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吃飽肚子是中國老百姓孜孜以求的夢想,但歷朝歷代都沒能圓上這個溫飽夢,新中國70年,中國人的飯碗算是端穩了。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僅有2264億斤,現在連續5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獲得感不能僅是吃飽肚子。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貧困人口有7.7億,2018年底減少到1660萬,2020年即將全部脫貧,同時實現農村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絕對貧困問題,至此將得到歷史性解決。幸福感不能僅是脫離貧困。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中國解決溫飽、擺脫貧困後的又一歷史性任務,目的是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回顧新中國七十年三農發展,實際上就是一條艱苦卓絕、百折不撓的脫貧路、振興路。當2020年的歷史性時刻到來,一段漫長徵途終於迎來終點。而我們更相信,終點只是起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振興之路已經展開,雄關漫道,從頭越。
桑崗村村口一景。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長報導】
富有土族特色的新房錯落有致,家家戶戶磚牆彩飾,產業扶持等系列扶貧政策的落地,讓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光伏電板正吸收太陽能量轉化為電,今年,帕米爾高原上的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全縣將借「光電」脫貧。
大棚裡種滿了各類食用菌,村民小心翼翼地從菌棒上採下蘑菇,放進框裡運往冷庫,等待統一裝箱銷售……這一幕發生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朱橋鄉九保村,通過扶貧小額信貸,整個村子實現穩定脫貧。
70年前,太多國人過著「一窮二白」、「一貧如洗」的日子,經歷過那段苦難歲月的老一輩人常說,祖祖輩輩都覺得能吃上窩窩頭再就口鹹菜就算十分滿足。70年,7億人口成功脫貧,新中國在反貧困道路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人們的願望,也從「填飽肚子」,跨到「過好日子」,無數個生動的脫貧致富故事,在這片土地上精彩上演。
減貧有多輝煌 扶貧就有多艱辛
山腳下,一排排白牆紅瓦的民房將青山點綴,地瓷磚、防盜門、塑鋼窗、太陽能成了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駝巷村家家戶戶新居的標配。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措施的實施,讓駝巷村在2014年全村脫貧摘帽。
標準化鄉村公路在山間蜿蜒,山上的千畝牡丹園、草莓採摘棚引人駐足,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2014年入選「中國最美休閒鄉村」,走上了鄉村振興致富路。
駝巷村、龍王壩村所在的固原市位於我國「三西」 地區,這裡是我國生態最脆弱的地區,是我國扶貧開發的起點和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我國扶貧經驗和體制創新的搖籃。
70年,中國減貧有多輝煌,中國扶貧就有多艱辛。
駝巷村、龍王壩村兩個村子的巨變是我國「三西」地區因地制宜、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因受自然條件及多種因素的限制,「三西」地區是歷史上著名的乾旱、缺水、貧窮、落後、「苦瘠甲天下」的地區,曾被稱為「最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長期依靠國家救濟維持生活。
1982年,我國啟動了「三西建設」專項扶貧計劃,將甘肅定西、河西,寧夏西海固這「三西」地區作為全國第一個區域性扶貧開發實驗地,計劃用10年至20年的時間,每年撥款專項資金2億元,對「三西」地區進行扶貧攻堅。就此,我國開發式扶貧也拉開了序幕。
「有水路走水路,沒有水路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退耕還林、種草種樹,到發展畜牧業生產、進行基本農田、水利、人畜飲水工程、林草、農電建設……根據「三西」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國先後制定了一系列綜合措施,改變「三西」地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加快甘肅河西地區和寧夏引黃灌區商品糧基地建設。
「三西」扶貧開發建設開創了我國區域性扶貧開發的先河。
在和貧困做鬥爭的路上,「三西」扶貧只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一場戰役。
1949年,我國實施土地改革,讓全國3億多無地農民獲得了寶貴的土地,根除了導致人民貧困的制度因素。
精準脫貧。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逐步全面推開,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1994年以後,國家又先後頒布實施「八七扶貧計劃」和兩個為期十年的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持續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八七扶貧計劃」是從1987年開始,用7年的時間解決800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國共產黨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前所未有的力度之下,中國扶貧開發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
