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彈之父」與世長辭:他的名字曾是絕密,他的功績史冊長存

2021-02-23 青春北京

來源:環球視點(huanqiushidian)

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改革先鋒于敏,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于敏畢業於北京大學,後被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他與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結構模型,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1961年,于敏開始了長達28年隱姓埋名的氫彈理論探索任務,並取得了我國氫彈試驗的成功,為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在2018年召開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他是誰,他就是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他的一生目前為止只有兩次公開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元勳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因為他,如今的我們才能和美俄英法比肩,成了世界上擁有氫彈的五個國家之一。

因為他,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氫彈技術,並且是在全球唯一能保持氫彈的戰備狀態!


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于敏頒發獲獎證書。于敏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一臉屬於老科學家的謙遜與純粹。

不愧是中國國產專家一號


于敏的名字曾是絕密。他隱姓埋名幾十年,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他的一生,只有兩次公開亮相:一次是1999年,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另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他成為最高科技獎的唯一獲得者。

崇高的榮譽背後,是于敏為我國氫彈研製和國防尖端事業鞠躬盡瘁、敬業奉獻的一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他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各科第一聞名全校。1944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1946年于敏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將自己的專業方向定為理論物理。他在理論物理方面的天賦很快展現出來,並以驚人的記憶力和領悟力贏得教授們的欣賞。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隨後考取研究生,兩年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很快,于敏被慧眼識才的錢三強、彭桓武調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他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時,國內沒人懂原子核理論,于敏的研究對於中國來說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他很快就掌握了國際原子核物理的發展情況和研究焦點,站在了國際前沿,與楊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國第一部原子核理論專著《原子核理論講義》。

曾有一位日本專家來中國訪問,聽了于敏關於核物理方面的報告後問道:「於先生是從國外哪所大學畢業的?」于敏風趣地說:「在我這裡,除了ABC外,基本是國產的!」這位日本專家讚嘆道:「你不愧是中國國產專家一號!」

于敏是我國自主培養的傑出核物理學家。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防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十幾項重大獎項的于敏,曾經為了我國的核武器研究而「隱身」長達30年,其事跡一直鮮見於報端。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稱于敏是「中國的氫彈之父」。朱光亞院士評價稱,在突破氫彈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一作用被一同參與研究的同事們直接評價為氫彈的「首功」。


氫彈「首功」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就是這個「土專家」,提出了比美國T-U構形更高效實用的于敏構型。可以說,世界上真正掌握氫彈核心技術的,只有美國和中國!

然而那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研製出來的,又有幾人知道。

先說國際上,從新中國建國起,西方列強一直封鎖中國,連買賣都沒得做,就不用說先進技術進口了。

雪上加霜的是,研製氫彈時中蘇關係破裂,蘇方中斷一切對華援助!此時已經擁有氫彈技術的蘇美英三家,打算制定限制大氣中核試驗條約。中國必須搶時間,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但氫彈的研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比原子彈更為複雜。

 

再來說說物質條件上,這方面,只有一句話,簡陋,再簡陋!茫茫戈壁上,睡鐵床,鋪稻草這些,都不叫事,關鍵是當時中國的設備僅有一臺每秒萬次的電子管計算機,並且95%的時間分配給有關原子彈的計算,只剩下5%的時間留給于敏負責的氫彈設計。

怎麼辦,那就人工來,他領導下的工作組人手一把計算尺,廢寢忘食地計算……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和他的團隊,僅用了2年零8個月就成功研製出氫彈。

這是個什麼概念?

美國花了7年零3個月;

英國花了4年零7個月;

蘇聯花了6年零3個月。

並且,我們搶在了法國前,為此,當時的戴高樂總統怒拍桌子。

于敏,就是那個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人。

1961年,35歲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正處在重大成果突破的關鍵時刻。但1月12日,于敏被叫到了所長錢三強的辦公室。錢三強直截了當地對他說:「為了加快氫彈的突破,經研究批准,決定讓你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祖國的召喚,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于敏毫不猶豫地表示服從分配,放棄已經做出出色成績的科研方向,轉到氫彈研究,他的人生也徹底改變了軌道。從此,于敏消失於公眾的視野。他的夫人甚至都不知道他在做什麼工作,20多年後才恍然大悟,「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足以自慰。」于敏說。

當時國內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論,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又是唯一沒有留過學的人,但是這並沒有妨礙他後來站到世界核科學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說:「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沒有老師,因為國內當時沒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論,他是開創性的。」錢三強稱,于敏的工作「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1960年到1965年初,「輕核理論組」在于敏等人的帶領下,對氫彈原理和結構作了初步探索,並解決了一系列熱核材料燃燒的應用問題。

