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布局智慧——背山面水、取正向心

2020-12-19 央視網

紫禁城的布局智慧——背山面水、取正向心

原標題:

  紫禁城的布局體現著設計者的諸多智慧。「背山面水」的巧思是其中一個明顯特徵。紫禁城的北面為景山,南面為內金水河。北京城內本沒有山,永樂年間營建紫禁城時,開修護城河挖掘出100多萬方泥土,拆毀元朝宮殿的大堆渣土也無法處理,於是來了個「廢物利用」,把這些泥土堆積成山,在其上廣植樹木,這就是紫禁城北面的鎮山。鎮山在明代被稱為「煤山」,清代改名為「景山」,並一直沿用名至今。景山是北京城內的制高點,呈東西走向,南北方向狹窄,很像一座屏風。與此同時,修建紫禁城時,從西北角樓下挖涵洞把護城河水引入城內,這就是專門挖出的金水河。金水河經城隆廟蜿蜒而南,一路彎彎曲曲,過武英殿轉而向東,過太和門、文淵閣,從東南角樓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為紫禁城內的人們提供了排水通道,還和景山相呼應,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協調的審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於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體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間的向陽臺地上。通過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審美意義上做到了與天地自然的和諧一致。

  「負陰抱陽」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個特色。城內所有重要宮殿面南而立。老子《道德經》第42章有云:「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意思是世間萬物都背陰而向陽,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諧體。紫禁城重要宮殿建築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在北面則開設較少門窗。《易經·說卦傳》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意思就是古聖先王坐北朝南而聽治天下,面向光明的陽光而治理天下。同樣,這種布局形式有著地理學上的科學意義:我國的黃河流域處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最為顯著的地區,冬季在亞洲大陸西北內部形成高氣壓,有長達數月的偏北寒風;夏季高氣壓中心轉向東南太平洋上,來自南方致雨的季風,使得溫度上升、暑氣逼人。在這種地理條件下,建築朝正南方向最為適宜,北側封閉以利於禦寒,而南側開設窗戶則利用陽光照射和夏季通風。

  紫禁城布局還有一個特點是「取正向心」。「取正」即建築布局以南北向為主要軸向方向。這主要源於我國古代工匠依據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施工經驗總結,即主座朝南,左右對稱。「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築朝向主要建築。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築均以四合院形式為主,其主房朝向均為坐北朝南,廂房朝向均為東西向,面臨主房而立。這種向心的建築風格,不僅使得房屋的間距較小,有利於實現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國古代文化中「中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時,這種朝向布置體現了紫禁城古建築在方位的統一性及協調性,毫無雜亂之感。

  紫禁城的建築分區也有講究。從建築功能分區角度講,紫禁城的布局包括前朝區和內廷區。前朝建築位於紫禁城的南部,主要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俗稱三大殿),是皇帝舉行重要儀式的場所。內廷建築主要位於紫禁城的北部,主要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俗稱後三宮)及東西六宮,是皇帝和后妃們生活的場所。前朝三大殿佔地面積大,在紫禁城內自成一個龐大的格局。這三座建築矗立在三層臺基之上,臺基高8.13米,形式為須彌座。須彌座實際上就是佛像的基座。「須彌」是印度佛教用語,寓意「宇宙的中心」。須彌座用於建築的基礎,意為建築穩固、長久。三大殿採用三層臺基,可突出建築的雄偉、高大,形成與紫禁城內其他建築顯而易見的對比,突出其非同一般的地位。不僅如此,三大殿建築富麗中見典雅,精美中見端莊,凸顯出天子的威嚴。三大殿不但是紫禁城的中心,而且也是北京城的中心,其中軸線南迄永定門,北至鐘樓,成為一條筆直的中線。在這條軸線的兩旁,依次對稱而又有序的排列著功能較為次要的建築。太和殿前還有面積達三萬平米的廣場,這種布局方式,有利於在舉行重要典禮時顯示出盛大的場景。對於東西六宮而言,其對稱布置,縱向排開。這些建築以東西二長街及各宮前巷道縱橫分隔,構成了條條街巷、座座門牆相通又相隔的布局極規整而又嚴謹的封閉的空間。在各自的空間內,即各宮獨立的院落內,又有著同樣的布局與基本相同的建築形式。每座宮殿平面呈正方形,布局為兩進院的三合院形式,前殿後寢,均有配殿,嚴格對稱。東西六宮各個院落布局含蓄緊湊,不僅給帝後生活的隱私有了保障,而且其規劃合理:「庭院深深深幾許」可反映東西六宮在紫禁城的位置特點。整體上看,前朝建築為陽,陽為雄壯挺拔之勢;內廷建築為陰,陰則收斂納藏之實。東西六宮與三大殿形成剛和柔、陽和陰的和諧統一智慧思想。

