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的故事》第三十三期:科學家于敏的事跡

2021-03-02 青島市初中物理微教研

我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先生,於2019 年 1 月 16 日逝世,享年93歲。提起于敏先生,恐怕真的沒有多少人知道。世人多念同為「兩彈一星」元勳的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其實,「兩彈一星」一共授予了 23 人,每一個人的貢獻都無可替代,功勳卓著。

很多時候,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的聲名不宜大肆宣揚,所以在非學術界,人們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

于敏老先生的名字解密時間是1988年,而第一次公布於大眾面前,是在1999年的「 兩彈一星 」功勳獎章發布會上,此時距離于敏從事氫彈研發,已經過去28年了。


國家授予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時的合影


于敏生於 1926年8月,他的年少時期幾乎經歷了中國最動蕩的年代,十三歲的時候他在天津市裡騎自行車,迎面而來開車的日本人順勢就想撞他,從此他的心中就生出一個念頭「國家強大起來,絕對不要再受外國人的欺負!」
幸而,于敏很聰明,轉入天津最好的高中耀華中學,仍能輕鬆考第一,當學霸。1944年考上了北大,1951年研究生一畢業,就被錢三強前輩指派到剛成立一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進行核物理理論研究。
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成立,積貧積弱,1950年的韓戰打的更是慘烈。美軍在志願軍面前吃癟,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出有可能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和朝鮮,舉世譁然。

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大家都很慌亂,雖然在英法等國家的勸阻下,美國承諾不再使用原子彈,但是核武器始終是懸在我們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別人用原子彈威脅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對應可以牽制對方的武器,那麼戰爭的局勢必定一邊倒,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在那個背景下倉促成立。
幸運的是,50年代,我們跟蘇聯的關係還是老鐵,在1957年籤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之後,蘇聯很大方的幫助我們打造核工業設施,也給了我們部分原子彈的核心技術,一直到1959年蘇聯撕毀協議。接下來在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的努力下,1964年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終於成功發射。

原子彈的研製,算是蘇聯領著我們走了一段路,可是在1951、1953年,美國和蘇聯分別研發出氫彈了,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幾百倍,我們只有原子彈遠遠不夠。而氫彈的奧秘,蘇聯對我們三緘其口,一點話都套不出來,我們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不懼別國的核威懾,只能自己啃下來這個硬骨頭。于敏則是1960年第一批被調去研究氫彈的研究人員。

那時候的研究員們有多艱辛,我們可能根本體會不到。1959年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人民還要勒緊褲腰帶向蘇聯還債,許多人餓的全身浮腫,還要堅持在科研一線。

研究氫彈的于敏小組,根本得不到國際上任何研究報告,人們只知道要用原子彈的裂變引爆氘氚產生核聚變,他們只能每個人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討論攻關,有時想法不同吵得不可開交,就是在大家相互激辯下,氫彈研製的道路越來越清晰。

1965年,于敏帶領一隻小分隊去往中國唯一的計算機研究所進行模型分析,那時候的計算機還是那種打孔紙帶式的,效率賊慢,有時還罷工,即使這樣,這臺計算機也是只有5%的時間分配給氫彈,往往都還是夜裡。研究人員在空閒時,就用算盤和計算尺來進行前期數學演算,努力趕進度。

于敏在一次模型結果出來後,果斷推測當時設計的原型不能夠引燃氫彈,他思來想去,提出了一種新的想法,跟別的科學家一分享,大家均佩服的不得了,趕忙照著這個模型重新演算。終於,于敏提出的新模型,解決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氫彈製造,初見曙光!

1967年7月,中國成功的進行了氫彈試驗,世界為之震驚。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而我們國家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後來據美國那邊分析,于敏提出的氫彈結構原理,與當時其他國家的泰勒-烏拉姆結構類似,但于敏提出X射線透鏡而非X射線反射鏡來實現從初級到次級的能量傳送,在設計上更有先進性,因此,我國的第一個氫彈就實現了小型化,實現彎道超車。

之後于敏沒有停下研究腳步,美國在研究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我們國家也不能落後。後來于敏由於常年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在1969年到1973年中間有三次和死亡之神擦肩而過,但他總是在病剛剛好轉就又投身研究中。
80高齡之時,于敏老先生仍然在研究雷射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他幾乎為我國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于敏先生,一直對於自己的工作成就看的很淡,別人說,要給他封一個「 中國氫彈之父 」的稱號,他總是拒絕:「這個提法不對,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業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是全國各條戰線、多個部門大力協同的成果,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單位能夠獨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應當做的工作,榮譽屬於參加核武器研製的全體科技工作者、幹部、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
其實於老太過于謙虛,「中國氫彈之父」並不是記者們強行冠名,而是同為核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阿格·玻爾在到訪中國時提出,作為同行,波爾當然知道于敏先生的成就到底有多麼巨大。他說,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有了「中國氫彈之父」 這個稱號,於老受之無愧。

