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祥有「活魯班」的稱號。他不僅是木匠中的大高手,還建造了紫金城內許多宮殿。蒯祥去世後,被葬在老家,千百年來,他的陵墓卻不乏後人探望,受到家鄉所有人的尊重。您可知道這事情背後的秘密?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蒯祥是江蘇吳縣魚帆村人。明代的工匠是世襲制,蒯祥的祖父、父親都是工匠,他自幼隨父學藝,蒯父告老還鄉後,蒯祥已在木工技藝和營造設計上成名,並繼承父業,出任「木工首」,後任工部侍郎。
永樂十五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徵召全國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繼續大興土木。蒯祥因為設計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為工程設計師,他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負責設計和組織施工天安門。天安門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重門,也是皇宮的臉面,皇帝覺得大門的門高不夠威風,蒯祥在不影響建造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色彩陰影的對比,將這座門設置的形狀線條異常完美,且不失威嚴。竣工後,這座皇宮的大門不僅受到了文武百官的稱讚,也受到了永樂皇帝的稱讚,皇帝稱他為「蒯魯班」。
此後的四十多年裡,蒯祥又奉命建造了奉天、謹身、華蓋殿三大殿。承天門被大火燒毀後,宮人請他重建九開二層的木構城樓,以及兩宮、五府、六衙署等建造設計。蒯祥為何會如此受歡迎?因為他的建造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據記載,蒯祥在每項工程施工前,都會做精確的計算、繪畫,竣工之後,每項建築的位置、距離、大小和尺寸,與設計圖分毫不差。當時可沒有如今的精密的測量工具,但是他卻憑藉自己的雙手,建造出如此雄偉的建築物,著實令人驚嘆。
蒯祥對於木質建築中,榫鉚技巧在建築藝術上的應用,也有自己的見解。他先設計建築用料,再考量建築施工,最後再營造榫鉚骨架,骨架都結合得十分準確、牢固,百年屹立不倒。在北京皇宮府第的建築中,蒯祥還將江南的建築藝術,巧妙地運用上去,比如採用蘇州彩畫、琉璃金磚,將殿堂樓閣,裝點得更加富麗堂皇。
鐵打的紫禁城,流水的工匠,蒯祥造完紫禁城後,卻被朝廷封官,地位直線上升,成為了當朝最受人尊重的工匠大師。他去世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被葬在了蘇州。許多世代名流,在回到家鄉之後,可能沒有在官位時期受人尊重了,更何況古人講究士農工商,蒯祥雖然也做官,但也是做工匠起家,並沒有傳統名流地位高,然而他的墳墓前面,卻被後人提字:「閭闕巍巍共仰香山鼻祖,園林處處不忘胥水良師」。這是何等的殊榮?
甚至千百年後,仍有許多人去拜訪他的陵墓,對蒯祥的名號贊口不絕,仿佛他成了自己家鄉千百年來最大的榮耀一般,為何他會獲得如此崇高的尊重?
其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蘇州香山走出了如此一位驚才絕豔的建築大師後,蒯祥的名號越大,他的家鄉——香山的工匠,名氣也越大。直到晚清時,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說法。另外,蒯祥對於蘇州的影響,除了讓香山工匠享譽天下,還讓陸墓金磚和蘇式彩繪,成為皇家御用。
蒯祥受人稱讚的還有他的人品。儘管蒯祥官職很大,但他為人非常謙遜儉樸,到了晚年,他主動辭官隱退後,地位仍然崇高,有一些工匠或者是建造工程,都會找他詢問建造技巧,蒯祥從來沒有感覺到不耐煩,只要有人去問他,他就會耐心詳細地,向別人解釋建築技巧當中的細節。
蒯祥死後,墓碑右側立有明代天順二年欽賜的「奉天誥命」碑。據說,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初,重修了蒯祥墓,此墓甚至被列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蒯魯班留下的建築,卻是華夏之寶,民族之光。由此可見,不管是誰,都要為家鄉多做好事,只有這樣,才能受到家鄉人的尊重。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馮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