探索新途徑 啃下脫貧最後的「硬骨頭」
「現在一年光賣雞蛋的錢,夠我一年的藥錢了。給女兒減輕了不少負擔。」談及這幾年日子的變化,桑崗村67歲村民趙樹海臉上滿是欣慰。
桑崗村坐落在河北省易縣西部山區,因為交通不夠便利,這裡曾經我國貧困村之一。10年來,桑崗村一直在探索適合自己的脫貧路。
乾淨的街巷兩旁多數都是古樸而原始的石頭房,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小院打點得美好而精緻。在遠處「神女峰」的守護下,整個桑崗村美如畫卷。
桑崗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小塊菜園,盛產花生、紅薯、綠葉菜等,村民平時吃的就是自家菜園裡的菜。桑崗村很多農戶家裡都養著雞、鴨和豬,它們都吃糧食長大,桑崗村的雞、鴨、豬不知道添加劑飼料是什麼味道。
桑崗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小塊菜園。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在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團隊進駐村子之前,桑崗村這些優質、綠色、健康、安全的農副產品苦於沒有銷路。年輕些的村民時常背著一籮筐蔬菜、雞蛋到縣城的集市去賣,老人們卻不能如此,只能依靠國家救濟或完全依靠同樣也不富裕的兒女贍養。桑崗村的村民們不知道,在車水馬龍的城市裡,很多市民對綠色農產品有怎樣的需求。
10年前,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葉敬忠發起的「巢狀市場小農扶貧試驗」進駐桑崗村,幫小農戶和城市消費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避開了所有的中間環節,讓兩者直接對接。
農村老人參加巢狀市場養雞。受訪者供圖
10年後,桑崗村170餘戶中的103個農戶,主要是留守老人、婦女,每年都從市場中獲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收入。
「不是每個村子脫貧、致富後都會變成天下第一村『華西村』。」這是桑崗村巢狀市場發起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葉敬忠對於我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思考。
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然而,截至2018年底,全國334個深度貧困縣還有未脫貧人口627萬人,佔全國貧困人口的45.4%,貧困發生率達6.4%。扶貧,仍有許多「硬骨頭」。
黨的十八大大以來,作為中國三農最高學府,中國農業大學太多師生都直接參與到國家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工作中,葉敬忠就是其中一位。
葉敬忠表示,現在為了幫助某個村子脫貧,很多團體組織會刻意去買村子裡的東西,這樣的行為常常是一次性或短期性的「慈善式」或「送溫暖式」的農產品採購,對於貧困農戶來說,這種收入模式非常不穩定。在桑崗村進行的「巢狀市場小農扶貧試驗」則是在農村生產者和城市消費者之間建立起一種穩固與可持續的信任關係。
「這種關係搭建收入未必巨大,但對貧困家庭來說至關重要,且穩定持續,風險很低,因此是一種可持續的、不再返貧的生產扶貧途徑。」葉敬忠稱。
他表示,我國目前尚有2.3億小農戶,在產業扶貧難以覆蓋的地區,扶貧工作需要探索能夠將貧困小農戶的生產與現代社會需求聯結起來的多元扶貧新機制。
桑崗村村民在地裡勞作。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貧困小農戶現有的生計資源,如自家的院落和土地、村莊的公共空間,以及小農所掌握的生產經驗和鄉土知識,其實就是小農戶脫貧致富、農村實現振興的資源。」葉敬忠稱。
70年時間,中國成為最早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發展中國家,有組織有計劃大規模的扶貧開發,尤其是精準扶貧方略的實施,走出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為全球減貧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華西村、桑崗村、駝巷村、大寨……中國有無數個鄉村,也就有太多個可以因地制宜的發展路徑,彼此借鑑、彼此啟發,構成了中國脫貧道路上最生動的風景。
鄉村振興 不忘鄉愁
透過洋房裡的落地窗向外望去,不是車水馬龍的城市、密集的民居,而是青山間掛著一座小吊橋,橋下潺潺流水……把發展鄉村民宿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目前,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已經建有北山鄉居、方外·青舍裡、東坡·荷塘居等精品民宿23家,大旺、香集居、太陽城莊園等20餘家民宿也正在加快建設。截至2019年7月底,五蓮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300餘萬人次,實現收入2.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0%以上,逐漸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大產業」。
