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2020-12-11 中國江蘇網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

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發布這條訃告時,在于敏的名字前加了8個身份,每一個都熠熠生輝: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核武器事業重要奠基人、「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技獎、改革先鋒稱號、全國道德模範稱號獲得者。

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

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當時的研製起點是: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一臺簡易的104型電子管計算機,還有年輕的于敏和30多位同樣年輕的科研人員,以及他眼中自強不息的信念。

這一幹,就是40多年。

1967年6月17日,我國使用圖16轟炸機空投完成首顆氫彈的爆炸,轟鳴聲響徹地球。那一年,于敏不過41歲。

41歲的年輕人,並沒有立即收到來自全中國的鮮花或掌聲。相反,外界並不知曉誰是中國氫彈背後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許人也。

時隔多年,于敏華發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這樣的肺腑之言至今仍擲地有聲。

上世紀80年代,于敏獲得全國勞模稱號時,他的名字才算真正解密。

2015年1月9日,當89歲高齡的于敏從國家主席習近平手中接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證書時,不少人第一次聽說他這個人,還有他的名字。

老於,是同事和晚輩們私下的叫法。

那一年,老於和同事創造出的價值,終於能和中國氫彈一樣,在爆炸瞬間讓所有人都記住了:就是他們,僅僅花費兩年零8個月的時間,就讓中國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零3個月。

老於,和他同時代的老科學家們,用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深藏功與名」,以及強大的科研實力,護佑著祖國的和平和安寧。

老於被推到了「首功」的位置,民間也流傳著「于敏構型」的故事,說五大擁核國家的氫彈理論模型只能分兩類,中國的和外國的。中國能夠以最快速度實現從核裂變到核聚變的飛躍,關鍵是于敏的物理貢獻,他因此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

今天,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在訃告後附了一篇于敏的生平,其中也寫道:于敏以他超乎尋常的物理直覺,能在複雜紛亂的現象和數據中理出頭緒找到關鍵,在氫彈研製許多關鍵性問題上,于敏都作出最主要的貢獻,是我國當之無愧的「氫彈之父」。

老於過去總說,「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完成全部的工作」。

他認為核武器是成千上萬人的事業,一個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你少不了我,我缺不了你,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這是從事核武器研製的科學工作者所必須具備的品格。」

在學生藍可眼中,他似乎永遠都是那個讓人驚嘆「腦袋瓜靈」的老於,「腦子永遠只有20多歲」。

一年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藍可。那幾天,正趕上老於身體不好,一度處於半昏迷狀態。藍可去醫院看老於,從書包裡掏出一摞材料,準備講講最近所做的物理實驗。

