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6年關注三農問題。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過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制度保障、發展特色產業,各國逐漸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韓國「新村運動」、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等。
儘管國外和我國國情不同,社會制度不同,農業發展的自然基底和現狀水平也大不一樣,但是基於產業發展的美麗鄉村建設仍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能夠為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參考借鑑。
法國的農村改革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發展「一體化農業」,另一方面是開展「領土整治」。
「一體化農業」即將農業與同農業相關的部門結合起來,組成利益共同體。通過相關部門提供的資金技術支持,實現對農業的反哺。
「領土整治」則是通過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鄉村發展,實現農村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農村的空間環境和生態環境作為保護重點。
在實施「領土整治」的過程中,法國用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來指導城鄉土地利用,優先保證各類綠地、開放空間、農場牧場、村莊建設用地及規模,以及農房高度邊界和綠色邊界,保持鄉村形態和自然景觀的原始延續。保護自然景觀的同時,注重對鄉村人文景觀的保護,避免城市化引起的鄉村衰落。
1954年,「村莊更新」的概念被正式提出。1976年,德國首次將「村莊更新」寫入《土地整理法》,試圖保留村莊的地方特色和傳統優勢。
上世紀90年代,德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後,村鎮建設傾向於內向式發展。儘量減少不必要的擴張,在現有建設範圍內尋找發展更新的潛力,更加注重生態保護。這時的「村莊更新」將鄉村的文化價值、休閒價值和生態價值被提升到和經濟價值同等重要的地位。
總體來看,德國的「村莊更新」是針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而採取的適應性調整。一方面,為適應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改變了失去功能的農業經濟房屋的用途,重新調整了剩餘建築物的形狀、規模、開發狀態和建築物現狀。另一方面,為適應農村社會和人口發展狀況,對農村基礎設施作出相應調整,減少沒有經濟收益的土地利用,改善農村生活和生產條件。
20世紀以來,荷蘭鄉村地區的規劃主要以「土地整理」 和「土地開發」兩種具體形式開展。土地整理是指通過交換農戶間土地、減少碎片化農田、修建道路、優化土壤和水質,創造更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是一種結構性的農業優化措施。而土地開發除了關注農業生產功能以外,還注重自然保護、景觀發展、戶外娛樂等功能,是一種綜合性的鄉村發展手段。
荷蘭頒布的第三《土地整理法》,明確規定了允許預留出5%的土地服務於除了農業生產之外的其他目的,如自然保護、休閒娛樂、村莊改造、改善景觀等。鄉村景觀規劃自此在荷蘭獲得法律地位。
一村一品的發展理念最早是由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於1979年倡導發起的。
該運動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獨立自主、銳意創新,培養人才、面向未來」為基本理念,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產品,並使這些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
如今,隨著「一村一品」運動的深入開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被許多國家和地區所認識和接受。通過對本土特色的挖掘,突破了鄉村發展過程中「千村一面」的發展瓶頸,成為振興地方經濟、消除貧困和城鄉差距的重要措施。
韓國政府於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實施「新村運動」。
在發展初期,「新村運動」主要採用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政府投資改善農民居住環境,完善新村教育等公共基礎設施,消化過剩產能,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中期,「新村運動」採取政府培育、社會跟進的發展模式。鼓勵發展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農業以及農協組織,逐步培育社會發展實體。
隨著「新村運動」的逐漸深入,韓國政府建立和完善了全國性「新村運動」的民間組織,政府負責通過制定規劃、協調、服務,以及提供一些財政、物質、技術支持和服務等,培訓和宣傳工作改由民間組織來承擔。
在發展後期,「新村運動」逐步轉入國民主導發展模式,農業科技推廣、農村教育機構、農村經濟研究等組織機構在「新村運動」中發揮主導作用,政府則只為國民的自我發展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空心村的再生方式 ——德國福利德納村
福利德納村位於德國西部風景如畫的萊茵蘭地區,離附近的大城市杜塞道夫和艾森距離都在20公裡以內。
「萎縮化、空心化」的農村地區,是發展養老產業、養老村的絕好資源。福利德納村是一個容納了多種社會服務設施的綜合服務基地。
村子內包含了公寓、超市、交友社等基礎設施,同時也包含了護理、精神治療、重症陪護等功能。
福利德納村不是單純意義上的養老院、護理院或精神病院,而是一個生活化的村子,只是把養老功能和村子整體很好地融合了起來。住在這裡的人們,和住在自己的故鄉一樣,「平靜中安享晚年」,一旦需要緊急或特殊的護理,相應的服務設施和人員就會及時到位。使得村子成為一處環境幽靜、設施齊全、服務周到,同時又和外界社會密切聯繫的健康和養老勝地。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是需要在不斷探索和改革下尋求適合的發展路徑。通過對國外鄉村發展的案例分析,不難發現,豐富的產業結構、良好的生態景觀、對於傳統人文景觀的保護以及完善的基礎設施,將是鄉村建設發展的重點。從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制度振興等角度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轉自一諾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