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考語文模擬卷典型題目解析||文言文閱讀(二)文論類文言文閱讀:縱囚論
(五)閱讀下面文章,完成21-25題(13分)
縱囚論①
【宋】歐陽修
①信義行於君子,而刑戮施於小人。刑入於死者,□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②方唐太宗之六年,錄大闢囚三百餘人,縱使還家,約其自歸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難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歸無後者,是君子之所難,而小人之所易也。此豈近於人情哉?
③或曰:「罪大惡極,誠小人矣;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蓋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縱之去也,不意其必來以冀免,所以縱之乎?又安知夫被縱而去也,不意其自歸而必獲免,所以復來乎?夫意其必來而縱之,是上賊②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復來,是下賊上之心也。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不然,太宗施德於天下,於茲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為極惡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視死如歸而存信義,此又不通之論也!」
④「然則何為而可?」曰:「縱而來歸,殺之無赦;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可知為恩德之致爾。然此必無之事也。若夫縱而來歸而赦之,可偶一為之爾。若屢為之,則殺人者皆不死,是可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為常者,其聖人之法乎?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不立異以為高,不逆情以幹譽。」
註:①縱囚:史書記載唐太宗曾假釋數百死囚,囚犯人歸家後全部按時返回,最終赦免了他們。②賊:指窺察。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處的虛詞是( )。(1分)
A.且 B.則 C.乃 D.而
上海市高考語文李老師解析:C,不能錯,錯了自己反思。
22.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高考語文李老師解析:「段」題,「內容+結構」,一定要結合文章具體內容答題,參考答案如下:
第①段指出「死囚」罪大惡極的特點和「守義赴死」難於一般信義要求的高尚性質,引出下文對唐太宗縱囚事件不合情理之處的論述。
23.對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以唐太宗縱囚的事例,證明死囚應約就死的難能可貴。
B.引用唐太宗縱囚的史料,證明小人也可以轉化為君子。
C.將君子和死囚進行對比,證明死囚應約的表現違背人情。
D.將君子和死囚進行類比,證明仁君對臣民不能有所偏見。
上海市高考語文李老師解析:C,不能錯,錯了自己反思。
24.概括第③段駁論的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海市高考語文李老師解析:「段」的思路題,結合內容答題即可,關鍵是對文章內容的準確理解和準確翻譯。參考答案如下:
先推勘唐太宗與死囚的心理活動,一針見血地指出縱囚與自歸的動機各是邀取名聲與僥倖求生,並非施恩德和講信義;接著將太宗六年深德與一日淺恩相比,以太宗在位六年的恩德教化並沒有消弭小人犯極惡大罪的事實,反襯出縱囚一舉忽然使小人視死如歸的不合情理,證明死囚自歸併非出於恩德感化,由此批駁了「太宗施加恩德而使小人迅速變為君子」的觀點。
25.根據文意,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以下選項中最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借古諷今,指出治理國家要順應人情、嚴肅法制。
B.借古抒懷,感慨統治者實施恩德只是為邀取名聲。
C.點評歷史人物,表明唐太宗雖有善行,不及堯舜仁德。
D.探究歷史規律,提倡道德教化要基於人情、行於日常。
上海市高考語文李老師解析:A,不能錯,錯了自己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