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韓國「新村運動」,這些鄉村發展經驗值得學習!

2021-02-12 美麗鄉村研究中心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關注三農問題。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過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制度保障、發展特色產業,各國逐漸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韓國「新村運動」、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等

儘管國外和我國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基底和現狀水平也大不一樣,但是基於產業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夠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

法國的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發展「一體化農業」,另一方面是開展「領土整治」。

「一體化農業」即將農業與同農業相關的部門結合起來,組成利益共同體。通過相關部門提供的資金技術支持,實現對農業的反哺。

「領土整治」則是通過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發展,實現農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農村的空間環境和生態環境作為保護重點。

在實施「領土整治」的過程中,法國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來指導城鄉土地利用,優先保證各類綠地、開放空間、農場牧場、村莊建設用地及規模,以及農房高度邊界和綠色邊界,保持鄉村形態和自然景觀的原始延續。保護自然景觀的同時,注重對鄉村人文景觀的保護,避免城市化引起的鄉村衰落。

1954年,「村莊更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76年,德國首次將「村莊更新」寫入《土地整理法》,試圖保留村莊的地方特色和傳統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德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後,村鎮建設傾向於內向式發展。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擴張,在現有建設範圍內尋找發展更新的潛力,更加注重生態保護。這時的「村莊更新」將鄉村的文化價值、休閒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提升到和經濟價值同等重要的地位。

總體來看,德國的「村莊更新」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而採取的適應性調整。一方面,為適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改變了失去功能的農業經濟房屋的用途,重新調整了剩餘建築物的形狀、規模、開發狀態和建築物現狀。另一方面,為適應農村社會和人口發展狀況,對農村基礎設施作出相應調整,減少沒有經濟收益的土地利用,改善農村生活和生產條件。

20世紀以來,荷蘭鄉村地區的規劃主要以「土地整理」 和「土地開發」兩種具體形式開展。土地整理是指通過交換農戶間土地、減少碎片化農田、修建道路、優化土壤和水質,創造更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一種結構性的農業優化措施。而土地開發除了關注農業生產功能以外,還注重自然保護、景觀發展、戶外娛樂等功能,是一種綜合性的鄉村發展手段。

荷蘭頒布的第三《土地整理法》,明確規定了允許預留出5%的土地服務於除了農業生產之外的其他目的,如自然保護、休閒娛樂、村莊改造、改善景觀等。鄉村景觀規劃自此在荷蘭獲得法律地位。

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於1979年倡導發起的。

該運動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獨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面向未來」為基本理念,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並使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如今,隨著「一村一品」運動的深入開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認識和接受。通過對本土特色的挖掘,突破了鄉村發展過程中「千村一面」的發展瓶頸,成為振興地方經濟、消除貧困和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

韓國政府於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實施「新村運動」。

在發展初期,「新村運動」主要採用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政府投資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完善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礎設施,消化過剩產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中期,「新村運動」採取政府培育、社會跟進的發展模式。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農業以及農協組織,逐步培育社會發展實體。

隨著「新村運動」的逐漸深入,韓國政府建立和完善了全國性「新村運動」的民間組織,政府負責通過制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政、物質、技術支持和服務等,培訓和宣傳工作改由民間組織來承擔。

在發展後期,「新村運動」逐步轉入國民主導發展模式,農業科技推廣、農村教育機構、農村經濟研究等組織機構在「新村運動」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則只為國民的自我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空心村的再生方式 ——德國福利德納村

福利德納村位於德國西部風景如畫的萊茵蘭地區,離附近的大城市杜塞道夫和艾森距離都在20公裡以內。

「萎縮化、空心化」的農村地區,是發展養老產業、養老村的絕好資源。福利德納村是一個容納了多種社會服務設施的綜合服務基地。

村子內包含了公寓、超市、交友社等基礎設施,同時也包含了護理、精神治療、重症陪護等功能。

福利德納村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養老院、護理院或精神病院,而是一個生活化的村子,只是把養老功能和村子整體很好地融合了起來。住在這裡的人們,和住在自己的故鄉一樣,「平靜中安享晚年」,一旦需要緊急或特殊的護理,相應的服務設施和人員就會及時到位。使得村子成為一處環境幽靜、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同時又和外界社會密切聯繫的健康和養老勝地。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是需要在不斷探索和改革下尋求適合的發展路徑。通過對國外鄉村發展的案例分析,不難發現,豐富的產業結構、良好的生態景觀、對於傳統人文景觀的保護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將是鄉村建設發展的重點。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制度振興等角度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轉自一諾農旅)