1966年12月28日,氫彈原理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和英國之後,第4個掌握氫彈原理和製造技術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中國僅用兩年8個月就研製成功,是世界上用時最短的國家。

在研製氫彈的過程中,于敏曾三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1969年初,因奔波於北京和大西南之間,也由於沉重的精神壓力和過度的勞累,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當時,我國正在準備首次地下核試驗和大型空爆熱試驗。那時他身體虛弱,走路都很困難,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能慢慢地上去。熱試驗前,當于敏被同事們拉著到小山岡上看火球時,已是頭冒冷汗,臉色蒼白。大家見他這樣,趕緊讓他就地躺下,給他餵了些水。過了很長時間,他才慢慢地恢復過來。由於操勞過度和心力交瘁,于敏在工作現場幾至休克。

直到1971年10月,上級考慮到于敏的貢獻和身體狀況,才特許他已轉移到西南山區備戰的妻子孫玉芹回京照顧他。一天深夜,於敏感到身體很難受,就喊醒了妻子。妻子見他氣喘,趕緊扶他起來。不料于敏突然休克過去,經醫生搶救方轉危為安。後來許多人想起來都後怕,如果那晚孫玉芹不在身邊……

出院後,于敏顧不上身體未完全康復,又奔赴祖國西北。由於連年都處在極度疲勞之中,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車上開始便血,回到北京後被立即送進醫院檢查。在急診室輸液時,于敏又一次休克在病床上。

在中國核武器發展歷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于敏說,自己是一個和平主義者。正是因為懷抱著對和平的強烈渴望,才讓本有可能走上科學巔峰的于敏,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默默無聞的核武器研發。

于敏牛在哪裡 

2012年,俄羅斯首先銷毀了自己所有的氫彈,成為無氫彈核國家,而美國則在2013年銷毀了所有氫彈,加上英國和法國已經在上世紀就不再生產氫彈,在已知的五大核國家中,只有中國擁有世界上僅有30枚可使用的氫彈。因為中國的氫彈是「于敏」型!

氫彈只有2個構型:美國的「泰勒-烏拉姆」構型(T-U構型)和中國的于敏構型。

美國的叫做T-U構型,蘇聯是偷美國的;英國是美國教的;法國是英國教的;美國模式不太穩定,製造出後要在短時間用掉,否則容易出事失效。

中國是自己弄獨立於四國之外,中國的叫做于敏構型。中國的模式穩定性更好,比較安全有效期長。

因為于敏構型的彈頭好像可以長期保存,所以現在五大核國家,唯一還保有戰備狀態氫彈彈頭的只有中國。而美國模式不穩定,保留戰備花費太大,也沒必要。現在打戰用不到千萬噸級的氫彈的。中國由于于敏模式比較穩定所以中國模式的氫彈可以長期保存。

一絲不苟的技術控

對于敏來說,工作幾乎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每次遇到難題,他都會帶領大家反覆討論研究,謹慎選擇技術途徑,認真試算物理模型。有時,為了得到一個準確的數據,他甚至趴在地上,繪出一條條特徵線,然後馬上跟大家講解。于敏工作起來不分晝夜,有時半夜醒來,突發靈感,馬上起床伏案工作。在高原實驗時,為了及時得到實驗數據,他經常徹夜守在實驗室裡,累了就披件皮大衣,倒在地板上歇會兒。為了限制他出差在外無休止地工作,領導總是派一位同事與他同住。

于敏的同事都知道,在他面前,一個數據都不能含糊。在一次核試驗之前,他突然發現原設計中的一個數據可能有問題,但這時試驗裝置已下了豎井。他深知自己將要承擔的責任,立即報告上級,要求暫停試驗。經過一天一夜的查找,終於弄清了這個不利因素可以被另一個抵償因素所抵消,他才放心地鬆了口氣,向上級報告可以繼續試驗。正是這種一絲不苟的科學精神,使我國核試驗成功率之高領先世界。

于敏的學術貢獻令後輩們高山仰止,但他更以溫和善良的性格贏得了身邊人的愛戴,同事和晚輩們都親切地稱他為「老於」「於老爺子」。他非常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提攜,單位的晚輩們都特別喜歡向他請教。同事們總結,向于敏請教有「三不」:不論時間場合,隨時隨地可以提問;不論範圍,物理、力學乃至其他相關學科都可以問;不論問題大小難易,一樣耐心解答。

于敏家客廳的牆上掛著一幅條幅:「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所謂寧靜,對一個科學家來說,就是不為物慾所惑,不為權勢所趨,不為利益所害,始終保持嚴肅的科學精神。」于敏說。

