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是智慧超洋每周固定的文化活動之一,隨著每位參與活動者的成長越來越快,公司對文章的選擇也趨於內容多元化,並不限定對文章的理解範圍,意在更好地啟發和鍛鍊每個人的獨立思維能力。
「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在每一次分享過程中,不同崗位不同視角展現出的個性化理解,更值得品讀,這是我們成長曆程的見證。
今天,一起來分享:《紫禁城的黃昏》的十三篇讀後感。
《紫禁城的黃昏》這本書是皇帝溥儀的英文教師莊士敦的紀實錄,所以不管從視角還是從情感,都能夠激發讀者情感的共鳴,也讓我們了解到,溥儀其實遠遠不是那個無用的傀儡。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種悲涼的感受。溥儀其實只是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犧牲品。他從小就生活在紫禁城,即使身為皇帝,一言一行也不能違背傳統禮法,更沒有人在乎他的感受,看似擁有無上的榮耀,其實就是被各種勢力裹挾著推上帝王的寶座。我覺得莊士敦的出現,對溥儀來說是精神上巨大的安慰,所以對他的性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莊士敦是真正愛護溥儀,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世界,積極教導溥儀學習西方文化知識,並鼓勵他留學拓寬眼界。對溥儀來說,莊士敦亦師亦友。溥儀敢於廢除宮內腐朽制度,希冀將內務府與太監體制瓦解,但是,歷史終將無法通過一個的力量逆轉,他最後也在復闢時被人利用,成為時代的犧牲品。當他最終結束被囚禁重獲自由時說:「比起做皇帝,我更願意當一個園丁。」發出這樣的感慨,何其悲涼。我們的社會在不斷進步,這些清末的各色人物也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紫禁城的宮殿閣樓見證過他們的存在,成為不變的永恆。我們上學時學到的歷史只是歷史事件,像這種帶有情感的紀實,將會是歷史寶貴的財富,也是對時代變遷最好的見證。愛新覺羅溥儀,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他的退位標誌著中國終結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清政府的和平退位,雖是迫於形勢,但沒有發生大的動亂,這對中華民族是一個重大貢獻,少了生靈塗炭。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是這樣變革過來的,並且保留著皇位。像英國、日本、丹麥等,其變革也像我們國家,由於資本主義(或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的興起,推翻皇權。北洋政府本是同意清皇室相應權利的,但馮玉祥逐出溥儀。此事對後世的影響很大,有的說違背了契約精神,有的說革命到底,眾說紛紜。但也反應了北洋政府政治上的反覆性和不確定性。
革命未必通過暴力才能徹底清除餘孽,社會成分的複雜不是密閉的無菌室,關鍵是要看主流是什麼,主流意識形態非常關鍵,同時主流意識形態不應排斥其它意識形態的存在,非此既彼可能是極端極權的開始。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紫禁城餘暉落下,新的世界誕生,可能紛亂,但終究是新生命,充滿生機和朝氣。
溥儀是一個有著先進思想的皇帝,並無時無刻不渴望自由,在各種保守勢力的包圍中,要成長為一個思想現代、人格健全的人,阻力重重。阻力重重的原因很大部門來源於民心向背,從文章中可以知道,單單靠幾個人的力量去做成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很低,更別說去推翻一種制度。現在很多人認為對於看不慣的事情視而不見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我並不認同這種觀點。首先要確定這件事是否只有你自己看不慣,還是這件事情真的很不好,對於只有自己看不慣的事情,如果強加幹涉可能會造成對方的不理解與反感。當你不理解、看不慣一些事情時,不是事情有錯,而是你在自我設限。有限的眼界限制了你的想像,慣性的思維制約了你的認知。
讀完《紫禁城的黃昏》,深感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民國初期,革命不徹底就是因為雖然意識到封建糟粕的危害,但是幾千年來的思維似乎根植在心,很多人都是打著革命旗幟的幌子,也不過是想當皇帝而已。溥儀雖然在莊士敦的影響下嘗試改變,但在周圍種種封建勢力的阻撓下,最終還是妥協了。你不變,時代的車輪還是會推著你向前走,溥儀最終的結局是必然的。
