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中交集團發布重大科技成果

2020-12-16 澎湃新聞

中交集團積極實施「科技強企、創新發展」戰略,堅持面向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面向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穩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支撐了國內外一批重大工程建設,形成了中交集團獨特的核心技術競爭力,使得「中國路」、「中國橋」、「中國港」、「中國島」和「中國港機」已成為享譽全球的國家名片。

↑點擊觀看視頻↑

現在選取在中交集團高端科技智庫成立大會暨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公布的20項重大科技成果進行展示:

01

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

研究攻克了離岸深水港建設中遇到的重大應用基礎理論、設計、施工和材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難題,解決了我國深水港口岸線不足問題,滿足了船舶大型化發展和貨物運輸增長的需求,讓中國有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建港的實力,使中國港成為「中國製造」的新名片。

02

大跨橋梁建設技術及裝備

立足橋梁工程科技前沿,發揮中交集團的全產業鏈優勢,融合相關領域尖端科學技術,瞄準長大橋梁結構安全、智能建造、智能管養三大方向開展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形成我國在橋梁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推動世界橋梁建設技術的進步。

03

水下隧道建設技術及裝備

攻克水下隧道在設計、施工及裝備等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題,擁有了國際領先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外海沉管安裝成套技術及裝備。全面提升我國水下隧道鑽爆法、盾構法、管幕凍結法、堰築法等核心建設關鍵成套技術和水下隧道防水技術,推動我國跨海通道和過江通道建設技術進入世界前列。

04

公路長大山嶺隧道建設技術

攻克了長大山嶺隧道在勘察設計、施工、運營及裝備等方面存在的技術難題,使我國在該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05

多年凍地區土築路技術

多年凍土公路修築技術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通過近50年跟蹤研究,突破國際工程界多年凍土地區不能修築瀝青路面公路的禁區,填補了世界在多年凍土地區修築瀝青公路的技術空白,奠定了我國凍土工程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彰顯了大國工程建造技術水平,極大提升和推動了國際凍土工程的進步與發展。

06

高速公路勘察設計成套技術

通過歸納總結我國重大公路工程新建與改擴建的成功經驗,形成了公路工程勘察設計領域成套技術,為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07

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與應急保障技術

創建了滿足道路全生命周期的交通安全綜合防控幹預成套理論與技術體系,解決了各類道路車輛運行風險大、不良駕駛行為發生率高、預警預報明顯不足等現實問題,支撐我國道路交通安全防控與應急保障等核心技術向高效、精準、全方位服務側健康發展。

08

「一帶一路」鐵路建設與運營技術

聚焦項目規劃、投融資、設計、建造、裝備、運營維護、人才培養等全產業鏈各環節中重難點問題,直擊打通中國鐵路走出國門的各種屏障,提供了中國鐵路走出去的全產業鏈方案,推動了中國交建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標準走出去和中國鐵路走出去的先行者。

09

內河船閘與航道工程建設技術

填補了國內疏浚機理研究的空白,提升了疏浚裝備產能,為港口航道、內河航運、海洋島礁開發等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10

疏浚和陸域吹填技術

建立了疏浚挖掘與輸送理論體系,首創了深基槽高精度挖泥、自動疏浚等工藝技術,形成了絞吸和耙吸挖泥船陸域吹填成套施工工藝。

11

流域治理與水處理技術

形成以監管治理全覆蓋、外源內源同治理、控源修復相結合的中交流域治理技術體系,打造以綜合開發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的「投資主體一體化帶動流域治理一體化」的中交模式,為社會提供基於自然的整體解決方案,實施全流域全生命周期的治理、綜合開發以及多重價值提升,有力支撐了江河湖海業務優先發展。

12

人工島快速成陸技術

適應軟土硬夾層複雜地質條件的插入式鋼圓筒快速築島技術,可實現大直徑鋼圓筒的振沉、穩定和圍閉止水,快速形成島內建築物施工條件,大幅縮短島隧工程總工期;無掩護吹填整體成型造陸技術,適用於強湧浪和複雜地質環境人工島建設,節約成本,節能減排,助力「一帶一路」。

13

海上風電建設技術

攻克了海上風電機組安裝與裝備、風電基礎施工與裝備、海上風電場維護以及風電新材料與耐久性等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塑造了我國海上風電自主品牌,成為了國內風電基礎安裝領域的主力軍。

14

工程分析與設計基礎軟體

始終堅持工程分析與設計基礎軟體的自主研發,在橋梁、沉管隧道、港口、基礎等多個領域,研發出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計分析軟體,並實現了產品化產業化,支撐了眾多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增強了主業核心競爭力。橋隧結構分析與設計軟體OSIS解決了橋隧分析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同時也是國內首款沉管隧道專用綜合分析軟體。港口工程數位化勘察設計集成系統使傳統的二維作業模式全面轉向三維作業模式,實現勘察、巖土、水工結構設計的全流程數據連結。港口工程地基計算系統滿足了港口工程地基計算的需求。

