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過一半了,今天和一個學生聊天,學生很興奮的說,語文暑假作業早就做完了。我很驚訝,於是讓學生把作業拍給我看。學生得意的和我說,文言文閱讀根本不用看文章,也能做全對。
我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路和我說一下,學生說:「第一題斷句題和第二題文學常識題,不需要看題,第三題文章理解和文言文翻譯,直接翻譯就行了。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我哭笑不得,虧我還在課堂上一字一句的翻譯,他們就這樣把題目做完了。雖然這麼做有一點的依據,但是長期如此,卻有很大的隱患。
一.不看文章,也能做題
為什麼說不看文言文也能做題呢?尤其是第一題斷句題。舉個例子吧:2019年全國卷二的文言文《史記·商君列傳》的第二題斷句題:
B.會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分析句子,即使不看文章,也是能夠做出來的。首先我們根據文章的出處,知道傳主是公孫鞅,也就是商鞅。其次,斷句的依據是:
看名詞和代詞。名詞和代詞一般做主語和賓語,可以斷開。當然有的時候會出現主語被省略的情況。看動詞。動詞一般做謂語,我們要找到動詞,基本上就找到了一個句子的主幹部分。看表示對話的詞。包括曰,道,等等。需要斷開。看句式和修辭,比如對偶和頂針等。現在我們文章的句子,「魏惠王」和「公孫鞅」,「之」「王」「鞅」「境」是名詞和代詞,可作為斷句的標誌。曰作為對話的標誌,也可以斷開,曰後面的內容,都是公叔說的話。第5個句子,承前省略了公孫鞅這個主語,有是謂語動詞,奇才是賓語。願在文言文中翻譯成「希望」放在句首。整道題難度不大,的確可以選擇出正確答案。
二.看文言文的重要性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的題目都是如此。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道文化常識題的錯誤選項:
B.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並稱,他們二人均以善於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於青史。
但看題目,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積累,可能看不出來什麼。然而,當我們回過頭去看原文時,我們發現上下文講的內容是:「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下文說的是: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讚美。那麼反推前文,說的肯定不是孫武,而是周武王。
所以,文化常識題不僅僅要求學生們積累,去死記硬背,而是要求學生們根據語境,是推測選項的正確與否。這道題與其說的是考察記憶力,還不如說是推斷能力。後面的文章內容理解和翻譯題更不必說。
總結:文言文為題目提供了重要的語境。脫離語境,做題目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正確率。
三.做文言文的習慣養成
既然文言文為題目提供了重要的語境,那麼就要求學生提升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平時做題是為了積累,因此,絕對不能用這種敷衍的態度去做題。只有文言文閱讀達到了一定的量,才可以量變引起質變,保證高考做題的正確率。
平時學生們做文言文,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一方面,積累文言詞彙和文言句式,文化常識。其次,在閱讀的時候,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先瀏覽文章,用筆標誌出人名,地名,官職等詞彙,梳理出傳主的大事件。其次,在做題的時候,充分分析上下語境,比照細節。再準備一個本子,將自己的積累的詞彙,結合課內的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才能為高考做充分的準備。
我是一名省重點高中的語文老師,專注於分享閱讀寫作,學習經驗,教育心理等乾貨。希望得到你的關注,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