  此外,紫禁城的建築平面布局在前朝為凸字形,在內廷為凹形。凸凹的結合,恰好猶如一個榫卯。這種榫卯連接的布局形式,不僅彰顯出紫禁城古建築的榫卯巧妙搭扣理念,更能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文化中的「陰陽合一」理念,是古代建築營造者的智慧思想的反映。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相關焦點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紫禁城100
    在第四次遊覽故宮之後,我把這本320頁的「紫禁城100」背回了家。一座座巍峨的宮殿,相似的黃頂紅牆,迷宮似的布局,好像哪面牆都一樣,可是又都不一樣,面對著這座已經屹立了600年的建築瑰寶,總是有一種「欲探無門」的無力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史學家,文物學家,建築學家,可以從各個角度發表出各種專業的見解,身為普通人的我,只能「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完全趨於表面,滿腔熱情最後化為不甚清晰的照片,腦海中的回憶也停留在人山人海的圍欄前。
  • 邢臺沙河漸凹村:背山面水 依山就勢 太行深山區的「布達拉宮村」
    這裡背山面水,房屋建築依山就勢,被人們稱為太行深山區的「布達拉宮村」。置身其中,既能感受到它所蘊含的深深底蘊,更能穿越古今感知先人智慧。
  • 朱棣為何在紫禁城後面堆起一座煤山?景山對於明王朝有何特殊含義
    於是在修建紫禁城時,特意將宮城北牆南移500米,這樣就把延春閣的位置移出了故宮。他還將挖護城河刨出的泥土,在延春閣遺址上堆起了一座山,取名為鎮山,這座山就是後來的景山。寓意鎮壓前朝,使其永遠不能死灰復燃。
  • 紫禁城:對應古代星宿布局的神秘「城堡」
    紫禁城的名稱和布局與中國古代天文學中的佔星術密切相關。「紫禁城」與北極星關係密切。紫禁城在建造之初被稱為「皇城」,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才被正式稱為「紫禁城」。那麼,為什麼明清皇帝的住宅被稱為「紫禁城」?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古代的佔星術。三國魏··易寫《廣雅·釋天》:「天宮被稱為紫宮。」根據對天空的長期觀察,我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紫色的微小恆星(北極星)位於天空的中央,有一個永恆的位置。
  • 景觀設計的代表作:紫禁城御花園,與其內涵的天人合一設計理念
    據史料記載,早在周武王時期就有建宮苑的活動,由於受統治階級的思想及後來的繪畫、詩詞等藝術的影響,中國園林追求的是一種意境,甚至不少文人、畫家都將繪畫所描寫的意境融貫於園林的布局與造景之中。通過山、水、建築、花木的營造與配合,來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中國的園林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
  • 「績溪龍川 · 延時攝影」背山面水,夜沐銀河,手可摘星辰……
    東聳龍鬚山,西峙石笏山,天馬山南旋,登源河北來,龍川溪繞村東流,匯入登源河,形成村落水口;村如船形,有如龍舟出海,堪稱風水寶地。景區內水街兩岸,古民居鱗次櫛比,村巷幽幽,粉牆黛瓦,馬頭昂昂,一派徽州古村落意蘊。
  • 奢靡的紫禁城竟沒廁所,知道原因後,真佩服古人的智慧
    紫禁城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去過的人都知道,紫禁城據說有9999間房之多。但不知道朋友們發現沒有,偌大的紫禁城內,居然沒有一間房是廁所,您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其中一個原因恐怕與風水有關。紫禁城的設計建造都是非常講究的,比如在紫禁城內就有一個很多人都不知道的風水秘密。
  •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於紫禁城中,迄今已有612歲的高齡!
    世界第一「巨蟒」,藏身於紫禁城中,迄今已有612歲的高齡!世界第一的「巨蟒」,藏身於紫禁城之中,大家可能會帶點疑惑和好奇,疑惑的是在如此守城嚴密的地方怎麼可能會有"巨蟒"?好奇的是這個世界第一的"巨蟒"到底有多大呢?
  • 騰衝有座石頭城:背山面水聚氣藏風 人們稱它為「半個山」
    如此環境,讓你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村民的才情。「半 個 山」據史料記載,半個山自然村明正統六年(1441)建於荷花段家寨後茶馬古道旁。明天啟二十一年(1641)全村搬至良盈村委會的正南方,名稱不變。境內海拔1800米。國土面積2.39平方千米,全村60多戶,200多人。
  • 智慧超洋:《紫禁城的黃昏》(四十九)
    閱讀分享是智慧超洋每周固定的文化活動之一,隨著每位參與活動者的成長越來越快,公司對文章的選擇也趨於內容多元化,並不限定對文章的理解範圍
  • 圖文詳解北京故宮的風水布局!