15

超大直徑盾構製造與施工技術

聚焦大直徑盾構製造與施工技術,積累複合地質條件下大直徑盾構建造、越江跨海隧道施工經驗,儲備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自主智慧財產權,提高公司在長大隧道工程方面的技術水平,開拓公司在水下隧道工程及裝備的市場優勢。

16

全自動化碼頭技術

通過研究全自動化碼頭關鍵技術,實現碼頭在管理水平、自動化程度、智能化水平、生產效率和環保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整體解決方案,推動研究成果向產業鏈、價值鏈轉化,成為國家級裝備應用的示範,推進國內外碼頭向無人全自動化發展。

17

大型疏浚船舶及核心裝備建造技術

大型挖泥船是我國遠海快速造島、海洋維權、港口航道建設等國防與交通海洋工程不可替代的高技術、高難度軍民兩用大國重器。成果結束了中國疏浚裝備完全依賴國外進口的局面,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進入與國際並跑、領跑階段,標誌著我國邁入疏浚強國之列。

18

海工裝備製造技術

海上重型起重裝備是海洋資源開發和海上施工作業必不可少的大國重器,自主研發海上重型起重裝備是推進國家海洋戰略的迫切需要,海上重型全迴轉起重船的成功研製和應用,提高了我國深海資源的開採能力和海上重型吊裝能力,突破了核心技術瓶頸,實現了關鍵裝備設計與製造國產化,形成了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體系的技術與產品。

19

北鬥、高分衛星應用技術

建立了交通領域北鬥高精度位置網服務系統,解決了遠海等複雜區域的高精度定位難題,形成了面向交通行業應用米級到毫米級的GNSS高精度時空基準廣域覆蓋能力,徹底解決了無公網網絡和無保底通信手段,擺脫對GPS長期依賴的「卡脖子」問題。利用高分衛星遙感技術,獲取交通基礎設施、交通地形等交通信息影像及其動態變化,為規劃設計、災害應急等業務提供數據及輔助決策信息,引領交通建設與管理業務傳統技術方法的升級。

20

工程數字標準及技術

面向公路、水運行業建設和管理人員,從頂層提出了BIM的數據體系、信息分類、數據交換格式和相應工程階段的交付規則,是國際水運工程首次,同時填補了國內公路、水運信息模型標準的空白,配套技術實現了基於標準的「數位化-標準化-專業化-國際化」的BIM正向設計,項目研究成果對加快集團轉型升級,助推集團「走出去」發展戰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供關鍵標準支撐。