再次向于敏老先生以及無數默默奮鬥一生的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撰稿:李偉

指導老師:官玉芝 楊文新

往期《科學家的故事》

《科學家的故事》第三十二期:「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的傳奇人生

《科學家的故事》第三十期:曾慶存:安貧樂道觀風雲,氣象萬千鑄丹心

《科學家的故事》第二十九期:「人民科學家」程開甲:隱姓埋名的中國「核司令」

《科學家的故事》第二十七期:大師的大師——葉企孫

《科學家的故事》第二十六期:他與「嫦娥」的不解之緣——記「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相關焦點

  • 「科學家與新中國」事跡成果展開幕
    原標題:「科學家與新中國」事跡成果展開幕 「老科學家有很多寄語,比方說,錢學森老先生曾告誡『我們得不到別人的先進技術』,李政道博士說過『學術上的剽竊等於職業上的自殺』『要學問,先學問』,這些對我們現在的科學發展和研究仍然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 《科學家的故事》:以科學家精神勵志
    回顧節目製作一年多的過程,我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努力發揚科學家的精神,才能做好《科學家的故事》。  在節目製作初期,項目組成員閱讀了大量拍攝對象的資料,大家被科學家們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傑出貢獻所震撼。大家覺得如果不能很好地把科學家豐富的精神世界,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學的治學態度,頑強的意志毅力展示給青少年,就是對工作的褻瀆。於是工作人員認真細緻,任勞任怨地工作。
  • 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丨中國「氫彈之父」于敏:他的名字曾絕密...
    編者按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為繼承這份彌足珍貴的財富,中國科協與人民日報合作,開設「傳承·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專欄,刊登科學家的故事。其中,既有為祖國作出重要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也有優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期待在全社會營造熱愛科學的氛圍,匯聚建設科技強國的精神力量。在1988年被媒體報導以前,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是誰,更少有人了解他在做什麼,連他的妻子孫玉芹都說:「沒想到老於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
  • 「非著名科學家」于敏逝世 他從不以「中國氫彈之父」自居
    那位「腦袋永遠20歲」、名字長達28年都是絕密的「非著名科學家」老於同志,還是走了。2019年1月16日13時35分,于敏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3歲。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面並沒有「中國氫彈之父」——儘管這一說法流傳甚廣,就在今天于敏去世時,它也是媒體引用、朋友圈傳播最多的詞之一。1961年,于敏在原子核理論領域的研究漸入佳境,但在與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的一次談話後,開始轉入氫彈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製。
  • 王大珩、黃昆、于敏、陳景潤入選《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9月19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今天,《中國現代科學家(八)》紀念郵票在北京首發。該郵票一套4枚,入選的四位科學家分別是:應用光學家王大珩,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學家黃昆,核物理學家于敏,數學家陳景潤。
  • 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演繹愛國奉獻、創新求真、拼搏奮鬥等高尚品格的故事還能真正觸動青年學子的靈魂嗎?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舉辦,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清華大學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等9位著名科學家事跡為原型而排演的話劇,在江蘇各大高校上演。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現場。
  • 聽鄧稼先、李四光等後人講故事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19」走進...
    「老一輩科學家是如何為祖國發展事業和現代化建設艱苦奮鬥的?」11月6日上午,由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主辦,資陽市科學技術協會等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傳承2019」資陽行活動啟動儀式在資陽口腔職業學院舉行,邀請到李四光、黃緯祿、鄧稼先、黃旭華等4位科學家的後人講述前輩科學家的故事,讓廣大師生和科技工作者近距離感悟科學家精神。資陽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吳旭會見報告團一行。
