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生長在小漁村的年輕人,村子裡家家戶戶都是以漁業為生,生活談不上富裕,卻也落得自在安逸。每天收網後,年輕人總喜歡靜靜地坐在海邊,想像著海那邊的樣子……終於有一天,他不想再安於一輩子就過這樣的生活,決定離開漁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二十多年的時間,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昔日的年輕人也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此時的小漁村也早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模樣,年輕人之前居住的地方如今也修建成了豪華海景別墅區。年輕人也在這裡購買了一套別墅,準備將來安享自己的晚年生活。
兒時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因為拆遷在這個城市的一隅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一起聚會時,夥伴們調侃說:人這一輩子大多都是瞎忙活,你出去折騰了大半生,最終還不是又回到了這裡,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年輕人謙卑地笑了笑:還是兄弟們明智啊!
第二天一早,年輕人趕往機場,飛上海參加一個別墅設計頒獎盛典,然後再飛澳洲洽商一個別墅項目。
「起點」與「終點」,跨越的不是地點和時間,而是閱歷和眼界。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了解世間萬種風情,看盡人間百態煙火,即便仍然選擇回歸,那也是看過之後內心深處的一抹從容,品過之後精神之巔的一縷清香。
忙碌了一天,拖著疲憊的身軀,驅車穿梭在城市的車水馬龍之間,望著窗外的燈火闌珊,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你突然想要問自己一個問題:「我這麼辛苦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讓家人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 「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 「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不斷地追問下去,一定會觸碰到哲學領域裡那個終極問題——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面對這個問題,也有很多人會說,自己過得滿意就好了,為什麼非得要有意義呢?這個問題看似被輕而易舉地化解了,但實質上卻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迴避。
人和其它動物的區別在於,人不僅有生物性的存在,還有精神性的存在,不僅有生物性的本能,還有精神性的特質。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性的存在和特質,「人生的意義」經常會與我們不期而遇,雖然它並不總是外露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卻在精神層面與我們如影隨形,尤其是在人生的某些特殊時刻,例如面臨生老病死的時刻,例如面臨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刻……我們都會或多或少地用「人生的意義」這一標準進行思考和做出選擇。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由於疫情被推遲了,然而這並不會影響一批批奧運健兒對奧運金牌的角逐和拼搏,並不會減弱奧運精神在一代代人心中的發揚和傳播。運動員跑得再快也不會超越汽車和飛機的速度,科技可以改變世界的運行方式,但永遠無法滿足人們不斷超越自己的精神歸宿,這或許就是我們要追求的「人生意義」。
小漁村還是我心中的那個小漁村,而我,早已不再是當年的那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