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兩歲男孩小宇被媽媽抱在懷裡回家了。這個曾經室間隔缺損達6毫米的先心病患兒,在東莞市兒童醫院接受介入治療,「補」上了心臟的漏洞後僅6天就可出院了。為他實施手術的是醫生張喆。
每天清晨5時50分,張喆就會準時起床,匆匆吃個早飯出門,趕上6時38分從廣州站始發的C7065次動車,在7時20分到達東莞站,然後步行5分鐘,抵達東莞市兒童醫院。早上8時,他會準時參加查房、交班。
如果這一天不用加班、不用值班,他就會坐上17時35分從東莞站出發的C7080次動車,在18時27分抵達廣州站,騎10分鐘左右的共享單車在車流中穿梭,在19時許回到家,和父母、妻子、孩子一起共進晚餐。
這是屬於張喆的穗莞「雙城記」,這是從2019年9月起,從工作了十餘年的南部戰區總醫院心血管內科離職,來到這所廣受東莞家長和小朋友喜愛的「長頸鹿醫院」工作的他,這一年多來每天都在經歷的。
在他腳下,廣州和東莞如此密切。「一小時生活圈」改變了張喆的人生軌跡,也為東莞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的發展創造了契機。如今,小兒先心病在東莞市兒童醫院已能得到很好的診斷和介入治療。
作為將張喆挖來東莞的引路人,梁紅生是東莞市兒童醫院大內科主任、心血管病首席專家,他對張喆欣賞有加,「在張喆醫生、科室團隊和醫院多學科的努力下,我們在小兒先心病介入治療上已經非常成熟。」
張喆到來至今,東莞市兒童醫院心內科團隊已成功完成數十例先心病的介入治療。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年初的幾個月病例稀少,疫情得到控制後,病例逐漸增多,為兩歲男童小宇「補心」是最近的一例。
小宇的父母是四川人,在東莞打工,不久前,他們帶孩子在打疫苗時被醫生發現「可能心臟有問題」。隨後,他們就急匆匆地帶著孩子來到東莞市兒童醫院。心臟彩超顯示,小宇的室間隔缺損達6毫米。
「這是先天性心臟病,按照現在的技術,產前篩查、出生後新生兒檢查都能查出孩子是不是有先心病。有一部分孩子長到兩歲左右缺損能自行閉合,有的就必須進行介入治療。」張喆說。小宇的室間隔缺損太大,必須「補漏」。
張喆還記得當時跟孩子父母講明病情後他們的猶豫,主要是擔心手術風險大、治療費用貴,「這個介入治療我做了十餘年了,每臺手術基本上70分鐘就能結束,術後兩個小時孩子就能進食,第二天就可下床玩;治療費用在3萬元左右。」
小宇的父母考慮了一會後,隨即決定做這個治療,孩子的一生由此得到改變。張喆說,小兒先心病的發病率約7‰,危害非常大,而有的家長對此認識不足,以為孩子並沒任何不適,無須治療或對治療未予重視。
另一個更關鍵的因素是:「之前,很多東莞先心病患兒要跑到廣州求醫。東莞一些醫院開展過先心病治療,但大多是針對成人;有的醫院即便開展小兒先心病治療,但是是請外面專家來做。相對來說,東莞在小兒先心病的治療上也一直存在短板。」
東莞市兒童醫院作為東莞唯一的一所兒童醫院,一直希望將小兒先心病的介入治療做起來,讓東莞先心病患兒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治療。——只要是跟兒童有關的疾病,他們都希望在東莞就能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治療。
引進張喆顯然只是第一步。梁紅生說,目前醫院領導也在想方設法邀請更多的專家,請他們來東莞市兒童醫院工作,一起將東莞兒童醫院心內科做大做強。不久的將來,也許會有更多的張喆開始穗莞「雙城記」。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汪萬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