于敏是土生土長的專家,沒出過國,有人說,于敏是老天爺給中國開的作弊模式,比較形象。 如今,于敏仍是單位的重要「顧問」,每每遇到難題或重大決策時,就會想到要請「於老爺子」出山,為核武器科技事業提供寶貴的諮詢和建議。

但直到今天,他的事跡也鮮見於報端。他不喜歡接受採訪,也不認可曾被冠與的「中國氫彈之父」名頭,總說那些成績都是團隊的貢獻,是集體的榮譽。

我們的媒體,難道不應該讓更多人了解一下科學家為國為民,做了多少麼,正是因為有了像于敏等默默奉獻的,這樣的民族脊梁的支撐,才有了如今強盛的中國,天天連篇累牘的報導明星的口水仗,意義何在?!

致敬所有默默奉獻的科學家,感謝他們的付出!

編輯 | 魏晨旭  校對 |  任姝哲

來源 | 環球視點(huanqiushidian)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相關焦點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相反,外界並不知曉誰是中國氫彈背後的英雄,更不知道于敏是何許人也。時隔多年,于敏華發稀疏,當他再回憶起這段往事時說:「我們國家沒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獨立。面對這樣龐大的題目,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這樣的肺腑之言至今仍擲地有聲。
  • 他的名字曾是中國絕密,隱姓埋名28年改變中國地位
    世界上有幾個國家擁有氫彈?目前為止公認的有五個,而我國是其中之一。但為中國設計氫彈的人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叫于敏,在他1988年退休之前,他的名字曾是中國絕密。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他被大家稱為「中國氫彈之父」,但是於老連忙說:「研究氫彈原理的是一批科學工作者,參加設計、實驗的人就更多了,要說攻關,是集體攻關,我只是其中一個卒子。」而他自己口中的「卒子」到底有多牛?
  • 緬懷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鄧稼先|原子彈|于敏
    2年前的今天  2019年1月16日  被譽為中國「氫彈之父」的于敏  與世長辭    他是沒留過洋的核物理學家  他是中國「氫彈之父」  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他是于敏院士  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裡  我們深切緬懷他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
    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于敏從事的「高級的秘密工作」是研究氫彈和核武器。于敏的科研生涯始於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任所長的近代物理所。在原子核理論研究領域鑽研多年後,1961年,錢三強找他談話,將氫彈理論探索的任務交給了他。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國產土專家」,他的名字曾絕密二十八年
    儘管它把地球當作宇宙中心是錯誤的,然而它的歷史功績不應抹殺。地心說承認地球是「球形」的,並把行星從恆星中區別出來,著眼於探索和揭示行星的運動規律,這標誌著人類對宇宙認識的一大進步。地心說最重要的成就是運用數學計算行星的運行,託勒密還第一次提出「運行軌道」的概念,設計出了一個本輪均輪模型。按照這個模型,人們能夠對行星的運動進行定量計算,推測行星所在的位置,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
  • 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系列報導——朱光亞:一生就做一件事 功績永載中國史冊朱光亞,中國核科學事業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吉林大學物理學創始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2011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被譽為「中國工程科學界支柱性的科學家」、「中國科技眾帥之帥」。
  • 49年前,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沒有選擇逃生,與氫彈共存亡
    在我國的無數熱血青年中有這麼一位人物,他的名字叫做楊國祥,本身只是一位普通的飛行員,但他卻用一個臨時決定,挽救了無數性命。楊國祥出生於19世紀20年代末期,從小努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那個年代的孩子都是一路吃苦長大的,楊國祥也不例外,他在苦難中磨練出了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想要儘自己的一份力為國家做出貢獻。
  • 這位曾是國家絕密的北大校友走了,共和國的重託,他未曾辜負!
    于敏夜以繼日地奮戰在機房,常常顧不上吃飯,他反覆仔細查看計算機紙帶,研究分析計算結果,解決了計算方法中存在的問題,改編和研製了大型計算程序,對加強型原子彈做了大量系統的計算,終於牽住了「牛鼻子」,發現了驅動熱核材料聚變燃燒的途徑,找到了熱核材料充分燃燒的本質和關鍵所在,攻下了氫彈原理設計的第一關。10月下旬作了「氫彈原理設想」報告。
  • 美國「原子彈之父」為什麼被判有罪?他完成核試驗後,被開除公職