老於的眼皮一抬,射出一道銳利的目光,但同時警報也響了——監控儀顯示,老於的血壓從140忽然飆升到208。

10分鐘後,老於的血壓才恢復。

這段故事後來被記錄在《中國面壁者》一文,引發不少讀者共鳴。

藍可說,老於就是為了科研而生的。

至於「中國氫彈之父」那些虛名,老於則輕輕一揮手,從不以此自居。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堵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9年01月17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緬懷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鄧稼先|原子彈|于敏
    2年前的今天  2019年1月16日  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與世長辭    他是沒留過洋的核物理學家  他是中國「氫彈之父」  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他是于敏院士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我們深切緬懷他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
    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中國科協與人民日報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科學家的故事》第三十三期:科學家于敏的事跡
    很多時候,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的聲名不宜大肆宣揚,所以在非學術界,人們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于敏老先生的名字解密時間是1988年,而第一次公布於大眾面前,是在1999年的「 兩彈一星 」功勳獎章發布會上,此時距離于敏從事氫彈研發,已經過去28年了。
  • 不作死就不會死,鄱陽男子辱罵「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被拘
    1月16日,中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重要推動者,「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逝世,各大媒體紛紛發言表示哀悼,以紀念于敏對國家國防事業的貢獻,更表示人們對他的崇敬和不限感念。他留言道:于敏們這樣的人都應該早點死去,禍害整個世界。我們不知彭某此言從而說起,于敏們為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讓國家強大起來,讓列強不敢隨意欺辱我們。如果沒有氫彈,就沒有對其他國家的威懾力,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平安生活。
  • 「氫彈之父」與世長辭:他的名字曾是絕密,他的功績史冊長存
    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 改革先鋒人物故事1:無留學背景的「氫彈之父」于敏
    今天講述沒有任何留學經歷、土生土長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的感人故事。「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這次從基礎研究轉向氫彈研究工作,對于敏個人而言,是很大的損失。于敏生性喜歡做基礎研究,當時已經很有成績,而核武器研究不僅任務重,集體性強,而且意味著他必須放棄光明的學術前途,隱姓埋名,長年奔波。從此至1988年,近30年時間,于敏過起了隱名埋姓的保密生活。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他是為中國設計氫彈的人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國核科學事業奠基人 彭桓武當時,這裡集中了中國所有核領域的頂尖人才于敏同鄧稼先、黃祖洽、金星南等「中國氫彈之父」沒有停止他的腳步為了研發二代核武器于敏深藏大山日夜無休的科研加上實驗中放射性物質的侵害他的身體變得越來越虛弱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國產土專家」,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78]2年前的今天,2019年1月16日,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歲。 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
  • 「氫彈之父」于敏到底有多牛?美國軍方:他最少可抵十個集團軍
    1961年,蘇聯試爆氫彈的「沙皇炸彈」,其威力是美國在日本投放原子彈的3846倍!同時,中蘇關係破裂,中國高層的中止不僅是美蘇霸權主義,更有原子彈和氫彈兩塊大烏雲 。同年,為了國家的最大利益,于敏毅然從研究原子核轉變為研究氫彈原理研發!
  • 何祚庥憶于敏:當之無愧的氫彈構型最主要發明者
    【編者按】1月16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歲。中科院院士,粒子物理、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與於先生是多年的同事兼老朋友,他們共同參與了中國第一顆氫彈的研製。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二彈一星時期的知名專家誰還活著?
    中國氫彈之父 隱姓埋名的科學家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本科畢業後在北京大學讀研究生併兼任助教。1951年于敏以優異的成績從你北京大學畢業後,于敏被錢三強、彭桓武調入1950年長成立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在他與同事們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時,1960年底,在錢三強的組織下,以于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
  • 各省著名科學家
    ​各省著名科學家​湖北:李四光(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朱光亞(兩彈一星元勳)。江蘇: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茅以升(中國橋梁之父)。
  • 于敏:身為一葉無輕重 願將一生獻宏謀
    這是于敏院士生前的一次自白。但在今天,當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再次提起這個名字時,它成了一個永垂不朽的豐碑。  驚聞于敏院士逝世,與其一起工作了50多年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杜祥琬院士悲痛萬分。但在悲痛之中,他表達了一種希望:「于敏先生那一代人,身上有一種共性,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
  • 這位曾是國家絕密的北大校友走了,共和國的重託,他未曾辜負!
    1955年,共青團中央授予他「全國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光榮稱號。1961年1月12日,二機部副部長、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請于敏參加氫彈理論預先研究。于敏再次義無反顧放棄已經卓有成就的基礎理論研究,全身心投入氫彈突破的大系統科學工程中,這一幹就是40多年,把自己最寶貴的年華全部奉獻給了中國的核武器科技事業。
  • 于敏:這位「兩彈一星」功勳者的科學人生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對于敏的特殊貢獻,他的直接領導彭桓武是這樣評價的:「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而世界物理大師尼爾斯·玻爾之子奧格·尼爾斯·玻爾則稱于敏是「中國氫彈之父」,這個小玻爾也是子承父業,成為世界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並於197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對于敏的高度評價,代表了世界物理學界的認識和看法,可謂是名副其實。
  • 為什麼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大多來自歐美國家?中國科學家有哪些?
    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託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出生年月:1847年2月11日 去世年月:1931年10月18日,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逝世於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發明家、企業家。瑪麗·居裡。
  • 他隱姓埋名28載,為氫彈突破作出...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98歲因病逝世,留下2個子女,近況如何
    幸運的中國擁有無數為國家無私奉獻、不辭辛勞的愛國之人,他們曾身居世界各地,在各領域取得不菲成就。而當他們得知祖國已經建立,百廢待興時,他們毅然拋棄優渥的生活,不懼前路艱辛,毅然歸國,投身祖國建設工作中,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便是如此,面對美國威逼利誘不為所動,一心回國建設祖國。
  • 他的名字曾是中國絕密,隱姓埋名28年改變中國地位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擁有氫彈?目前為止公認的有五個,而我國是其中之一。但為中國設計氫彈的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于敏,在他1988年退休之前,他的名字曾是中國絕密。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他被大家稱為「中國氫彈之父」,但是於老連忙說:「研究氫彈原理的是一批科學工作者,參加設計、實驗的人就更多了,要說攻關,是集體攻關,我只是其中一個卒子。」而他自己口中的「卒子」到底有多牛?
  • 還相信「于敏構型氫彈永不過期」,「只有中國有氫彈」?那你該看看這篇科普
    當然,這都是廢話……今天這篇,就留給各位有心人,如果以後再看到把金燦榮老師講座上的隨口笑談(所謂全世界只有中國有現役氫彈,于敏構型可以超長期保存說法的來源)當真,認真的說,世界上只有中國有氫彈,「與敏構型」氫彈可以「永葆青春」的讀者,你們就複製黏貼下面這段給他看吧……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氫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