來源

科技部|四航局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點擊圖片

回顧精彩內容


中交集團主要領導拜會山東省省長李幹傑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科技強企、創新發展!中交集團發布重大科技成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匯聚科技創新合力 服務混改企業發展——新天鋼鋼鐵集團有限公司...
    要協助管理層做好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生涯規劃和繼續教育工作,建設人才梯隊培養體系,服務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長。要積極組織開展學術、技術交流活動,組織評選、推薦、發表優秀技術成果,為科技工作者展示和發揮創造能力、創新活力搭建平臺。三是要著力團結科技工作者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 南京與名校聯手發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南京與南大、東大分別籤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分別發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南京與重慶大學籤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不僅培養專業人才,還致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 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標誌性成果
    今年以來,全國農業科教系統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標誌性重大成果,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0.7%,高素質農民數量突破1600萬人,對支撐引領農業農村發展發揮重要作用。持續加快產學研融合平臺建設。
  • 打響「長沙創造」 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建設跑出「加速度」
    紅網時刻記者 姚宇超 長沙報導工業機器人、智能駕駛、3D列印……近年來,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的指引下,創新之城長沙迸發出無限活力。作為全省創新發展的排頭兵、領頭雁,2020年,湖南「五個100」11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中,有44個「花落」長沙。
  • 剛剛,南京與名校聯手,發布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南京與南大、東大分別籤署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依託共建協議;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分別發布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南京與重慶大學籤署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框架協議,不僅培養專業人才,還致力搭建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 創新北投!廣西交科集團榮登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百強榜首、創新能力10強
    授牌儀式高新技術百強企業是指規模、成長性、科技創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術企業,其綜合指標表現優異;創新能力10強企業是指具有領先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產出指標表現優秀,其營收規模大近三年來,廣西交科集團——01主營業務收入複合增長率超40%,研究開發經費佔主營業務收入比重超10%,科研資產總額近20億元;02在規模快速擴大的同時,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擁有包括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行業研發中心等26個科研平臺與創新載體,有效發明專利近250
  • 科技創新大會暨土木工程科技創新論壇在漢開幕
    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中國工程院院士姜德生、鈕新強、謝先啟、張喜剛、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廖朝華、周良、汪雙傑、史海歐等9位領域內的頂尖學者,分別就智能科學在城市軟土地鐵施工變形控制理論與實踐、新型光纖傳感網絡在智能化中的應用、荊漢運河戰略研究、中國橋梁技術發展、橋梁工業化發展、地鐵車站結構設計創新等課題,進行了最前沿的思路分享,為廣大科技工作者帶來了一場科技領域的饕餮盛宴。
  • 陝煤集團舉辦「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展
    8月26日,陝煤集團2020年科技活動周暨「十三五」重大科技成果展在陝煤研發大樓一樓大廳展出。 「十三五」期間,陝煤集團累計完成科技投入220.4億元,完成研發投入189.11億元。申請專利1999件,授權1706件,其中發明專利347件。
  • 安徽營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的「強磁場」
    、以新型「銅牆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今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推動科技創新,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
  • 科技創新驅動深圳新經濟發展
    ■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實習生 陳婉瑩 李秀青 近日,中國企業評價協會發布《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發展報告》。報告顯示,深圳成為中國「新經濟第三城」,總計60家深企入選「新經濟企業500強」,僅次於北京(115家)和上海(61家)。
  • 黨建引領發展 文化聚力強企
    黨建引領發展 文化聚力強企 2020-12-23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保險創新發展大會 | 「科技保險服務科技產業發展及科技創新分...
    當前,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深化,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過程中遇到的風險也日趨複雜,科技保險作為科技企分散科技創新過程中風險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斷創新、迭代,在科技型企業研發、生產、人員等多個方面,為科技型企業發展撐起保護傘,為促進國家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保駕護航。
  • 科技創新驅動,一汽集團快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日前,中國一汽集團第四屆科技大會在長春市召開。大會以「創新引領,旗技未來」為主題,點燃業界創新熱情。大會期間中國一汽充分展示了自身不斷湧現的科技成果,對多年來科技領域成果進行了系統性總結,更是對做出突出貢獻的項目與團隊進行表彰,並獲頒重大技術專項任務書,以及分別與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湖南大學聯成立基礎應用研究實驗室。
  • 上海核工院8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未來核電如何發展?鄭明光院長這樣說
    發布會集中發布了8項由上海核工院牽頭、協同產學研用相關單位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成果。  8項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涉及材料、燃料等多方面  2008年,國務院常務會正式通過壓水堆重大專項總體實施方案。十多年來,在全國20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製造廠的協同攻關下,以「國和一號」為代表的中國自主三代核電型號完成開發。
  • 中關村發展集團將發布扶持「耐心資本」重大舉措
    原標題:扶持「耐心資本」重大舉措將發布   本報訊(記者 孫奇茹)在此次論壇上,中關村發展集團將發布關於「耐心資本」的重大舉措。去年,北京市設立了科技創新基金,中關村發展集團就是母基金的發起方之一。
  • 火炬區科技強企專項資金開始申請
    本報訊 5月26日,火炬區發布了《關於申請2020年火炬區科技強企專項資金的通知》。記者獲悉,此次網絡申報截止時間為6月15日,主管單位審核截止時間為7月3日。科技強企專項資金支持範圍分為科技立項項目、獎勵類項目、認定類、政策文件規定支持的其他項目四大類。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發展掃描
    創新是深圳的基因,也是新的歷史節點下這座城市發展的生命線和靈魂。福布斯中國發布的「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榜單上,深圳位列榜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深圳時強調,要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完善創新機制,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
  • 2018,有哪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值得期待?
    又有哪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值得期待?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新華社發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讓科技創新激發新動能■中國國防報記者 方帥
  • 重大創新成果發布!南京「牽手」三大名校!
    中心供圖在南京創新名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中,一大批高校積極參與、深度融入,包括組建新型研發機構等一批校地融合項目在南京落地開花,現場發布的一批重大原創科技成果,更是體現了優勢學科、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而此次與重慶大學共建研究(生)院的合作模式,更是在聯合培養人才、轉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校地融合創新模式的又一探索實踐。
  • 率先轉型:老牌煤企陽煤集團整體更名為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
    報導稱,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站在未來產業發展高度,深度謀劃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將陽煤集團這個世界500強的傳統煤炭企業整體更名為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是實現「一煤獨大」到「八柱擎天」的有效舉措,是資源型地區率先轉型蹚新路的解決方案,對於提高全省新材料產業的集中度,匯集創新資源要素、形成規模集群效應、爭取行業領先地位、打造新材料領域領軍企業,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