    紫禁城有一條南北中軸線,它的作用是把紫禁城分為東、西兩半,東方屬陽,西方屬陰。中軸線上的大殿,均面南背北,左為陽,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右為陰,乃太陽落山之處。四周外圍為護城河。背後有靠:景山為靠山「山環水抱,氣聚有情。」古人云:山管人丁水管財。 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正是山旺人丁,水為財之意。
  • 故宮紫禁城中的詭異傳說,珍妃井、陰陽道、掌燈宮女,匪夷所思
    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帝王住所,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位於北京城的正中央,坐正北朝正南,背山面水,可以藏風聚氣,具備五行八卦,生生不息,可以說是最好的陽宅風水寶地。明朝鼎盛時期,紫禁城裡嬪妃加上宮女人數多達九千人餘人,清朝繁榮之際,康熙后妃55人,乾隆后妃41人……紫禁城燈火通明、人丁興旺,可以說是天下女子最羨慕的地方。然而六百多年過去了,紫禁城早已不復往年的光景,深宮禁院的詭異傳說更是傳得沸沸揚揚,當地更是流傳出禁苑三大禁區,詭異傳說多到都數不清,特別是那些不對外開放的區域,更是神秘從從。
  • 祝勇:了解紫禁城的歷史,眼光一定要超出六百年
    我們知道居住蓋房子一個最基本的風水是要背山面水,背山就是有靠山,迷信的說法或者老百姓民俗的說法是有靠山,房子沒有靠山不行。但是從環境科學的角度來講,因為中國在北半球,冬季的時候北風非常厲害,在東北農村能夠體會到北風颳起來非常厲害,包括我在新疆拍《天山腳下》的時候,新疆到冬天的時候,一下雪,風吹雪,北面的雪可以跟房子一邊高。所以北方的北風特別厲害,一定要有一個靠山是最好的,這是從居住角度來講的。
  • 韓國景福宮的建造範本,居然是北京的紫禁城?
    據有關資料,景福宮圍牆總長1993米,平均高5米,厚2米,與北京的紫禁城相比,紫禁城圍牆總長3440米、高11米、厚8米,再算上護城河,景福宮佔地面積只是紫禁城的四分之一,所有建築的體量、密度也遠比不上紫禁城,從城牆的高度厚度比就略見一斑。
  • 紫禁城是誰建成的?記錄香山工匠的驚人智慧
    紫禁城可稱為明朝皇家建築的代表之作,富麗堂皇,莊嚴無比,細節之處盡顯驚人智慧。紫禁城是由何人建成?經多方查閱得知,這瑰麗恢弘建築的建成與香山幫宗師世家:蒯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紫禁城說起紫禁城,就不能不提起南京明皇宮,後世查證,明皇宮是紫禁城的藍本,由蒯家的蒯思明領導興建。
  • 「紫禁城上元之夜」聊故宮
    2月17日,故宮博物院官網發布公告,將於19日(正月十五)、20日(正月十六)兩天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這也是故宮首次面對公眾開放夜場。為更好的了解紫禁城,下面為大家搜集整理了紫禁城的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
  • 遊玩天下第一智慧山蘇州穹窿山
    今天是周末天氣比較晴朗,和你幾個朋友相約去爬蘇州穹窿山,穹窿山位於蘇州太湖東畔,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是蘇州最高、最大的山。盤山公路直達山上,山上森林成片,蘇州當地人把它當成天然大氧吧。孫武等古代名人在此修身養性。
  • 穹窿山,天下第一智慧山騎遊記
    蘇州的山去過不少,如「秀絕冠江南」的靈巖山、「吳中第一山」天平山、姑蘇名山天池山、「太湖第一峰」縹緲峰、「吳之鎮」大陽山……唯獨「三吳之巔」的天下第一智慧山------穹窿山未曾到過。蘇州穹窿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比大陽山箭闕峰和惠山三茅峰高出數米,為吳中最高峰。
  • 貧困縣打造山寨紫禁城,花費22.27億,如今卻無人問津
    不久,貴州省德山縣北部的二手建築的照片公開了,這次的暴露,正是石頭引起千重的波浪,引起了很多爭論,我可能沒聽說過這個貧困縣,可能不知道有抄襲版的紫禁城,根據網友的留言,「貴州的我不知道,真的沒有人聽,」沒聽過所以沒關係,最重要的是,一山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令人意外的是,這個「山寨版」紫禁城氣勢磅礴
  • 朝向+選材+結構,紫禁城裡的採光「黑科技」
    古代沒有當今社會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統,如何最大程度地引進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則成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我國古代工匠具有豐富的智慧,他們採取了多個科學的採光方法,滿足了建築內部的採光需求。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於建築採光。當建築的門窗朝南開時,稱為建築的布局為「坐北朝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