    不過,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只輝煌了一瞬,他很快被判決有罪、開除一切公職……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隨後,他又在1943年,主持創建了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
  • 改革先鋒人物故事1:無留學背景的「氫彈之父」于敏
    今天講述沒有任何留學經歷、土生土長的「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的感人故事。「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這是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寫給于敏院士的頒獎詞。也是對他一生的事跡的最佳凝練。人生經歷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於河北省寧河縣蘆臺鎮(今屬天津市)。父親是當時天津市的一位小職員,母親出生於普通百姓家庭。
  • 靠接濟上學,埋名工作28年靠詩詞安眠,"氫彈之父"于敏的輝煌一生
    12歲的那一年,于敏剛剛學會了騎自行車,興衝衝地騎著車子去朋友家玩耍,在路上,迎面而來一輛日本軍車,汽車毫無避讓之意,他感到了列強深深的惡意。1961年的冬天,錢三強找到于敏,讓他參加氫核理論組,從原子核理論研究轉而研究氫彈理論,于敏沒有猶豫,為了祖國,他毅然決然地加入了。
  • 他是「中國幼教之父」,為幼教事業奮鬥66年 遺言:我愛兒童
    導讀:他是「中國幼教之父」,為幼教事業奮鬥66年 遺言:我愛兒童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還是跟大家說一下歷史上為國做了很大貢獻的,大家不是很了解的人物,他們的無私奉獻,卻沒有太多的鮮花與掌聲,鮮為人知的,發明家
  • 「氫彈之父」于敏到底有多牛?美國軍方:他最少可抵十個集團軍
    他沒喝過一滴「洋墨水」,沒在西方名校留過學。但正是這位「國內專家」,在新中國最艱難的歲月裡,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中國人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獨立研發氫彈的神話!他就是被稱為「國產土專家1號」的于敏。同年,為了國家的最大利益,于敏毅然從研究原子核轉變為研究氫彈原理研發!這意味著,他不僅將研究多年的學術領域,而且還需要被隱藏的歲月在外面奔波!不告訴父母,不告訴妻子和孩子。
  • 生命最後10秒鐘,他以血肉之軀護住了絕密數據
    飛機上的乘客之一是匆忙趕回北京進行研究工作的郭永懷,這趟行程他計劃帶回去一份絕密資料。 臨行前,郭永懷的同事們曾提醒他晚間飛行不安全,他卻笑著說:「飛機快,我只要打一個盹就到了,第二天早上剛好匯報工作……」或許他真的就打了一個盹,只是沒來得及見到第二天的清晨。
  • 他隱姓埋名28載,為氫彈突破作出...
    他28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
  • 詩篇136|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沒有神永遠長存的愛,就不可能有神偉大奇妙的作為,這些作為都是神愛的結果。一.稱謝神的創造4-9節4稱謝那獨行大奇事的,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5稱謝那用智慧造天的,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6稱謝那鋪地在水以上的,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 一個曾經絕密28年的名字(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編者他二十八載隱姓埋名,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他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崇高榮譽,盛名之下保持一顆初心:「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于敏卻專找極難的課題挑戰他超強的記憶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領悟力曾讓整個理學院為之驚嘆那時,世界上只有英美蘇三國成功研製了氫彈杜魯門跟艾森豪都曾赤裸裸地講:決不能讓中國搞氫彈!肖叢吃完也走過來,坐在我邊上,我不和他說話,眼睛直盯著電視機,過了一會兒,他叫我的名字:何好。我仍是不看他,只說:幹嘛。他說:何好終於怒氣衝衝的轉過來看他:都告訴你有事就說。他看了我半天,說:我說我要跟你和好。本來我兇巴巴的一張臉瞬間就被他破功了,我忍不住咳嗽了一下說:那就和好唄。那時候小,從此就以為無論什麼事情只要他叫一叫我的名字,我們就能像從前一樣好。
  • 1986年天安門廣場,鄧稼先一口血吐在英雄紀念碑旁,7天後與世長辭
    十年後,王淦昌先生53歲領受了國家的這個絕密任務,而後隱姓埋名,從此世間再無王淦昌,而多了一個叫王京的人。「諸君,且聽這龍吟。」1986年,楊振寧回國探望自己的老友鄧稼先,在談起此事的時候,鄧稼先終於說出了這件事的真相:「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
  • 「彝族雄鷹」楊國祥:唯一攜帶實戰氫彈,駕駛戰鬥機著陸的飛行員
    兩彈一星許多人知道,就是原子彈,氫彈和衛星的研製和發射。 在1971年的時候,我國就有這樣一位優秀的飛行員,在進行投擲氫彈的演習中,他所駕駛的戰機因意外而未能完成對氫彈的投擲,但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他帶著必死的決心,毅然決然帶著氫彈著陸。那麼,這位飛行員究竟是誰?他的名字叫楊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