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可稱為明朝皇家建築的代表之作,富麗堂皇,莊嚴無比,細節之處盡顯驚人智慧。紫禁城是由何人建成?經多方查閱得知,這瑰麗恢弘建築的建成與香山幫宗師世家:蒯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說起紫禁城,就不能不提起南京明皇宮,後世查證,明皇宮是紫禁城的藍本,由蒯家的蒯思明領導興建。明初朱棣起兵,推翻了侄子的政權。出於對國家形式和邊境安全的考慮,朱棣下旨遷都北京。遷都首先要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住"——宮殿的建造,當初興建南京明皇宮的工匠就成了不二之選。只不過蒯思明年逾花甲,便由兒子蒯福和蒯祥代為前往。從永樂二年到永樂十一年,年富力強的蒯福運用出類拔萃的精湛技藝大興土木,得到皇家的褒獎。永樂十五年蒯祥取代父親,帶領工匠繼續建造工程。一座座雄偉壯麗的宮殿拔地而起,紫禁城莊嚴肅穆,氣勢恢宏,震驚世人。
相傳蒯祥在負責建造紫禁城期間還有幾件有趣的事:在皇城竣工的前一天,本要用作太和殿門檻的巨木被人鋸去了一截,一時之間很難再找到這麼大的木頭,蒯祥巧施妙計,命工匠將巨木再鋸掉一截......太和殿順利完工,皇上來視察,剛要跨過門檻,蒯祥一個躬身就把門檻提了起來,見皇上詫異,蒯祥連忙解釋:「啟稟皇上,這叫雙龍吐珠活絡門檻,日後皇上在龍殿上轎子也可通行天下!」原來蒯祥心思精巧,把對稱的巨木兩邊各加上一個鎖槽,原本的長門檻變成兩節可拆開的活門檻,再在鎖槽處雕刻精美的龍頭卡住門檻,門檻一提起,皇帝便可看到二龍戲珠的景象。
蒯祥用了一年半的時間建立了宏偉壯觀的午門,皇帝看了有所不滿:「這午門低矮,與皇城氣勢不配,能不能再拔高些?」蒯祥聽聞,立馬跪下開始磕頭。皇上沒想到能難住了蒯祥,馬上扶起他:「愛卿可是有什麼難處,直說無妨。」原來,蒯祥老家正值水患,民不聊生,難民遍地。此事讓他晝夜難眠,正好值此機會,就直接奏請皇上減免家鄉賦稅的要求。
皇上聽了問他:「你能把城門加高几尺?」蒯祥果斷回答:「三尺」。「那就減免你家鄉三年賦稅」!蒯祥喜不自勝自請在三個月內拔高城門。大臣們聽了都覺得不可思議,建築城門用了一年半,拔高城門僅僅用三個月,能完成的機率太小了。他們不知道的是,蒯祥為了替家鄉父老陳情,早就做好了伏筆,事先將臺階和坡道下半截埋在土裡,拔高午門只要把臺階土坡都去掉就可以了,輕輕鬆鬆,別說三個月,用不了一個月就能完工,可他為了手下的工人多得一點貼補,也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才說了三月為期。三個月後,皇上見他果然把城門抬高了,也沒有食言,減免了蒯祥家鄉三年賦稅。從此,拔高午門減免三年糧的傳說一直流傳至今。
永樂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蒯福蒯祥父子獲賞任職於工部。然而歷史似乎總愛捉弄朱棣,新皇宮建成才3個月,一場大火燒盡了三大殿;不出一年,又是一場大火,乾清宮也燒成灰燼。國庫入不敷出,朱棣便沒有進行修繕。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崩逝,仁宗朱高熾繼位。朱高熾通過一系列的治國方略,整頓官場、百姓安居樂業,扭轉了國庫空虛的狀況,皇城的修繕工作再重新被提到日程上來......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政府各部門的衙門重新進行部署,蒯福蒯祥父子帶領香山工匠們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各五省六部建造工程。建造完畢後,北京城呈現了嶄新的面貌。
前後經歷四代帝王,耗時44年,明皇城終於完完整整地呈現在天下人眼前。這幾十年,蒯家祖孫三代帶領著香山工匠們立下了不世之功。從此「香山幫」聞名天下,蒯祥也成了香山幫中最矚目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