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之江觀察 | 消費是終點也是起點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些新提法令人眼前一亮,值得關注。比如:會議強調「堅持擴大內需戰略」,還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對於如何擴大消費,會議提出了「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等努力方向和具體措施。
大國策下,一枝一葉總關情。這些措施,既可推動收入分配結構的改善,也有助於開啟新的消費熱點,促進生活品質改善,值得期待。
消費看似經濟活動的「終點」,其實也是「起點」,反過來助推經濟良性循環。在國家大政策下,普通民眾更不是經濟循環的被動因子。國家可以在政策、就業、收入方面為消費創造積極的條件和環境,其實,普通民眾也可以通過塑造和踐行積極的消費觀來為社會經濟作貢獻,同時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
積極的消費觀有很大提升空間。作為世界上儲蓄率較高的國家,消費在我國的正向價值還有待進一步開發。從數據看,2019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7.8%,消費連續6年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但今年以來的消費數據並不樂觀,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上年同期名義下降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6.6%。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名義同比增長3.9%、實際同比增長0.6%的情況下,住戶存款增加值反而較2019年同期增長16.7%。當然,這背後的原因可能與疫情強化民眾的保障性心理有關。但是,隨著疫情逐漸趨穩,積極的消費觀可以發揮作用的空間也將是巨大的。
積極的消費觀還有著非常現實的指向。我國擁有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市場規模居世界前列。但就目前而言,品質消費的比例有待挖掘。從物質層面看,多數老百姓花在日常吃穿用度上的消費佔比過高,但是真正改善型、品質型消費佔比還較低。從精神層面看,在日常的剛性開支之外,那些用來投資自己、加強學習和精神消費的部分佔比更低。隨著整個國家的開放進步和社會觀念的變化,不同年齡、不同地區、不同收入水平的群體對品質消費的嚮往越來越強烈。從社會大浪潮看,我國消費升級的鼓點才剛剛敲響,大有可為。
勤儉節約永遠是美德。但是,過度或刻意「束縛」消費,也不利於自身全面發展和全社會健康發展。花錢花到點子上,比盲目的守財對個人更有意義。其實,提倡積極的消費觀,並不是鼓勵鋪張浪費,而是在「有」的基礎上追求「優」,在量入為出的基礎上合理規劃,讓勞動創造的財富更好地服務於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的。從這個角度看,積極的消費觀,何嘗不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積極的價值追求?
疫情衝擊下,龐大的內需市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內生動力,也是國際博弈的重要籌碼。讓老百姓會花錢、敢花錢,恰恰是內需之謀的起點。
(文章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