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鋪前地區流傳著一句有關村名的順口溜:「雲樓大鄉村·····」雲樓村為什麼能獲此殊榮?
首先,從村場、人口看,雲樓村歷來是鋪前鎮較大的村莊;
其次,雲樓村村名的來源具有很久的歷史淵源。說起其淵源,那可是漢代的事了。相傳漢武帝委派樓船將軍楊僕為水軍首領,他們乘坐著高大樓船,渡過瓊州海峽,一直追擊叛兵到現雲樓村後的高坡上,在這裡跟叛兵進行決戰,戰火燒得十分猛烈,當時被稱為「焚樓」。因「焚」與「雲」音相近,後來就把這個地方稱作「雲樓」,後人還把幾個村名連起來叫作進「試場」,上「三榜」,登「雲樓」。清代名儒潘存先生有一副對聯,也把四個村名潛在其中:登上雲樓觀星鬥,打起正旗攻城後。「正旗」就是今天的正紀村。
其三,雲樓村地貌很有風水。整個村場呈初月形,四周長約有兩千米,東西走向,北面是高坡,南面是一馬平川,全是平坦的水稻田,一直到東寨港溪面,全都一覽無餘。
其四,跟村貌這個初月銜著千畝良田的姿態相對應的是雲樓的民俗很具有包容性。全村有十多個姓,可是大家都平等相處,從沒發生過大姓欺負小姓,或宗派糾紛,或什麼爭鬥。即使是在紛亂的年代,村裡也從無激烈的派性之爭,更不要說持械槍武鬥了。
雲樓村民俗的另一個特點是追求安定、正義、上進。大家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全憑一雙手,而且處處不甘人後。土改、農業合作化等運動都是走在前面。五十年代,雲樓村和中臺村同時組建的兩個瓊劇團,也是聞名遐邇,婦孺皆知的。他們還到海南區進行匯演,獲得廣泛好評。雲樓的業餘排球隊也是稱冠於鋪前地區的。在解放前夕,雲樓村又有不少熱血青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鬥爭。
其五,雲樓人還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村中的養正小學已有百年歷史,在溪北很負盛名。日寇佔領鋪前後,就將該校燒毀,學校幾易其所。九十年代,林教之先生和張業暄先生,費盡心血為發動廣大僑胞捐資建設養正小學教學樓,作出了較大貢獻。
以上種種,正是「雲樓大鄉村」這個美稱的來源及佐證。
改革開放後,雲樓村民開拓進取,百業俱興,尤以建築產業最為興旺;不少人家因而致富,新建樓房如雨後春筍,羅列村前,蔚為壯觀。
註:本文內綜合鋪前古鎮春秋(本章節作者潘正棟)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在此表示敬意。
聲明: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直接聯繫我們,我們會即行刪除或者協商許可使用事宜。我們的郵箱是:puqianguzhen2017@163.com,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