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宮殿式建築,普通人很難想像它是在短短三年內建成的,尤其是面對數十年或數百年的歐洲建築,故宮的建造速度甚至更快,甚至有點不科學。
那麼紫禁城究竟是怎麼建成的,為什麼能建得如此之快,建造它的人又是誰呢?永樂五年(1407)年,距離明朝建立不到四十年,已經修建了鳳陽和南京兩座皇城,要是再動工修第三座,這麼勞民傷財的事,就算朱棣貴為皇帝,那也是不敢輕舉妄動。
於是他想了個暗度陳倉的法子,那就是下詔建北京宮殿,但不明說是新建一個紫禁城,搞得大家以為他想要把元故宮修補一下,作為天子行在,這給前期大規模採料提供了絕佳的掩護。
比如作為梁柱的木頭,用的是四川深山老林裡的楠木,因為他堅硬緻密,阻燃耐腐,取材的還都是直徑達一米的大樹。
那麼這麼巨型的木材是怎麼從四川大老遠運到北京的呢?
據明末呂毖的《明朝小史》記載,這些木材砍伐後,以毛竹結成木筏攜入金沙江、出三峽,道江漢,涉淮泗,從揚州入大運河至通州張家灣,在經旱路運至崇文門神木廠預製加工,而作為建築臺基和石雕的漢白玉,典型如長16.57米,寬3.07米,厚1.7米的雲龍階石,重達250噸。
即便是在現代交通環境下,想要運輸也非常困難。但是在明朝則是從北京西南的房山大石窩,在寒冬臘月,花費28天鋪冰路徵用民夫兩萬數千騾子才運抵,除了木頭和石頭的講究,磚頭也有講究,用來鋪設紫禁城殿內的磚都是蘇州陸慕御窯村產的金磚。
金磚並非是說黃金造的磚,而是工藝極其複雜,澄泥極細,貴如黃金的磚,專供皇帝使用。2005年御窯村的金磚製造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還現成了一個專門的博物館。
而殿外的磚,則用山東臨清的貢磚,臨清地處黃河衝積平原,土質細膩俗稱蓮花土,燒製成的磚據 1992年,國家文物局測試,合格的臨清貢磚硬度超過了石灰巖石料。由於建造紫禁城採的都是頂級原料,這一採就採到了十一年後的永樂十五年。而就在永樂十四年,原故宮已被全部拆除,所有前期準備工作,都已全部做好。而這時幡然醒悟的大臣們,除了大呼上當外,已經來不及阻止紫禁城的修建。
所以嚴格來說,紫禁城並不是花了三年建成的,而是足足花了十四年,而負責設計的人,相傳為當時香山幫工匠的頭領蒯祥,被朱棣稱為蒯魯班,不過這在研究者看來也有可疑之處,因為紫禁城出現時,蒯祥只有二十歲。從資歷來看,他很難勝任整個工程。
有人推測真正的設計者為工部尚書宋禮,所請來的武進工匠蔡信,最出名的故事莫過於傳說他設計了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房屋,以比天宮才有的一萬間房屋。
不過據永樂時統計,建成的紫禁城內,房屋為8350間,而現在統計則是8728間。此外還有學者提出紫禁城,實際上唯瓦工楊青所主要設計,這個人留下的資料非常少,甚至連名字都是朱棣賜的。
雖然到底是誰設計了紫禁城,如今看來已成了歷史之謎,不過不妨把紫禁城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師們的一次集體演出,將這份中國古代宮殿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展現於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