相關焦點

  • 韓國新村運動帶動鄉村振興及經驗啟示
    韓國新村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農村開發的成功案例。本文基於農村開發政策視角,結合韓國新村運動中的典型案例深入剖析韓國新村事業帶動鄉村振興的成功經驗及重要因素。政府、市場、村莊的交互作用,政府體系化的支農政策及激勵機制,村莊指導者的領導力及村民的協同創新,韓國新村運動的這些經驗啟示可以為當前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一些鏡鑑。
  • 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韓國「新村運動」經驗!
    鄉村衰退是一個世界性共同關注的世紀難題。自十九大提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戰略後,社會各界都在為「如何破解鄉村問題」群策群力。墨泉也已推出了系列文章《解鎖「鄉村振興」新思路,詳細解析各國鄉村振興經驗!》
  • 科技下鄉持續投入,4個西歐國家鄉村治理模式
    德國的鄉村治理起步於20世紀初期,其中對於村莊更新是政府改善農村社會的主要方式,歷經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德國村莊更新發展不同階段:1936年,政府通過實施《帝國土地改革法》,由此開始對鄉村的農地建設、生產用地以及荒廢地進行合理規劃。
  • 「專家視角」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德國日本的這些地方值得借鑑!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01德國特別值得借鑑的經驗(一)將景觀規劃作為整治規劃的必要組成部分德國國土綜合整治不是立足於短期的單純的地塊合併、調整和村莊的改造,而是著眼於整個整治區域內久遠的自然景觀保護和生態平衡
  • 德國農村農地管理法律政策簡介
    德國農莊生態田園風光德國農地管理的法律政策體系通過憲法、法律、條例、規章和行政指令予以體現。憲法包括歐盟憲法、德國憲法和州憲法,法律包括《民法典》《土地整理法》和《建築規範》等,條例包括建築物使用條例、評估條例等,規章包括土地開發和建築計劃等,行政指令包括土地重新安置或調整計劃、建築許可等。以下從歐盟、德意志聯邦和聯邦州三個層面介紹。一、 歐盟法律和共同農業政策歐盟總面積的一半用於農業,即使在德國,土地的50%左右用於農業,林業面積超過30%。
  • 崑山永新村建特色田園促旅遊發展
    村裡有1個富民合作社、1個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1個社區股份專業合作社、1個六如農房農業觀光專業合作社。先後獲得江蘇省衛生村、江蘇省生態村、江蘇省文明村、蘇州市美麗村莊等榮譽稱號。永新村為農業大村,地處農田保護區,現有耕地面積5000餘畝。
  • 2020「一帶一路」美麗鄉村論壇 ||深度對話,集思廣益,成功經驗贏得...
    ▲西班牙國家最美鄉村協會會長弗朗西斯科·梅斯特通過視頻發表演說韓國新村運動備受世界關注。始於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新村運動的檔案,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韓國首爾市新村運動委員會副會長禹鍾昊通過視頻向論壇發來祝賀,「今天論壇的主題『美麗鄉村』,讓我感到格外親切。希望韓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村能夠打造一個互惠的平臺,共謀合作發展之路,在更好的環境下發掘創新產業,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環保體制,為中韓兩國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廈門是「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的「海上花園」。
  • 韓國建設新農村:發展特色農業 玩轉鄉村旅遊
    原標題:韓國建設新農村:發展特色農業 玩轉鄉村旅遊  近日,記者來到韓國,探訪了那裡的新農村建設以及農民收入狀況。  發展特色農業增收  在利川市西垌村的一農家大院裡,韓國西垌村村長金中樹介紹道,「這裡是典型的韓國農村,在利川市也很有代表性。村裡不僅種糧食,還發展一些特色農業來增加村民收入。一開始我們以傳統的大醬製作為主,用的是傳統的銷售方式。
  • 鄉村振興村莊建成什麼樣?資金誰來出?依靠誰來建?
    四川通過建設「新農村綜合體」和「新村聚居點」,改造提升傳統村落,保護歷史文化民居,同時在新村建設方面也積極穩妥進行探索,其許多理念和做法給人啟發、值得總結。4月2日上午,我們在成都的郫縣調研了兩個村,唐昌鎮的戰旗村和安德鎮的安龍村,兩者都是拆院並院形成的新建村莊。
  • 在德國,美麗鄉村這樣建設
    在德國3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8200萬居民,他們多數居住在1000-2000人規模的村鎮。凡是到德國農村實地考察過的中國人,都會對其優美的景色表示羨慕和讚嘆。造成這種情形的自然因素其實是次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豐富的土地整治經驗。 我們為什麼要借鑑德國的經驗?