紫禁城的黃昏已成為滾滾紅塵中的歷史,然而它給後人留下的警示是深遠的,大到國家,小到集體或個人,如果只是沾沾自喜於以往的功績,不看不聽,只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遲早是要被淘汰的。自然規律就是一切都是變動的,哪怕再微小,滴水穿石,最終會發生質變。跳出舒適圈,多關注外界的變化,跟上變化,革陳出新才能迎來朝陽。
高中學習歷史的時候,對清末民初的歷史人物關係稀裡糊塗,傻傻弄不清楚。不明白,民國成立後為何還會有皇室存在;不明白,康有為之前被稱為「革命派」,後來為何又稱為「保皇黨」;不明白,「共和制」這麼「先進」的制度,為何還是失敗呢?現在說出這麼多的不明白,只能說明我對歷史太無知了。我從書裡得到了什麼呢?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掃盲,這本書,讓我看到了我自己的歷史的「死角」。
溥儀,他出生的年代、出生的地方就註定了這是一個悲劇。他雖然聰慧,但是也已無力扭轉大局。在那狹小的紫禁城裡長大,接觸的人都非常有限。雖然也能通過報紙了解外面的世界,畢竟只是一個娃,羽翼未豐,就已被折斷。像一本抒發個人情感的故事集,又有豐富的歷史細節,歷史就是這樣在不同的聲音裡變得充實,全面,公正。也許只敘述了短短五年的光陰,卻是三百年大清王朝的黃昏,也許從一個有著特殊身份的「保皇派」身上,能讀到不一樣的歷史。這本書既是中西方文化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縮影,也是一個時代的匆匆過客留下的寶貴文獻記錄。
作者文筆平實,記錄一段歷史需要這樣一種語言,以免有杜撰之嫌,雖寫清的滅亡,卻隱隱中有一股希望,清雖亡,中華民族不滅,其中皇帝生活的許多細節也值得玩味,與囚徒沒有什麼區別,這樣的身份,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個悲劇,自由真是何其寶貴。自由這詞在中國古代是沒有的,可以看出並不重視,玩了幾千年的「四書五經」,儒家道德,越玩越進死胡同,要由西方的槍聲,才能搖醒迷糊的腦袋。
同時,我們應該要很清醒地認識到,把時代的亂象歸結於某一個人是不理性的,正如不應憑個人情感把希望寄託於一個人、一種舊制。若是莊士敦活得久些,看到那個曾把國民未來奉為追求的人,卻在偽滿洲國麻木地看著中國被他人蹂躪時,會作何感想。
從這篇文章中,我們了解到溥儀可悲可嘆的前半生,三次登基,從兩歲開始被慈禧太后推上臺,登基成帝,生活在封閉世界中,從此開始了傀儡皇帝的一生。他享受過人間至尊地位,也跌落至谷底,不能說是大起大落,只能說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生逢亂世,註定他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過完真正皇帝的一生,只能成為各方勢力政治、權利、利益鬥爭的棋子與犧牲品。溥儀的一生雖然是悲劇式的,但是莊士敦的到來,為他帶來了另一個靈魂。莊士墩欣賞中國文化,他的存在,打開了溥儀新世界的大門,真正的傳授給溥儀知識、文化、西方世界新思想,告訴他外面世界的變化。在所有人利用他時,唯有莊士墩為他出謀劃策,幫助他。莊士墩對溥儀可以說是亦師、亦父、亦友。在莊士墩的影響下,他想要逃離紫禁城,想要擺脫被人控制的命運,但是奈何他無論怎麼掙扎,都逃脫不掉時局,只能成為籠子中的困獸。偌大的紫禁城,一道道宮門,一堵堵宮牆,圈禁溥儀一生,清王朝的覆滅是時代的定局,但作為末代皇帝的他,將永遠飽受爭議。《紫禁城的黃昏》簡單地敘述了溥儀作為皇帝前半生的經歷,以及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幫助他接觸新鮮事物,了解一戰過後世界各國政局的現狀和戰後各國革命後的新潮思想。接受新思想的溥儀想做出改變,想有所作為,但是作為皇帝的溥儀生活在金碧輝煌的牢籠之中,在各個政權的手掌之下,他推行的政權無法實行;就連他的婚姻自己都沒有辦法做決定,所以當1924年馮玉祥發生兵變限時溥儀離開皇宮時,他迫不及待地離開了紫禁城,滿懷期待地到了東交民巷的外國使館區——日本公使館。
對未來滿懷期待一定是美好的,但是溥儀身處政治中心,權利之下,沒有實際的權利也沒有安排好退路,他就像一塊肉身處狼群之中,無路可退,在當時的環境下可悲可嘆。
