

到2020年的今天,中國人口13.95億人,15年過去了,人口還沒增加到1億,跟此前每隔5年、7年、10年增加1億人相比,滯脹十分明顯,以至於社會各界驚呼「中國人口紅利結束」「老齡化社會提前來到」「中國社會未富先老」……

對於近年來人口出生數量下降問題,國家層面是相當重視的。

2011年11月,中國各地全面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國各地實施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實施全面二孩政策。

不過,根據此後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人們生育二胎的欲望並不強:在已育一孩的女性中,在各地樣本人群中,計劃生育二孩的女性僅佔28.3%-30.1%。

從實際的生育結果來看,中國的生育增長趨勢並不樂觀:

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為1786萬。

2017年全國新出生嬰兒數為1758萬人,比上年減少28萬人。

2018年全年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比上年減少135萬人。

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比2018年減少58萬人。

每年的新出生人口數量,逐年在減少。這是個無法迴避的客觀事實。

到現在,中國人口的世界佔比只有17.7%,比起歷史上最高峰的宋代,降低了接近三分之二,那時候世界上每兩個半人中就有一個中國人,而現在,世界上每6個人才有1個中國人。

中國人佔比低了,一方面是別的國家尤其是別的發展中國家生育率上來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人的生育率大大下降了。

2016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95‰;2017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2.43‰;2018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0.94‰;2019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為10.48‰,是我國自1949年以來出生率的最低值。

2020年呢?鑑於今年的疫情和經濟狀況,恐怕出生率還會再度下探,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4·中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近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撰文表示:「目前,受多方影響,我國適齡人口生育意願偏低,總和生育率已跌破警戒線,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

所謂總和生育率,形象地理解,大概就是在一個國家中,每個適合生育年齡的婦女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數,國際公認的標準是2.1個,這樣能保持人口的代際平衡。1.5則是高度敏感警戒線,低於此數,將會可能掉入低生育陷阱,導致社會經濟各方面出現問題,典型的西方國家如日本人不願意生孩子從而進入長期的老齡社會就是如此。

而中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總和生育率就降到了2.1的更替水平之下;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時的總和生育率為1.33,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則進一步降至1.18。

李紀恆部長的撰文其實說得保守了很多,中國的實際情況是總和生育率在十幾年前就遠遠低於敏感警戒線了。

迄今,作為解決此問題和扭轉此局面的手段之一,中國放開全面二胎政策已經實行五年,但是這幾年中國人口出生率繼續走低,效果似乎不明顯,看來以前被人們廣泛詬病的計劃生育政策並不是導致人口出生率持續走低的唯一原因。

如果把這個人口轉折的關鍵期拉長一點看,用二三十年來扭轉這個局面應該是可以做到的——之前用二三十年實現了計劃生育的效果,只是如今的社會經濟各方面複雜得多了,扭轉起來困難程度會大很多。

因此,政策措施需要進一步深入和深化。

在放開全面生育二胎政策、甚至考慮全面放開生育三胎政策之後,更需要國家在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託幼等方面加快進行調整。顯然,不在這些方面下大功夫下深功夫下苦功夫,不在社會經濟深層次方面著力,生育率持續下降、總和生育率跌破警戒線這個社會問題,將很難得到根本解決。

要真正實現人口發展向良性方向轉折,如果只是採用隔靴搔癢,甚至緣木求魚的辦法,恐怕是做不到的。

因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生活工作中,人們在各方面的負擔和壓力都太大了,適齡家庭和婦女即便想生孩子,也生不起,養不起呀!生育養育教育的成本太高了。

養一個是養、養一群也是養的時代過去了。

現在,人們之所以願意生育,除了準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生得起,養得起,更要養得好!

