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季的《中國詩詞大會》正在幕後緊鑼密鼓進行中,冷靜反思一下前季的大紅大火,也許是有益的。
這幾年,稱得上大紅大火的電視節目也不算少,只多是些嬉笑打鬧的泛娛樂類節目,高雅的文化類節目卻是鳳毛麟角,於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火便尤顯稀罕了,無怪乎文化人會群情激奮起來,爭相不吝溢美之詞,頗有些守得雲開見月明的欣喜。
激賞者稱《中國詩詞大會》是綜藝節目的一股清流,固然是美譽,我卻有些不以為然。說起來這些年頗有文化類節目被贊為清流的,比如說《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比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比如說《中國謎語大會》,只是這些潺潺清流最終卻輕易湮沒在泛娛樂的浮華喧囂中,讓人平添幾分「雖在人間人不識」的憾惜。但《中國詩詞大會》是與眾不同的,如果說11.63億人次的觀眾收看數據還不足以讓你信服的話,那麼各電視臺蜂擁而至的詩詞大會應足可明證《中國詩詞大會》的影響力了,更何況還有那些扎堆出版的詩詞類書籍,在氤氳墨香間映現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火熱。在我看來,《中國詩詞大會》是火了,不僅是清流,它還是一座裡程碑,是高雅文化類節目在大眾傳媒平臺展現模式的裡程碑。
歡呼雀躍之餘,或許我們應該問一句,為什麼《中國詩詞大會》火了?平心而論,《漢字聽寫大會》也好,《成語大會》也罷,就節目立意而言,與《中國詩詞大會》並無二致,都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節目形式而言,也都是電視競技類節目;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專家團的權威性,《漢字聽寫大會》應該說是更勝一籌的,然而火的卻只是《中國詩詞大會》。有專家說,《中國詩詞大會》的火是因為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中國人有不死的詩心,古詩詞是傳統文化桂冠上的明珠,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自然詩還是六藝之首,總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只是我想說,《中國詩詞大會》是第二季時才火的,雖然第一季的成績也是相當地好,已然遠超別的清流。於是乎,這座裡程碑是如何打造出來的,還是頗有可探究之處的,或許能為傳統文化的偉大復興摸索出一條明路呢。
我們都知道,社會遺產傳承功能是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之一,因此利用大眾傳媒平臺傳播傳統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只是如何傳播。《中國詩詞大會》從策劃籌備到錄製共花費了608天,在快節奏的今天,如此的慢工細活是頗為難得的,無數次的爬羅剔抉最終為我們呈現了一場詩詞的嘉年華,且不論節目的內容,單是場景之華美,便已是其他同類節目所無法企及的,堪稱視覺盛宴,充分發揮了詩詞的音形意象之美,如此的精雕細琢,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讓人頗感有趣的是,《中國詩詞大會》的節目組原本是一個製作英語節目的團隊,對於詩詞其實是徹徹底底的門外漢,而這樣的錯位卻使他們恰好契合了普通電視觀眾對於詩詞的認知程度,大會呈現的詩詞,對於觀眾而言,縱然不是耳熟能詳,也是似曾相識,全沒有慣常比賽中習見的艱澀生僻與詰屈聱牙,大大激發了觀眾的參與感,這較之呆看著場上詩詞達人炫技卻不知所云自然是完全不同的觀賞體驗了。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詩詞大會》對於大眾傳播的娛樂功能無疑是有清醒認知的,文化傳播與娛樂節目模式的完美結合正是裡程碑的重要基座,《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的收看觀眾4.8億人次,第二季激增到11.63億人次,其間最重要的變化恐怕還是在節目編排上的調整,節目更緊湊,更有娛樂性,尤其是新增的百人團優勝者直接上場以飛花令形式爭奪攻擂權,不僅增加了比賽的變數,更使比賽的觀賞性大大提高。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最終成就了《中國詩詞大會》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