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最偉大科學家之一,愛因斯坦是研發原子彈的首倡者。但是,因為他的移民身份,不是「根紅苗正」的美國人,愛因斯坦被美國排除在「曼哈頓計劃」之外。
另外一位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成為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在他的帶領下,美國成功研製出原子彈。
不過,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只輝煌了一瞬,他很快被判決有罪、開除一切公職……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首席科學家,隨後,他又在1943年,主持創建了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並擔任主任。
20億美元投入、10萬人參與,1945年7月,奧本海默主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因此,他也被譽為「原子彈之父」。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也稱讚奧本海默帶領科學團隊,完成「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
原子彈的出現,完全改變了世界,甚至可以說,核武器完全支配了當今世界格局。
作為科學家,奧本海默親手釋放出惡魔之核,其中功過皆有,但是,單純從物理學上來講,他可以成為偉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本海默來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但是,他很快就從美國英雄變成美國叛徒。
1945年8月,美國向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1946年,美國出臺原子能法案,同時,成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AEC),掌管美國所有的核生產設備、核反應堆、相關技術資訊及研究結果。
1947年,奧本海默成為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主席。
沒想到,就是這個因為原子彈而成立的原子能委員會,對奧本海默發起了攻擊。
1953年11月,曾經就職過原子能委員會的威廉·波頓,向FBI指控奧本海默是間諜,他涉嫌洩露國家機密,把關於核武器、核戰略的絕密信息,交給了冷戰對手——蘇聯。
威廉·波頓提出指控的依據非常簡單:奧本海默工作不積極,他肯定有問題!
奧本海默在領導「曼哈頓計劃」的同時,也在涉足氫彈的研製。
按照原定計劃,如果原子彈試驗成功,整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將立刻著手開發氫彈,而且,奧本海默本人也熱衷於這項研究工作。
1945年,廣島原子彈爆炸,奧本海默態度來個了180度大轉彎,他不但主張停止研發氫彈,還以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和愛因斯坦站在一起,反對試製氫彈、反對核武器軍備競賽。
對於這種轉變,奧本海默做過解釋,他在白光閃亮、蘑菇雲升起的瞬間,感覺自己成了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以至於後來在聯合國大會上,奧本海默深深懺悔到,「我的雙手沾滿了鮮血」。
但是,這種出於良心的解釋,在指控者看來都是藉口、託詞,奧本海默的真正目的是:停止研發氫彈,妨礙美國核戰略。
威廉·波頓將指控奧本海默的檢舉信,交給了聯邦調查局,FBI經過初步調查,感覺「問題嚴重」,直接把指控材料轉交給了艾森豪總統。
當時,蘇聯繼美國之後,在1949年開發出自己的原子彈,面對是否開發氫彈,奧本海默一直非常謹慎,直到1950年,白宮方面強行開綠燈,氫彈工程才得以順利進行。
因此,美國總統艾森豪接到FBI的匯報後,立刻下令,將奧本海默從國家機密中隔離出來,並將他交回原子能委員會裁定。
為了表示對於奧本海默的尊重,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特意召開聽證會,結果,這場聽證會變成了「奧本海默審判會」。原子能委員會要求奧本海默澄清間諜身份、洩露國家機密問題,以及為什麼要反對研製氫彈、妨礙氫彈研製。
聽證會從1954年4月開到5月,既沒有證據表明奧本海默是間諜,也沒法證實他阻礙氫彈研發。
於是,原子能委員會採取投票方式,由五名委員表決,奧本海默是否有罪。投票結果4:1,四名委員認為奧本海默有罪。
從那一刻起,奧本海默被開除所有公職,他成了間諜、成了洩露國家機密者,成為媒體所說的「美國敗類」。
天才燦然升空,最終黯然墜地……
間諜和洩露國家機密的罪名,直到奧本海默去世前兩年,才得到洗刷。
1963年,原子能委員會授予他「費米獎」,以此表示和解。
1965年,奧本海默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