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享受美食嘍
先天性心臟病是危害兒童特別是嬰幼兒健康與生命的殘酷「殺手」,據統計,每1000個新生兒中約有6個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按人口出生率及先天性心臟病發病率,估計我國每年有15萬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出生。
在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病中,房間隔缺損(左右心房間有「漏洞」)是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內畸形。
近日,來自武岡市的2歲5個月的男童銘銘(化名)因為發燒、咳嗽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孩子心臟有兩個洞。經確診,銘銘患有房間隔缺損,如長期得不到糾正會引起肺動脈高壓,最終可導致心臟衰竭,這可把他的家人嚇壞了。
11月25日下午,邵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PICU、心胸外科、麻醉科、B超室等多學科通力合作,成功為銘銘實施了房間隔缺損封堵術,該手術刷新了邵陽行嬰幼兒先心病介入封堵術最小年齡紀錄。
發燒咳嗽查出先心病
11月14日,銘銘出現了反覆發熱、發燒、咳嗽等症狀,在當地醫院進行治療,病情一直不見好轉。11月21日,銘銘轉入邵陽市中心醫院PICU治療。經心臟彩超檢查,發現銘銘為先天性房間隔缺損,出現了兩個大小不一的「心洞」,引起血液自左向右分流,從而導致右心室舒張期負荷過重,右心房、右心室變大,壓力增加。
邵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劉鵬介紹,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建議患兒3歲以後再行封堵,這樣可以降低手術風險。但銘銘右心房右心室明顯擴大,心臟功能受到了一定影響,如果再推遲手術,引起肺動脈高壓,生活質量受影響,最後的結果是不僅病情得不到控制,還會喪失手術機會。
在徵得患兒家屬同意,心血管內科、PICU、心胸外科、麻醉科、B超室等多學科討論評估後,決定提前為銘銘實施介入封堵術,並擬定了詳細的手術方案。
醫生巧手堵上「心洞」
11月25日下午,施行局部浸潤麻醉後,手術團隊順利穿刺患兒左股靜脈,置血管鞘,沿造影導絲送導管至肺動脈,測壓再送導絲過房間隔大缺損入肺靜脈,接著送入封堵器至左心房。不出一個小時,銘銘的「心洞」被完美地堵上了。
術後第一日,心臟彩超複查顯示封堵器固定,未見血液分流,右心房、右心室大小恢復正常,邊緣對各瓣膜無影響。術後,銘銘被送回PICU進行生命體徵監測,目前患兒病情穩定,恢復良好。今後,他可以像其他寶寶一樣健康、快樂地成長了。
劉鵬表示,先天性心臟病的表現症狀為發育較同年齡的小孩要差,容易患感冒、咳嗽,稍有活動就氣喘、氣短,玩一陣就要在地上蹲一會。臉上很容易出現青紫;有的平時不發紫,活動和哭鬧後出現青紫,就應該馬上到醫院檢查。患有此病的孩子早期自身無症狀,不易發現。
所以,建議家長父母應了解一些先心病的發病信號,仔細觀察孩子,一旦有異常情況,就需到大醫院仔細檢查,以便能得到及時診斷。
【來源:健康邵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