相關焦點

  • 二貨脫口秀|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
    大家好,我是隔壁老羅,今天和大家聊聊這屆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在我們傳統的觀念裡,我大多數人一般都是先談戀愛,然後結婚,最後生娃,我覺得不是很多年輕人不願生,而是很多年輕人卡在了戀愛或結婚的階段,這就導致很多年輕人無法走到生孩子的階段,當然也有直接跳過了戀愛和結婚,就生孩子的。
  • 你願意為福利生娃嗎?
    文 | 那五8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發報導,題目叫做《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鼓勵二胎政策莫畫餅充飢》。許多看了標題的網友紛紛吐槽:生不生娃難道不是個人的私事嗎?怎麼上升到國事了?其實,從生育率、人口結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的角度來看,生娃還真的是國事。官媒這一次並沒有說錯。
  • 「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上熱搜,生了娃的你後悔了嗎?
    文 | 團媽 部分圖片自視覺中國「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生娃」上熱搜,生活壓力大、教育成本高、時間被擠壓……往往成為首當其衝的理由,甚至有的年輕人發出靈魂反問:為什麼要生娃? 每當婚姻與生娃的話題上熱搜,評論區幾乎儘是否定的態度。當年年輕人為什麼恐婚恐育?
  • 為什麼中國人不敢生了?
    但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為什麼不敢再生了,抑或是中國人為什麼之前特別愛生,而後來不敢生了。 但是改革開放後,一般農村生五六個娃還是養活得了的。尤其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孩子的期許也沒有那麼高,五六個孩子裡面能有一個接受高等教育就算不錯了。而當這名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時候,其餘幾個孩子已經成為勞動力了,一家人供養一個大學生還是綽綽有餘的。但是現在,你不可能只讓孩子接受完義務教育,然後步入社會成為廉價勞動力。
  • 國家鼓勵生育,為何居民卻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了呢?有人說生孩子是人類繁衍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年輕人貪圖享樂,不願意生孩子,是不負責任的表現,有人說現在生娃養娃成本太高,如果不能提供一個舒適的成長環境,那麼寧可不要生,這才是對下一代負責任的表現。
  • 奶奶越來越遭嫌棄,姥姥也不願意帶娃了,真實情況很諷刺
    一是為孩子不孤單有個玩伴,二是為了方便將來多個兒女陪在身邊。在生活和經濟的雙重高壓下,很多家庭重擔無法靠男性獨自承擔,所以女性在生完孩子後,不得不快速投身工作,所以帶孩子的任務就交給孩子奶奶或者姥姥。姥姥也不願意帶娃了,現實很諷刺過來人都知道,有女人在的地方就有「戰爭」,尤其是「婆媳矛盾」,是自古以來最難解開的謎題。所以很多女性為了避免婆媳矛盾,把孩子留給親媽照看!
  • 年輕人不願意生娃,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這屆年輕人到底為什麼不願意生娃呢?首當其衝的原因,便是經濟壓力。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孩子就是行走的碎鈔機。」道理其實很簡單,從產檢到生產、再從出生到上學,孩子成長的任何階段,父母都要花費大量的金錢。
  • 第一批丁克進入老年,越來越多人選擇丁克,為何不願意生娃
    人紅了之後就各種採訪,又有記者問李健為什麼不生孩子,李健說自己和老婆是堅決的丁克族,覺得沒有必要延續自己的基因,自己的基因沒有什麼了不起,又不是什麼瀕臨滅絕的物種。真正意義上的丁克是指有錢有生育能力,卻不願意生孩子,但是現在一般沒有孩子的夫妻,我們都稱為丁克,而有一些丁克族也是逼於無奈。
  • 2018年新生兒出生率最低,2019也不多,90後女性為啥不願意生娃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明顯的周邊的丁克家庭或者是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以前說到獨生子女家庭,第一反應就是當時因為收到國家政策的影響,所以只能生一個,現在聽到獨生子女家庭,大家的感想應該是各種.由上面數據可見,2018年是有史以來出生率最低的一年,2019年還未統計,但是可能也並不樂觀,那麼90後的女性為什麼都不願意生娃了呢?其實有幾點原因挺現實的.
  • 「再不生娃,生娃的人就沒了」,女孩越來越少是個惡性循環?
    這不,表弟剛結婚倆月,我姑姑就開始催生了。催急了,我表弟就說:「不生,連房貸都快顧不上了,還生孩子,找罪受啊?」但是,年輕時當過多年婦女主任的姑姑,仍不氣餒,甩出一句:「再不生娃,生娃的人就沒了!」聽到這話,我表弟很鬱悶,當年他小的時候,看著媽媽「管著」別人不讓生。
  • 什麼原因阻礙年輕人生娃?網友:女的越來越獨立,男的越來越媽寶
