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智能財務成大勢所趨,從業人員轉型培養不可替代能力
智能化帶來了便利,但也帶來了焦慮。一位會計從業人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坦言,隨著人工智慧在會計行業應用成熟,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使得會計工作智能化,但也意味著很多從業人員將面臨失業狀態,應當考慮轉型問題。
近日,第三屆智能財務高峰論壇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圓滿落幕。《國際金融報》記者從現場獲悉,財務轉型備受業內專家關注,智能技術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財務智能的轉型和發展。未來財務人員需要具備推理判斷能力、洞察理解能力以及談判溝通等能力。
「智能財務的本質是利用智能技術對財務管理的重構。」上海國家會計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劉勤教授指出,人工智慧及其應用是中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的領域,大力研究發展智能財務的事業就是對中央相關政策以及對會計界發展需求的積極響應,智能財務研究和應用這些年來呈現迅速發展的趨勢,智能財務研究的重點是對應用場景的關注。
對於未來財務管理模式,藝賽旗高級副總裁胡立軍表示,企業將由實時決策驅動,而智能化驅動的趨勢是不可逆的,可信的數據將在整個企業中開放且可以被訪問。財務人員逐漸從原來追求效率最大化向滿意度、總量等效益最大化轉型。
在匯付天下執行董事兼CFO金源看來,各行業都在討論數位化轉型,對財務提出挑戰的同時,也給財務帶來更大的機會。在企業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對財務財務管理的要求已經改變。企業希望財務管理人員更多參與戰略,提供實時在線的財務支撐。智能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財務智能的轉型和發展。
「智能財務尤其是財務機器人,對財務的價值帶來很高的提升轉型。財務除了傳統的核算,還需要專業知識或者一定判斷能力,更多向業務財務、戰略財務轉型,只有和業務融合,跟戰略結合,才能體現管理價值。」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總會計師施偉忠表示,未來財務人員需要具備三個素質或者能力:推理判斷能力、洞察理解能力以及談判溝通能力。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副教授楊寅認為,在人機協作下,財務職能會拓展出數據分析、決策支持等全新的財務管理活動。智能財務未來將產生三個維度:一是財務流程更加自動化,二是財務場景更加智能化,三是數據、技術、模型相結合的財務數據化。未來各種應用場景的落地,需要財務人員結合業務特徵共同建立模型。
(文章來源:國際金融報)
(責任編輯:DF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