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視點(huanqiushidian)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他的一生目前為止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因為他,如今的我們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擁有氫彈的五個國家之一。
因為他,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氫彈技術,並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氫彈的戰備狀態!
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于敏頒發獲獎證書。于敏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一臉屬於老科學家的謙遜與純粹。
不愧是中國國產專家一號
于敏的名字曾是絕密。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一生,只有兩次公開亮相:一次是1999年,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崇高的榮譽背後,是于敏為我國氫彈研製和國防尖端事業鞠躬盡瘁、敬業奉獻的一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各科第一聞名全校。1944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隨後考取研究生,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很快,于敏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于敏的研究對於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站在了國際前沿,與楊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曾有一位日本專家來中國訪問,聽了于敏關於核物理方面的報告後問道:「於先生是從國外哪所大學畢業的?」于敏風趣地說:「在我這裡,除了ABC外,基本是國產的!」這位日本專家讚嘆道:「你不愧是中國國產專家一號!」
于敏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曾經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長達30年,其事跡一直鮮見於報端。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稱于敏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氫彈「首功」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就是這個「土專家」,提出了比美國T-U構形更高效實用的于敏構型。可以說,世界上真正掌握氫彈核心技術的,只有美國和中國!
然而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研製出來的,又有幾人知道。
先說國際上,從新中國建國起,西方列強一直封鎖中國,連買賣都沒得做,就不用說先進技術進口了。
雪上加霜的是,研製氫彈時中蘇關係破裂,蘇方中斷一切對華援助!此時已經擁有氫彈技術的蘇美英三家,打算制定限制大氣中核試驗條約。中國必須搶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但氫彈的研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比原子彈更為複雜。
再來說說物質條件上,這方面,只有一句話,簡陋,再簡陋!茫茫戈壁上,睡鐵床,鋪稻草這些,都不叫事,關鍵是當時中國的設備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怎麼辦,那就人工來,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和他的團隊,僅用了2年零8個月就成功研製出氫彈。
這是個什麼概念?
美國花了7年零3個月;
英國花了4年零7個月;
蘇聯花了6年零3個月。
並且,我們搶在了法國前,為此,當時的戴高樂總統怒拍桌子。
于敏,就是那個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人。
1961年,35歲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長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直截了當地對他說:「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經研究批准,決定讓你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祖國的召喚,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他的人生也徹底改變了軌道。從此,于敏消失於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20多年後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足以自慰。」于敏說。
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後來站到世界核科學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構作了初步探索,並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4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僅用兩年8個月就研製成功,是世界上用時最短的國家。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當時,我國正在準備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那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餵了些水。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級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他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他。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
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祖國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國核武器發展歷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是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才讓本有可能走上科學巔峰的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默默無聞的核武器研發。
于敏牛在哪裡
2012年,俄羅斯首先銷毀了自己所有的氫彈,成為無氫彈核國家,而美國則在2013年銷毀了所有氫彈,加上英國和法國已經在上世紀就不再生產氫彈,在已知的五大核國家中,只有中國擁有世界上僅有30枚可使用的氫彈。因為中國的氫彈是「于敏」型!
氫彈只有2個構型: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構型(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美國的叫做T-U構型,蘇聯是偷美國的;英國是美國教的;法國是英國教的;美國模式不太穩定,製造出後要在短時間用掉,否則容易出事失效。
中國是自己弄獨立於四國之外,中國的叫做于敏構型。中國的模式穩定性更好,比較安全有效期長。
因為于敏構型的彈頭好像可以長期保存,所以現在五大核國家,唯一還保有戰備狀態氫彈彈頭的只有中國。而美國模式不穩定,保留戰備花費太大,也沒必要。現在打戰用不到千萬噸級的氫彈的。中國由于于敏模式比較穩定所以中國模式的氫彈可以長期保存。
一絲不苟的技術控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覆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徵線,然後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半夜醒來,突發靈感,馬上起床伏案工作。在高原實驗時,為了及時得到實驗數據,他經常徹夜守在實驗室裡,累了就披件皮大衣,倒在地板上歇會兒。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領導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據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現原設計中的一個數據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立即報告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於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被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放心地鬆了口氣,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領先世界。
于敏的學術貢獻令後輩們高山仰止,但他更以溫和善良的性格贏得了身邊人的愛戴,同事和晚輩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於」「於老爺子」。他非常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提攜,單位的晚輩們都特別喜歡向他請教。同事們總結,向于敏請教有「三不」:不論時間場合,隨時隨地可以提問;不論範圍,物理、力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都可以問;不論問題大小難易,一樣耐心解答。
于敏家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幅條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所謂寧靜,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就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趨,不為利益所害,始終保持嚴肅的科學精神。」于敏說。
于敏是土生土長的專家,沒出過國,有人說,于敏是老天爺給中國開的作弊模式,比較形象。 如今,于敏仍是單位的重要「顧問」,每每遇到難題或重大決策時,就會想到要請「於老爺子」出山,為核武器科技事業提供寶貴的諮詢和建議。
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跡也鮮見於報端。他不喜歡接受採訪,也不認可曾被冠與的「中國氫彈之父」名頭,總說那些成績都是團隊的貢獻,是集體的榮譽。
我們的媒體,難道不應該讓更多人了解一下科學家為國為民,做了多少麼,正是因為有了像于敏等默默奉獻的,這樣的民族脊梁的支撐,才有了如今強盛的中國,天天連篇累牘的報導明星的口水仗,意義何在?!
致敬所有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感謝他們的付出!
編輯 | 魏晨旭 校對 | 任姝哲
來源 | 環球視點(huanqiushidian)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