    ,女性變得更加獨立,「媽寶男」越來越多。很多城市人口一般結婚較晚,生完第一個孩子後,職場上沒有上升的男性,又面臨35歲中年危機,養一個孩子比較吃力,更不敢輕易提及生二胎的事情。養一個孩子是長期投資,衣食住行、教育、醫療、玩樂等,都需要經濟來承載。
  • 什麼原因阻礙年輕人生娃?網友:女的越來越獨立,男的越來越媽寶
    01生育窘境年輕人不願生娃,女性變得更加獨立,「媽寶男」越來越多。03生二胎三胎的家庭《新生日記》綜藝節目中,很多明星家庭會有多個孩子,他們不缺少經濟基礎,老人帶娃也無後顧之憂,也可以請保姆解決帶娃問題,他們可以一邊忙著事業,定期回來照顧孩子。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孩不願「生娃」?產科醫生說出原因,句句在理
    可如今的現狀是:國家全面開放二胎政策,大力倡導國民夫妻生娃,但願意生娃的家庭卻越來越少。高贊回復②:我和老婆是丁克,不生孩子的理由只有一點,就是「我們不想生」;至於原因,諸如害怕生育風險、嫌小孩麻煩,不願意犧牲家人生活質量等等。
  • 越來越多的家庭,不願意要二胎,都是因為這些因素
    起初人們擠破頭得要二胎三胎,但現在政策放開了,很多家庭卻不願意要二胎了。這種現象讓人摸不著頭腦,其實大部分的家庭不願意要二胎,原因顯而易見!本期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當然這些也是我對身邊的姐妹做了小調研得來的,並非憑空想像。中國人都注重養老,當然是孩子多了就更好,孩子長大不孤單,而且老了以後自己的孩子壓力不大,那麼為什麼二胎能要卻不要呢。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孩子?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生孩子?因為現在的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需要考慮更多關於生孩子所付出的代價。而人們從很願意生孩子到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雖然人們可以選擇不生孩子,但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孩子的出生率並沒有極大的減少,因為養兒防老、傳宗接代,包括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光榮母親」等政策的影響,大家還是很願意生孩子的。因為自己會生孩子利大於弊,所以願意生孩子。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明星選擇剖腹產,而不願意順產生娃,原因在這
    記得當時生女兒時,產科醫生就說:身體指標合適,儘量順產,產後恢復快!雖然順產產後恢復快,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明星,都傾向於剖腹產呢?原因或許在這01、女明星太瘦,骨盆小大多女明星為了保持身材,常年泡在劇組時,都在節食減肥!久而久之,她們的骨盆就會變小,骨盆太小,順產壓力就會大,危險性也會變高。再者,順產後的女性,很容易身材走樣、骨盆變寬!
  • 越來越多的女性不願意生孩子?終究逃不過這幾個原因,真實又扎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了不結婚、或者是結婚後選擇生孩子。雖然國家一直鼓勵女性生育,但我國的生育率依舊是下滑的趨勢,這就不禁讓我們好奇,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不願意生孩子了呢?雨萌非常苦惱,因為自己非常喜歡現在的事業,不想因為孩子而放棄,關鍵是婆婆不理解也就算了,就連自己的老公和娘家媽也開始催!有一天,雨萌的婆婆請了很多的親戚朋友來家裡一起吃飯,婆婆說的是來看望她自己,但其實是催娃宴。飯桌上,大家都有意無意的聊起關於孩子的話題。
  • 「女人越來越獨立,男人越來越媽寶」老人談年輕人不生娃一針見血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不想生孩子呢?這個問題,我身邊一位老人說的很通透,真是一針見血。小區王大爺,退休前在居委會工作,經常調解家長裡短,所以對現在年輕人不生娃的事非常有看法。他說:「現在女人越來越獨立,男人越來越媽寶,生育率能上去才是奇蹟呢!」
  • 「再不生娃,就沒有生娃的人了」,女孩變少是種「惡性循環」
    ,就沒有生娃的人了:相信大家平時一定會聽到各種親戚的「催生」指示,還有不少家長會表示說,如果再不生娃的話,就沒有生娃的人了。這和過去的那個時候的人完全不同,在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時候,大家都在勸周圍的人不要多生,可是現在的人們又開始提倡生娃。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變化,和現在的形式是有一定的關係的。在現如今這個社會形勢下,如果再不生娃,以後女性就會越來越少,人口數量將會成一大問題。
  • 低生育率問題引發擔憂,為啥現在的中國女性都不願意生娃了?
    遠在四川瀘州鄉下的王蓉生完兩個女兒之後,雖然婆家還想讓她繼續生個男娃,但她下定決心不生了。「即使國家放開三胎也不生了。現在農村養孩子也得吃幾百塊一罐的奶粉,不吃奶粉就是長得慢,孩子多了養不起。」她說。如今,無論在一線城市,還是廣大農村地區,育齡婦女普遍出現了生育意願下降的現象,導致我國正在從「政策性低生育」進入「內生性低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