活蹦亂跳的活魚裝箱,通過活魚低溫暫養、純氧冷鏈配送等「獨家」技術,讓淡水活魚在休眠狀態中保鮮50小時以上,成活率達到99%……佛山自古就是「魚米之鄉」,「千頃魚塘萬畝田」的美景如今注入高科技基因,譜寫出佛山現代農業助推鄉村振興新樂章。不僅如此,無土栽培、工廠化種植、標準化檢疫等新技術,讓遍地開花的佛山「美麗產業」年產值超過50億元,佔廣東花卉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鮮花盛開的桑崗村。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產業振興、科技振興、旅遊振興……無論實現鄉村振興的模式是什麼,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他們都不曾丟了鄉愁。
葉敬忠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實現鄉村振興,不能丟失村莊自己的屬性,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土地上的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這對一個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質量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央已經提出了2020、2035和2050年三個階段性鄉村振興目標,規劃體系、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據介紹,目前各省都已經出臺了省級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大多數市縣也制定了市縣規劃和方案。同時,就發展鄉村產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建設,都已經出臺了專門的指導意見。從中央到地方,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繪就,任務書、施工圖都已經明確。70年,中國農村經歷了滄桑巨變,而未來,從2020年開始,更值得期待。
【親歷者說】
在鄉村調研 「吃苦」是基本功
葉敬忠(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教授)
黨的十八大大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很多老師都參與到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工作中,我是其中之一。
2018年暑期,我組織人文與發展學院的139名師生,到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鄉村一線,圍繞鄉村振興的76個主題,開展實地調研。很多人可能不能相信,每次深入農村調研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們都會長期住在村子裡,住在老鄉家裡。包括在桑崗村做「巢狀市場」調研的時候,我們也是長期住在村子裡。
當時,我曾帶著幾位師生住在四川省青神縣一對農村老人的家裡。相比年輕人,老人更了解村子,也有更多相對閒暇時間跟你聊。
老人的家是個小樓,但這個小樓不是那種年輕人裝修好的那種,而是特別陳舊的、牆體很薄的小樓。因為正值暑假,天氣特別炎熱,外加小樓通氣也不是很好,到了晚上,天氣悶得讓人難受,不吹電扇的話,根本沒辦法睡覺,地上還有一個點燃的蚊香發著光亮,那種難眠的滋味只有自己親身經歷過才能真正感受到。
我們搞農村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需要認識到:你去鄉村,就是為了與鄉親們同吃同住在村裡,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了解實際情況,絕不能因為條件艱苦就不去住、不去做,能吃苦是基本功。
還有一次,2016年7月15號到8月15號,我們由老師、學生組成的29人的研究團隊到河南省固始縣、江西省永豐縣、貴州省榕江縣、四川省仁壽縣等地去做調研,我們分成了多個小組住在不同的地方。
當時,我帶領研究團隊的所有成員第一站全部住在河南省固始縣郭陸灘鎮太平村,那時候也是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男生住的是一個簡陋的兩層小樓,但這個小樓不是農民家,而是當地村委會的辦公樓。因為每個村的情況不同,不是所有的農民都有條件拿出房間供我們老師和學生住宿,所以,住辦公樓、睡辦公室也是常有的事兒。
辦公樓畢竟不是住宿的地方,平時辦公提供的是讓人坐一坐的地方,沒有蓆子,沒有枕頭,我們就自己去買蓆子、買枕頭,有個能遮風擋雨、能躺著的地方就行。
辦公樓的邊上就是公共廁所,辦公樓封閉的也不是很好,紗窗破著大洞,很多地方塞著報紙「堵洞」,因此只能擋一點蚊子,卻擋不住廁所的味道。每天睡覺的時候,味道可想而知。
為了調研,我們經常是一個村住幾個星期,遇到這樣那樣的窘況很正常。除了吃住條件艱苦,我們還有學生在駐村調研的時候被狗咬傷、被精神恍惚的老人吐口水等等。
我經常跟我們同學們說:你當時覺得辛苦,經歷之後,卻能成為你最珍貴的記憶。在鄉村調研中,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基礎。
【這片土地,我想對你說……】
新京報:對這片土地,你最想說的話是什麼?
葉敬忠:在這片土地上,農業不能被簡化為只是為了食品供給,農業代表著土地上的人民與社會和自然之間的重要聯結,農業與自然、社會以及那些親身事農者的情感、利益和前途融為一體。
我認為,農業現代化的核心目標就是為土地上的人民謀幸福。如何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充分尊重土地上的人民所表達的意願、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對農業現代化的質量和中國社會的共同富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王巍 攝影
編輯 唐崢 校對 李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