  • 深度好文|日本鄉村振興政策演變及其效果分析
    分析表明:借鑑日本的經驗,中國鄉村振興應針對鄉村地域類型採取積極措施:(1)制定針對性的農地使用政策,保障農業用地安全,加強鄉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均等化;(2)保護具有地方性特色的農產品品牌,以文旅融合等方式刺激鄉村經濟結構更新與增長;(3)開展農業專業化培訓與「職業化農民」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鄉村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 農發行山東省分行:做好農地文章 助力鄉村振興
    省行多次組織開展調研活動,班子成員先後20餘次到各地市調研,各級行積極開展調研活動300餘次,深入縣域、村莊,實地調查研究,召開專題座談,全面了解各地需求,找準農地信貸業務切入點。二是精心編制融資規劃。與山東大學、省社科院等智庫深入合作,編制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融資規劃,明確了圍繞「兩項土地指標」、特色產業和園區建設,全力做好土地文章的主攻方向。三是積極推動合作共贏。
  • 因地制宜推進村莊結構調整 為鄉村振興賦能
    三是提擋升級階段:2017年以來,實施以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服務美、人文美「五美」融合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帶動村莊結構的全面優化。按照「1+N」模式,即「1個示範村帶動N個達標提升村」的方式,實施省市縣美麗鄉村三級聯創,加快美麗鄉村示範鎮、示範片、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提升鄉村美麗宜居水平。
  • 【國際視野】日本鄉村建設歷程對我國鄉村建設的啟示(一)
    我國各地區發展鄉村總是參考日本「造村運動」」一村一品」,然而在盲目學習的過程中會發現難以實施。日本為什麼能做到對鄉村投入巨大、偏遠鄉村也能實現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全覆蓋,這需要深入探討日本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中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整個過程,才能更好總結相關對策和建議。
  • 韓國農村曾是世界最貧窮的地區,他們是如何在幾十年內步入現代化的?
    為此,1970年起,韓國政府開始發起「新村運動」。起初,政府為全國的村莊無償提供水泥及其它建設材料,用於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以實物支援、避免過多直接給予金錢,是「新村運動」初期韓國農村基礎建設的政府支持方式。
  • 臺灣鄉村建設的做法、經驗和啟示
    為解決這些問題, 臺灣於1985年開始針對農村農地綜合整治項目修正《農業發展條例》, 此後不斷完善政策, 為提升農村人居質量解決「地」的問題。臺灣農地重劃主要著眼於解決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效率低等問題, 同時輔以居民生活環境改善, 配合公共設施的加強與更新。
  • 除了「紅燈區」,荷蘭這個村莊更值得一逛,距阿姆斯特丹20分鐘
    眾所周知,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擁有這絕美的風景,位於歐洲西北部的荷蘭也不例外,由於荷蘭整個國家海拔較低,全國大約有四分之一的國土低於海平面,所以荷蘭又被稱為「低洼之國」。由於海拔低,荷蘭自然而然地就用了了眾多的水資源。
  • 案例:國外是如何搞鄉村振興的?
    梳理髮達國家鄉村發展振興的有益經驗,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不少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也曾遇到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梳理髮達國家鄉村發展振興的有益經驗,將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 一 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的抓手,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抓手,品牌建設是產業興旺的抓手。
  • 設計點亮鄉村:鄉村美學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永江新村開村系列報導
    近年來,永江村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整治村莊環境為重點,以發展優勢特色產業為支撐,成為「效果好、能複製、可持續」美麗宜居鄉村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