溥儀昔日的皇帝,他出生的年代,出生的地方就註定了這是一個悲劇,他雖然聰慧,但已無力扭轉大局,畢竟只是一個娃,羽翼未豐,已被折斷。莊士敦走進了那個遲暮宮廷,成為了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一直到1924年離開之前,都悉心指導者這個腐朽體制下的悲哀少年,並無數次企圖用自己的力量讓現狀做出些改變,但人們的貪婪是無限存在的,沒有人考慮到博弈的感受,沒有人把他當做是一個人看待,不過是為了各自利益的工具,就是在紫禁城的黃昏時刻,無論天潢貴胄,還是為奴為婢,眼看著大廈將傾,都各懷鬼胎,拼命地撈取最後的利益。牆體開裂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看不見的梁柱已被蛀蟲所吞噬.由於南方革命黨人自身力量不足,被迫與清朝皇室籤訂了一份《關於大清皇帝辭位後優待之條件》,然而,「優待條件」是革命黨人和清廷相互妥協的產物,是革命黨人在軍事實力不足的情況下,為了打消清廷退往東北、抵抗革命的想法所做出的讓步,在當時起到了拉攏清廷、穩定邊疆、團結保守勢力、減少流血犧牲的作用。優待條件的積極意義在於對皇室的拉攏分化,使中國在最危險的時刻避免了國家分裂的風險,維護了法理上的統一。「優待條件」消極方面在於給清朝皇室僥倖心理,清朝雖然退位了,仍然是隨時可以復活的,但是消極作用的大小取決於中華民國對其控制程度。
總之,世界上很少存在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物,關鍵在於領導者懂得並會運用趨利避害這個道理。
《紫禁城的黃昏》敘述了末代皇帝溥儀和他的英文教師莊士敦的故事,清朝的落敗除內部貪腐,還有就是閉關鎖國,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去接受新鮮的事物,別的國家已經在用電了,我們還在點蠟燭,別的國家已經在開車了,我們國家還在坐馬車,漸漸地,就變得越來越落後,最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戰爭。
以此類推,在當今社會也是,如果一個企業不去接受新鮮事物,那麼也會很快地淘汰掉。你如果拒絕接受這個世界,世界最終可能就會無情地拋棄你。有一個詞叫:與時俱進。觀念也好,生活方式也好,職業能力也好,都要跟著時代一起前進,不斷學習,不斷自我更新,不斷去充實自己。守舊的人,往往會墨守陳規,不能有充分大膽的設想,從而阻礙了探索的進程,只有具備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我們才能獲得更多機會,也唯有積極享受新事物,才能夠讓我們領略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使自己與時代接軌。
莊士敦作為帶著西方思想和技術前來統治在華英殖民地的西方人,卻是個著名的反西方基督傳教人士,終其一生對中國文化一往情深,崇尚儒家,信仰佛教。從政治上講,莊士敦是英國派遣中國的殖民地管理者,還全力支持復闢帝制,反對共和革命,對中國近代的政治發展實無正面貢獻,是讓中國陷入苦難歲月時的西方友人。關於溥儀和他這位洋人老師的故事,大概只停留在《末代皇帝》和其他一些浮光掠影的片段之間,所以第一次直接去了解當事人的思想,發現很多觀點與自己之前腦海裡存儲的衝擊很大,還是非常震撼的。之前,似有聽說《末代皇帝》是很大程度上參考了此書,細細看來,卻有許多細節都相吻合。把1912年前後的中國大地大可概括成兩個字——掙扎。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昏的黑暗開始蔓延。如今,紫禁城只是一座空城,不會再有故事發生,總感到很惋惜。總能模糊幻想著,每一條宮路,每一個房間,每一座亭子,曾經都有多少悽美上演。斷不了的是前世情緣.《紫禁城的黃昏》裡,莊士敦講述了1898年到1930年左右那段歷史,做為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溥儀的英文教師,帝師等身份,所表述的內容極具個人感情色彩,莊士敦對溥儀產生的影響是極大的,不僅是因為他的教學工作,更多的是莊士敦的博學對溥儀產生了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如「螞蟻搬家」「蜜蜂採蜜」等一些御花園中,屢見不鮮卻又百思不得其解的自然現象,都能從莊士敦那裡得到解答,而這是陳寶琛等人無論如何都無法回答的。
溥儀所經歷的時代,從清王朝衰敗到國內軍閥無休止的混戰,以及外侵的日本帝國主義和西方列強,每一個階段都無情碾壓著沒落皇室和溥儀,莊士敦的夢想,也使中華文明過去的輝煌,在世界面前顯得無用而腐朽。
清的滅亡,中華民族不滅,雖然帝制在當今中國已完全不可能捲土重來,但莊士敦也不曾想到,被改造後的溥儀,重新以平等普通公民的身份工作學習著,這是一種精神變化,也是中國歷史的進化,現在的中國正在以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活躍在世界各中心的舞臺上,正在以新的姿態前進著。紫禁城已成為一個文化符號,同時也給我們很多思考。
END
智慧超洋:《懂得沉澱,才有成長》(四十八)
我司再次獲評中國建築裝飾協會AAA信用等級
秦潭湖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小覽
招募材料供應商和勞務人員
招聘會計!
安徽寶利豐廣場外牆保溫、真石漆專業分包工程項目小覽
閱讀分享微信群成立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