  • 屠呦呦事跡納入新教材 新時代科學家精神激勵青少年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作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屠呦呦及其科研團隊的傑出貢獻和事跡已被統編三科教材選入,正式走進了中小學生的課堂與生活。  據悉,今年秋季學期將開始推廣的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已確定將屠呦呦2011年的獲獎感言及同年發表的論文改編成課文《青蒿素:人類徵服疾病的一小步》。
  • 科學家故事的勵志騙局
    對於科學家的認識和了解,大多數人記憶深刻的莫過於那些或偶然、或有趣的「科學家勵志故事」,從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然後發現了萬有引力開始,到愛因斯坦小時候數學只考一分,長大後成功逆襲提出相對論。無數人為之振奮,期盼著實現「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的願望。
  • 伊朗頂級科學家被刺殺,看科學家的保護有多重要
    新中國有很多功勳,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比如說程開甲,比如說于敏,比如說鄧稼先。但是這樣國寶級的英雄人物都是到了退休年齡才被我們熟知,才被公開授勳,而後才被我們所知他們的功績。在伊朗,頂級科學家法赫裡扎德是被定點清除的伊朗科學家,但並不是第一個。2010年1月12日,核科學家馬蘇德·阿里·穆罕默迪(德黑蘭大學物理學教授)在德黑蘭離開家去工作時被門外的爆炸當場炸死。2011年11月29日,兩名科學家同時在德黑蘭遭到炸彈襲擊,最終傷勢過重而死。
  • 科學家精神「走進」校園 《蘇州院士文學故事叢書》親子閱讀大賽啟動
    蘇報訊(記者 張葉)昨天,「科學家精神在校園」活動暨《蘇州院士文學故事叢書》親子閱讀大賽啟動儀式在蘇州中學舉行。本次活動由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科協聯合舉辦,面向全市中小學生。作為首個「蘇州科學家日」活動的延續,活動旨在進一步強化廣大青少年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激發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
  • 為何1000名頂級科學家皈依中國?日本國寶級科學家道出真相
    1074位世界頂級科學家皈依我國據統計,從2018年以來,已經有1074名頂級海外科學家到我國進行科研工作,其中人數最多的就是日本。從日本外務省的數據來看,長居中國展開科研的日本頂尖科學家同比上漲25%,他們在我國各大高校、研究院,成為我國科研事業發展的得力助手。
  •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科學家傳記繪本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共和國脊梁」科學家繪本叢書則給了小讀者們完美的答案。這是一套可讀性非常強的傳記繪本,它通過精美的手繪插圖、簡單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資料,詳細地講述了許多科學家們的故事。我和孩子剛剛讀過的《一粒種子改變世界:袁隆平的故事》正是這套叢書的其中一本,通過書名,大家很容易就能知道它講述的正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 科學家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的故事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
  • 每位女科學家都有故事
    因此,了解那些女科學家們的成長經歷、研究成果,既是對科學發展史的一次重新審視,也是拾起極有價值的文化遺產。女科學家到底是怎樣的群體?她們有著怎樣的故事?《無所畏懼——影響世界歷史的50位女科學家》列舉世界上最偉大的50位女科學家,讓青少年讀者一窺這一群體的獨特之處,了解她們為學與為人的種種。
  • 精英數據科學家應該具備這些能力和特質
    這個角色很重要,但冉冉升起的業務明星都是那些精明的數據科學家,他們不僅能夠利用複雜的統計和可視化技術處理大量數據,而且具有極強的敏銳度,讓他們可以從數據中得到前瞻性的洞察,這些洞察有助於預測潛在結果,並減少對企業的潛在威脅。
  • 講述科學家發現「金釘子」故事
    《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新書分享近日,一部講述10餘位科學家發現、證明及捍衛長興灰巖及「地層金釘子」全過程的長篇報告文學《面壁百年·尋找金釘子的中國科學家》,在長興龍山街道舉行了新書分享會。
  • 讀《哇,科學有故事!》培育科學家思維
    出版東方出版社近期出版《哇,科學有故事!》,就如書名一樣,科學有故事,通過閱讀科學家的故事,來學科學,孩子更容易接受。整套書涵蓋了中小學生所需掌握的所有應學必會的科學知識點,更是覆蓋了初中生物、物理、化學、地理90%以上的內容。
  • 萬維鋼:科學家的核心價值觀
    現在有誰不是科學家的崇拜者呢?世人公認科學是第一偉大的力量,科學家的社會形象特別好,他們有時候會受到明星一樣的追捧。 有時候人們把科學家當明星崇拜,就好像球迷談論梅西昨天晚上的進球一樣談論科學家的豐功偉績,仿佛與有榮焉。有時候我們把科學家的事跡當文藝八卦,像流行美劇《生活大爆炸》那樣,認為這是一群有點怪異但是又很可愛的人。
  • 科學家精神宣講——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學種子
    「科學家前輩們為振興中華民族勇於承擔歷史重擔,推動社會進步發展的事跡,讓我印象深刻。」「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我們一定要傳承科學家精神,把個人理想和國家強大結合在一起。」……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文化,今年來,廣西科技館積極推動開展科學家精神宣講活動,通過老一輩科學家的子女或親屬的講述,帶領青少年群體走進科學家前輩們的內心世界,感悟家國情懷,在孩子心中播撒科學報國、科學強國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